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9章 莊子 外篇 秋水(三)

第四章

敘論萬事萬物的相對性及無常規,因時因地因稟賦而異,不可一概而論。

1.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河伯說:如此依事物的外在,或依事物的內在,從何處分辨貴賤?又如何區別大小?

2.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北海神若答:以大道觀之,萬物本無貴賤區分;以萬物本身觀之,各自為貴而以他物為賤。

3.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以世俗觀之,貴賤不在事物自身。以物與物之間的差別觀之,依事物大的一面而認為它是大的,則萬物沒有不是大的;依事物小的一面而認為它是小的,則萬物沒有不是小的;

4.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知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事物也如小小米粒,知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事物也如高大山丘,可看出萬物的差別是相對的。

5.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以事物的功用觀之,依事物有的一面而認為它是有的,則萬物沒有不具有這樣的功用;依事物沒有的一面而認為它沒有,則萬物皆不具有這樣的功用?

6.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知事物對立相反卻又相互不可缺少,則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認。

7.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以對事物的趨向觀之,依對事物肯定的一面而認為它是對的,則萬物沒有不是對的;依對事物否定的一面而認為它是錯的,則萬物沒有不是錯的。

8.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知堯、桀都自以為是,而又互相否定,則可看出他們的趨向與操守。

9.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

當年堯、舜禪讓而稱帝,子之、燕王噲因禪讓而滅絕;

10.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商湯、周武王爭奪天下而稱王,白公爭奪天下而滅亡。由此觀之,爭斗與禪讓的禮制,堯、桀的行為,貴賤(認可還是鄙夷)因時而異,不可看作是常態。

11.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

棟梁之材可以沖撞城墻,而不可以堵塞洞穴,說明器物的用處不同。駿馬良駒一日奔馳千里,捕鼠不如野貓黃鼠狼,說明技能的不同。

12.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貓頭鷹夜晚能抓跳蚤,細察毫毛之末,天亮睜大眼卻看不見高大山丘,說明稟性的不同。

13.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

故說:為什么只取法是的一面而忽略不是的一面,只取法治的一面而忽略亂的一面?這是不明天地之理,萬物的情況(天賦)。

14.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就像取法天,而忽視地,取法陰,而忽視陽,顯然,不可行。然而還要言論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騙。

15.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

遠古帝王禪讓的情況各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繼承也各不一樣。不合時宜、背逆世俗的人,稱篡逆之徒;

16.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合時宜、順應世俗的人,稱高義之士。沉默吧,河伯,你怎會懂得貴賤的區別、大小的不同!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九月讀書筆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通| 天柱县| 南昌市| 高唐县| 光山县| 阿城市| 聂拉木县| 宜黄县| 丰镇市| 佛冈县| 玉门市| 庆云县| 山西省| 花莲市| 漠河县| 大石桥市| 高唐县| 临安市| 洱源县| 中卫市| 育儿| 板桥市| 湛江市| 台东县| 普宁市| 开阳县| 花莲县| 湾仔区| 宁安市| 杭锦旗| 福海县| 宝清县| 堆龙德庆县| 深水埗区| 大安市| 邢台县| 榕江县| 上林县| 台湾省| 邳州市|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