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莊子 雜篇 庚桑楚(四)
- 水潤國學讀書筆札
- 花香小札
- 1062字
- 2024-01-31 21:48:58
第三章
論心境鎮定的重要。
1.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
心境如泰山般鎮定者,會發出天光(智慧的輝光)。發出天光者,看人觀物,清楚明了。
2.人有修者,乃今有恒。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
人注重修養者,能恒久泰定。恒久泰定者,人們自然依附他,上天也會佑助他。
3.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人們所依附者,稱為天民(賢者);上天所佑助者,稱為天之子。
第四章
提出適可而止的智慧。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學者,學不曾掌握的知識;行者,實行不曾做過的事;辯者,辯論不易辯清的事物。知曉停止在不能去知的領域,已是最高境界。若不這樣,上天的限制會讓其挫敗。
第五章
談靈臺(心神)的護養。
1.備物將以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
儲備物資以養護形體,斂藏情緒不思慮以養護心神,敬修內心以通達外境。
2.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內于靈臺。
若如此而各種災禍仍至,則是上天的安排,而非人所致,這不足以擾亂已成就的修養,不可入侵心靈。
3.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心靈有所持守,而不知所持守的是不可持守的。
4.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
不是出自真誠而發的言行,每發出都不恰當;業障擾入心中而不舍棄,言行會有所閃失。
5.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光天化日下行為不善者,人們會懲罰他;幽暗隱蔽處行為不善者,鬼神會懲處他。
6.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獨行。
對人光明磊落,對鬼神也光明磊落,然后能獨行而不懼。
7.券內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
內求者,行為不留名跡;外求者,志在求財物。行為不留名跡者,充實有光輝;
8.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志在求財物者,只是商人。人們見其走岔路,卻自以為泰然無危。
9.與物窮者,物入焉;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
與萬物相通者,萬物歸依他;與萬物阻遏者,自身不能相容,又怎能容他人!
10.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兵莫慘于志,鏌铘為下;
不能容人者無法親近,無法親近者棄絕于人。兵器的傷害沒能比對人的心志作出的傷害,鏌铘利劍只能算是下等;
11.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寇敵傷人沒能大于陰陽變化傷人,無人能逃出天地之間。并非陰陽變化傷人,而是人們的心神自擾不能順應陰陽變化而使自身受影響。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一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