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莊子 雜篇 徐無鬼(四)
- 水潤國學讀書筆札
- 花香小札
- 1825字
- 2024-04-23 21:59:16
第五章
論天下萬事萬物融合之道。
1.莊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謂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
莊子說:射箭者不預先瞄準而誤中,稱之善長射箭,則天下人皆是羿,是否可如此說?
2.惠子曰:可。莊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堯也,可乎?
惠子答:可以。莊子說:天下沒有公認的正確標準,而各以自己認可的標準為正確,則天下人皆為堯,是否可如此說?
3.惠子曰:可。莊子曰:然則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為五,果孰是邪?或者若魯遽者邪?
惠子答:可以。莊子說:那么儒、墨、楊朱、公孫龍四家,與先生一起為五家,究竟誰正確?或都像魯遽那樣?
4.其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
魯遽的弟子說:我學得先生道術,能在冬天燒鼎,夏天造冰!
5.魯遽曰:是直以陽召陽,以陰召陰,非吾所謂道也。吾示子乎吾道。
魯遽說:這只是以陽氣的東西招引陽氣的東西,以陰氣的東西招引陰氣的東西,非我倡導的道理。我告知你我主張的道理。
6.于是乎為之調瑟,廢一于堂,廢一于室,鼓宮宮動,鼓角角動,音律同矣!
于是調整瑟弦,一張瑟放于堂前,一張瑟放于室內,彈奏一張瑟的宮音,另一張瑟的宮音隨之應合,彈奏角音,另一張瑟的角音也隨之應合,此為音律同頻的緣故!
7.夫或改調一弦,于五音無當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動,未始異于聲而音之君已!
如改動其中一弦的音調,與五音不和諧,彈奏起來,二十五根弦皆動,與之前聲調并無差異,方才是善于鼓瑟者!(相互融合之道)
8.且若是者邪!惠子曰:今乎儒墨楊秉,且方與我以辯,相拂以辭,相鎮以聲,而未始吾非也,則奚若矣?
你們是否像魯遽所講的那樣呢!惠子說:如今儒、墨、楊朱、公孫龍,與我辯論,以言辭相對抗,以聲音相鎮懾,而未辯明我是錯的,則怎會像呢?
9.莊子曰:齊人蹢子于宋者,其命閽也不以完。其求钘鐘也以束縛,
莊子說:齊國有人將孩子滯留宋國,命令守門人不允許他的孩子返回。他獲得一只長頸的酒器唯恐破損而小心包裹,
10.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遺類矣!
他尋找走失的孩子卻不曾出郊野,這與各家辯論的情況類似!(本末倒置)
11.夫楚人寄而蹢閽者,夜半于無人之時而與舟人斗,未始離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楚國有人寄居別人家還責難守門人,夜半無人時與船家爭斗,還未靠岸卻已結怨。
(各類認知都源于本源,融合貫通而非排斥)
第六章
寫莊子懷念惠子,無以為質,無與言之。
1.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莊子送葬,路過惠子墓,回頭對隨從者說:郢人將土灰抹在鼻端,薄如蠅翼,使匠石削去。
2.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
匠石運斧輪轉生風,隨風聲削去,灰去盡而鼻端毫無損傷,郢人站立面不改色。
3.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
宋元君聽聞此事,召見匠石說:請為我也試試。匠石說:我曾確能削去鼻端的土泥。但,那個敢讓我削鼻端泥的人已去世很久了!
4.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自從惠子離開人世,我就沒有了對手!我再沒有可以論辯的人了!
第七章
敘述治國者的融合之質。
1.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云,至于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
管仲有病,齊桓公問他:您病重,可不避諱地說,一旦病危,我將國事托付誰合適?
2.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曰: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
管仲說:您想交給誰?齊桓公說:鮑叔牙。管仲說:不可。鮑叔牙為人清廉,是善良之士;
3.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他對不如自己的人從不親近,且一聽聞別人的過錯,終身不忘。
4.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將弗久矣!
如讓他治國,對上會約束國君,對下會忤逆民眾。一旦得罪國君,也將自身不保!
5.公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則隰朋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
齊桓公說:那么誰可以?管仲答說:不得已的話,隰朋可以。隰朋為人,使上位者忘記他的存在,使下位者愿意與他為伍,自愧不如黃帝,而憐憫不如自己的人。
6.以德分人謂之圣,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
以德感化他人稱為圣,以財施予他人稱為賢。以賢名臨駕他人之上,不會獲得人們的擁戴;
7.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國有不聞也,其于家有不見也。勿已則隰朋可。
以賢名而能謙恭待人,不會得不到人們的擁戴。他對國事不分外聽聞,對家事也不事事苛察。不得已的話,還是隰朋可以。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三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