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莊子 雜篇 徐無鬼(五)
- 水潤國學讀書筆札
- 花香小札
- 1628字
- 2024-04-29 20:01:44
第八章
寓意勿以傲慢態度對待他人。
1.吳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逃于深蓁。
吳王泛舟長江,登獼猴山,眾猴見吳王,驚惶四散,逃入叢林深處。
2.有一狙焉,委蛇攫,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
有只猴,卻從容騰身樹枝間,在吳王面前顯示它的靈巧。吳王用箭射它,它敏捷接過利箭。
3.王命相者趨射之,狙執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吳王下令隨從一起射箭,那猴中箭而亡。吳王回身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只猴,夸耀它的靈巧,仗恃它的敏捷而蔑視我,以至如此喪命。
4.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
要以此為戒!唉,不要以你傲慢的態度對待他人!
5.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鋤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
顏不疑歸來拜董梧為師,以去除他的傲氣,擯棄享樂,謝絕榮華,三年后,國人皆稱贊他。
第九章
藉由此章嘆世人的自我迷失。
1.南伯子綦隱幾而坐,仰天而噓。顏成子入見曰:夫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
南伯子綦靠幾案而坐,仰天噓氣。顏成子入見說:先生,您是出類拔萃的人物。請問形體固然可使它似枯骸,心是否可使它似死灰般?
2.曰:吾嘗居山穴之中矣。當是時也,田禾一睹我而齊國之眾三賀之。
南伯子綦說:我曾隱居山洞。當時,齊國國君田禾一看望我,齊國民眾便再三向他祝賀。
3.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賣之,彼故鬻之。
我必先有名聲,故他才知曉我;我必定賣弄名聲,故他才會販賣我的名聲。
4.若我而不有之,彼惡得而知之?若我而不賣之,彼惡得而鬻之?
如我沒有名聲,他怎會知曉我?如我不販賣名聲,他怎能販賣我的名聲?
5.嗟乎!我悲人之自喪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遠矣!
唉!我悲人的自我喪失,又悲那些悲哀別人的人,我又悲那些悲哀別人的人的悲哀,之后一天天遠離炫耀而達到寧靜寂滅的境界。
第十章
論述德(天賦)為道的一種呈現狀態,依循道,回歸自性,發揮天賦,融納百川。
1.仲尼之楚,楚王觴之。孫叔敖執爵而立,市南宜僚受酒而祭,曰:古之人乎!于此言已。
孔子去楚國,楚王宴請他。孫叔敖執酒器立一旁,市南宜僚接過酒祭禱,說:古之人!在此場合說說話。
2.曰: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
孔子說:我也曾聽聞不言之言,未嘗試說過,在此說說:市南宜僚從容耍弄彈丸而解除兩家的危難。
3.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
孫叔敖手持羽扇臥寢而使郢人投下兵器。(不言而勝)
我愿有三尺之嘴。(寓善辯的外形)
4.彼之謂不道之道,此之謂不言之辯。故德總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
市南宜僚與孫叔敖的行為稱為不道(不言)之道,孔子所示(三尺之嘴)稱為不言之辯。故德(天賦)是呈現道的一種方式,而言語止于才智所不知的領域,這已是極至。
5.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知者,辯不能舉也。
道天下同一,德不能同。(規律同一,萬物多樣)
才智所不能知的領域,言辯不能盡舉。
6.名若儒墨而兇矣。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
名稱分立像儒家墨家那樣,則危險了。大海不排斥東流而來的水(融納百川),故大到極至。
7.圣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
圣人包容天地,恩澤天下,而不知他是誰。
8.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
故他活時無爵位,死后無謚號,物不聚,名不立,如此稱為大人。
9.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
狗不因善叫為良狗,人不因善言為賢人,何況成就大業者!
10.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夫大備矣,莫若天地。
有心求取偉大卻不足以成為偉大,何況是修德!大而完備,莫如天地,
11.然奚求焉,而大備矣!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
然而天地無所求,卻大而完備。知大而完備者,無所追求,無所喪失,無所舍棄,不以外物改變自己。
12.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誠!
返回自己的本性而無窮盡,依循亙古以來的常道而不矯飾,此為大人的至誠!
備注:此篇整理二0二四年三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