胡雪巖認定自己做生意,無時無刻都與當時的時局有關,這是他切身的體會。胡雪巖的生意成也好,敗也好,確實都與當時的時局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胡雪巖的阜康錢莊向太平軍逃亡兵將吸納存款,就與太平天國抵抗不過清軍的猛攻走向敗局的大勢相關;比如他的生絲銷洋莊生意也與太平軍將戰火引向了浙江阻斷上海生絲來源有關,同時也與朝廷政府在亂世之中采取“東南互保”而上海市面相對穩定有關。正因為如此,胡雪巖也總是準確地把握時局,把幫助清廷政府維持市面的平靜安定,放在高于自己做生意謀利潤的地位,即使自己因此要付出一些代價,花上一筆銀子,他也在所不惜。
在杭州被清軍收回后,胡雪巖的善后賑濟就是典型的例子。
這也就是胡雪巖不同一般人,著眼于時局穩定的眼光聽在。正因為有這不同一般的眼光,胡雪巖總是從穩定大局出發,舍棄個人私利,熱心公益,如他定下的藥店免費勾顧客送藥的規矩;把典當當成窮人的錢莊來辦;他要求列慶生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幫助朝廷做事。胡雪巖這樣做其目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維持當時社會局勢的安定、市面的平靜。
當然,局勢是否安定,市面是否平靜,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最為關鍵。許多時候并不是生意人能夠做主的,也不是單純地依靠生意人就能維持得了的。但是,胡雪巖認為,生意人應該有著眼于時局發展的眼光,應該有做市面的自覺,應該時刻想著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特別是在自己確實賺了錢,甚至賺了大錢而有能力去做的時候,去幫助政府來做事,來維持市面的平靜。
與時局共震蕩,胡雪巖不僅深刻地認識到了這個道理,而且努力地去身體力行。這既可以說是胡雪巖與一般商人的不同之處,也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捷徑之一。杭州被官,軍從太平軍手中收復的消息一傳到上海,胡雪巖馬上起身趕赴杭州,投入到了戰后繁忙的善后賑濟工作之中。時局對做生意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再看當今社會表現更為直觀,海灣局勢緊張石油價格就飆升,美國政壇一出事則華爾街股市暴跌,地區戰事一起則那個地區的生意就十分蕭條。可見,研究好時局對于做好生意十分關鍵。
胡雪巖在杭州收復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將自己運來的一萬石大米無償捐獻給杭州用于軍糧和賑濟災民。一年多以前,杭州被太平軍包圍,守城的軍民在堅守數月后,彈盡糧絕以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胡雪巖受巡撫王有齡委派,冒死出城,到上海籌款買到一萬石大米,運往杭州卻因太平軍的層層封鎖而進不得城去,只好把米轉道運往寧波。胡雪巖在杭州濟災時,捐獻杭州的就是這批大米。
當初胡雪巖想方設法將這批大米轉道運往寧波時,寧波剛被清兵收復,城中難民無數,糧食奇缺,這一萬石大米正好救急。一只是當代表寧波官府接收這批大米的米行要開價付款時,胡雪巖卻分文未要,只提了一個條件:要求不管什么時候,只要杭州收復,三天之內以等量大米歸還。
從做生意要賺錢的角度來看,胡雪巖將運往杭州的米獻于寧波無疑是將一大筆錢擱置在那兒。因為就當時的時局來看,清軍與太平軍之間展開了拉鋸戰,杭州能否收復,什么時間收復,真是無法確定。而且,假使在三五年之內能夠收復杭州城,如此之長的時間,這筆錢利上滾利,一石米也翻成了兩石米了,其利非常豐厚。然而,紅頂商人胡雪巖卻有另一種看法,如果他留著大米不捐獻給寧波,等杭州收復,可以隨時起運,這樣固然穩妥,但是如果時局萬一把握不準,戰火燒身,一萬石米化為灰燼,可就老本賠盡了。于是,不如干脆將米捐了。另外,客觀說來,從胡雪巖生意人的用心來看,他要通過捐獻這一萬石大米為自己重新在杭州站穩腳跟“墊”底,提高自己在杭州的聲望。他雖然在經濟上損失一些,但是把這一萬石大米捐獻杭州,就使他在杭州士紳、百姓中名聲大振,也使他一下子就得到朝廷重臣左宗棠的信任,委他負責杭州的賑濟善后事宜。但不管從主觀上看,還是從客觀分析,胡雪巖此舉對于盡快振興杭州市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胡雪巖認為,杭州戰后當務之急就是振興市面。而市面要振興、要興旺,第一要安定人心、安定市面。也只有保持人心安定,市面平靜,人們才會放心大膽地做生意。這樣于公于私,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而民以食為天,有了充足的糧食供濟,人心就容易安定。胡雪巖認為自己獻出這一萬石大米,“這是救地方,也是救自己。”
著眼于時局變化,積極應對,胡雪巖從客觀上考慮的是救助軍民,但卻達到保持自己市面的目的。這就是胡雪巖不同于一般商家的眼光所在,現代企業商家也能從胡老爺的肚子——滿是金子里看出點經商辦企業的門道,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成功語錄:自己做生意,都與時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