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莊子 外篇 田子方(三)
- 水潤國學讀書筆札
- 花香小札
- 1365字
- 2023-08-30 20:36:14
續第四章
老聃講述游心萬物之初的體悟,及自然運行的規律,道出天地大全之理。
提出可貴在于自身,而不迷失在萬物變化中。
8.孔子曰:請問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游乎至樂,謂之至人。
孔子說:請問游心萬物之初的境界。老聃說:得以神游于此,至美至樂。感受至美,游于至樂,可稱至人。
9.孔子曰:愿聞其方。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藪;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
孔子說:愿聽聞什么方法能達此境。老聃說:食草獸類,不擔憂更換沼澤;水生蟲類,不擔憂改換水域。實行小的變化而不失去常規的生活,喜怒哀樂不會入心。
10.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
天下,是萬物所形成的一個整體。了解是一個整體而能同等看待,則四肢百體都將成塵垢,
11.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
死生終始將如晝夜更迭,誰也不能脫離這一規律,又何必介懷得失禍福這些小事!
12.棄隸者若棄泥涂,知身貴于隸也。貴在于我而不失于變。
舍棄隸屬于自己之物(身外之物)如同舍棄泥土,知自身貴于隸屬之物。可貴在于自我,而不迷失在變化中。
13.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且千變萬化沒有終極,又何必為此憂心!得道之人了解此理。
14.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孔子說:先生之德與天地匹配,還借助至道之言以修心。古之君子,誰能免于修行!
15.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
老聃說:不是這樣。水潤澤萬物,無為而為,本質如此;至人之德行,不著意修養,萬物本不能離開自然規律(道)。
16.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自然明,又何須修養!
17.孔子出,以告顏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猶醯雞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孔子出去,將這些告訴顏回,說:我對于道的認知,如同甕中飛蟲般渺小!沒有先生揭開我的蒙蔽,我不知天地大全之理。
第五章
此章展現莊子實事求是的態度,揭示虛有其表者多,贊美真才實能者。
1.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
莊子拜見魯哀公,哀公說:魯國多懦學之士,少有從事先生之道術者。莊子說:魯國儒學之士少。
2.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
哀公問:全魯國人都穿儒服,怎能說少?莊子說:我聽聞,儒者中戴圓帽者,知天時,
3.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穿方鞋者,知地形,戴玉佩者,遇事有決斷。君子有某種道術,未必穿戴那一服飾;穿戴某種服飾者,未必知那一道術。
4.公固以為不然,何不號于國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哀公以為不是如此,何不號令國中說:不懂此道術,而穿戴此服飾者,處以死罪!
5.于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
于是哀公發布這項號令,五天后魯國沒人敢穿儒服。獨一男子,穿儒服立于哀公門外。
6.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哀公即刻召見他,以國事相問,千轉萬變發問,而不能難住他。莊子說:以魯國之大只有一位儒者,怎可說多?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三年八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