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9章 莊子 雜篇 庚桑楚(五)

第六章

論述道是無限的存在。

1.道通,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

道通達萬物,事物的分離也是生成新事物的起點,新事物的形成也會走向消毀。所厭惡分離,是由于分離就會求取完備,

2.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故出而不反,見其鬼;

所厭惡完備,是由于雖已完備,還想更加完備。故心神出而不能回歸自身的人,則如鬼;

3.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心神出追逐物欲,可以說步入死地。滅絕本性而徒有外形,與鬼一類。將有形的事物看作無形(不著相),如此內心則安定。

4.出無本,入無竅。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

道的產生沒有本源,往來沒有通道。道產生萬物而找不到產生萬物的通道,卻實際存在,道實際存在且無邊界,持續增長而無始終。(道的無邊無際)

5.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

實際存在而無邊界,稱為無限空間的宇;持續增長而無始終,稱為無始無終的宙。(道的無限)

6.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

有生,有死,有出,有入。出入無具體形跡,稱為天門(造物之門)。天門,是無形的存在。

7.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圣人藏乎是。

萬物從無有的狀態中產生,有不能直接由有而來,必出自無有的狀態,而無有即是一切沒有的空靈,圣人藏身如此境域。

第七章

談論在大道中,有、無、死、生為一體。

1.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

古代人,認知達到某種境界。達到怎樣的境界?有認為宇宙一開始不存在事物,此為至明的觀點,已盡完美,無以復加!

2.其次以為有物矣,將以生為喪也,以死為反也,是以分已。

其次認為宇宙存在事物,將事物生的過程看作喪失,將死看作回歸,此觀點已對事物有所區分。

3.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

再其次認為宇宙初始為無有(虛空)的狀態,不久產生生命,生命又很快消失。以無有為頭,以生命為軀體,以死亡為尾脊。

4.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為友。

誰能知曉有無、死、生是一體,我與之為友。

第八章

闡述是與非的轉移不定,凡事辯證看待。

?1.是三者雖異,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此三者姓氏雖異,卻同為楚國公族。昭景氏,著戴氏,甲氏,世代封賞也不一。

2.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非所言也。

有生命者就有瑕疵,伴隨是與非不斷轉換,嘗試談論是與非的轉換,非言語能說清楚。

? 3.雖然,不可知者也。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于寢廟,又適其偃焉!

雖談論這一道理,也不易懂。如同祭祀時用牛的四肢五臟,在祭祀后可分散,而在祭祀中不可分散;再譬如,游觀者周游寢殿廟宇,同時又適宜休息。(靜心的地方)

4.為是舉“移是”。請嘗言“移是”。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

以上舉例說明是與非的轉換。請讓我再嘗試談論是非的轉換。此以生存為根本,以智巧為師,因此造成許多是非。

5.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為己節,因以死償節。

如果有名與實的分別,便以自己為主體,使他人以自己的是非觀為名節,因此不惜以生命來證明自己的名節。

6.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于同也。

像這樣的人,以有用視為巧智,以沒用視為愚昧;以通達視為名譽,以困厄視為恥辱。是非的轉換,現今人正如此,如同蜩與學鳩譏笑大鵬鳥,同樣無知。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一月讀書筆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电白县| 镇平县| 新化县| 龙胜| 镇江市| 玉溪市| 稷山县| 孝感市| 吐鲁番市| 安泽县| 怀远县| 古田县| 宁国市| 临澧县| 金溪县| 桑日县| 乐亭县| 朔州市| 洛浦县| 霍城县| 紫阳县| 瑞丽市| 毕节市| 义马市| 鄂伦春自治旗| 平度市| 海兴县| 玉门市| 江孜县| 天柱县| 塔河县| 临漳县| 沁水县| 东方市| 时尚| 巴塘县| 海淀区| 谷城县| 城固县|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