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推論萬物的本源,道。分享自身體悟的道。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天地有大美,不用言語,四季規律更迭,不需商議,萬物有序生長,不需宣說。
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
圣人探究天地之美,而通達萬物之理。故至人順應自然而無為,大圣也不妄為,這是觀天地、效法天地的緣故。
3.今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
它神明精妙,參與萬物的千變萬化。萬物或死、或生、或方、或圓,卻不知其根源。
4.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內;秋毫為小,待之成體;
生機蓬勃的萬物,自古以來固然存在。上下四方雖廣大,卻離不開它的范圍;秋天鳥獸的細毛雖微小,卻仰待它才成形體。
5.天下莫不沉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
天下萬物無時不在沉浮變化,不會始終固化;陰陽與四季不停運行,各有各的秩序。
6.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于天矣!
憂思它仿佛不存在,卻又無處不在;明了它不見形跡,卻有神妙作用;萬物被它養育,卻未曾覺察。此稱為本根,可以此觀察天下(自然之道)。
第三章
敘述悟道者的身心之態。
1.嚙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嚙缺向被衣問道,被衣說:如果端正你的形體,專一視聽,祥和之氣將會到來;
2.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
收斂你的知見,專一你的思慮,神明將停駐內心。德將成就你的完美,道將成為你的居所。
3.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你的眼睛純真無邪如初生小牛,不再去追究事物的緣由。
4.言未卒,嚙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話未說完,嚙缺已睡。被衣很高興,唱著歌離去,說:形如枯木,心如灰燼,
5.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真正懂得實在知見,卻不以此自傲。渾渾沉沉,沒有心機而不可與他謀事,他究竟是怎樣的人!
第四章
敘論道作用于萬物,是天地之間氣的運行。
1.舜問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問丞:道是否可獲得與保有?答:你的身體都非你所有,你怎能保有道!
2.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舜說:我的身體非我所有,那歸誰所有?答:是天地賦予你形體;生命非你所有,是天地賦予你(陰陽)中和之氣;
?3.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性命非你所有,是天地賦予你順應自然的屬性;子孫非你所有,是天地賦予你蛻變的生機。
4.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故行時不知去處,居時不知定所,食時不知滋味。這一切是天地之間氣的變化運行,又怎能獲得與保有!
第五章
老聃向孔子描述何為道。道,恒久存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1.孔子問于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
孔子問老聃:今日閑暇,想請教什么是至高的道。
2.老聃曰:汝齊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窨然難言哉!
老聃說:你先齋戒,疏通心緒,清凈精神,去掉智巧。道,深奧難言!
3.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
我將為你說個大概:顯明之物產生于隱暗源頭,有形之物產生于無形,精神產生于道,形體產生于精微之氣,萬物以形體代代相生。
4.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來無跡,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故,九個孔竅的動物是胎生,八個孔竅的動物是卵生。(道)來無蹤跡,去無邊際,不知從哪進出、在哪停留,通達四方,廣闊無垠。
5.邀于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遵循此(道)者,四肢強健,思慮暢達,耳目靈敏,用心不勞頓,應物不拘執,
6.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運行,萬物不得不昌盛,這就是道(所賦予的)!
?7.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圣人以斷之矣!
且博學者不一定有真知,善辯者不一定智慧,圣人因此棄絕這些。
8.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圣人之所保也。
像增加了卻看不出增加,減少了卻看不出減少,才是圣人所保持的。
9.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若山,終則復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
深邃似大海,高大似山巒,周而復始循環運行,運轉萬物而不匱乏。
10.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所謂君子之道,是它的外在表現!萬物從它那獲取生命的資源,而從不匱乏,這就是道(所賦予的)!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三年九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