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萬物的能量無窮盡,時間、生命無止境,認知也無止境,故順任生命之流,做到悠然自得。
1.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河伯說:那么我以天地為大,毫末為小,是否可以?
2.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北海神若答:不可以。萬物,能量無窮盡,時間無止境,得失無常規,開始、終結無固定。
3.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
因此,具有大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的遠近(全面),小而不以為少,大而不以為多,知事物的能量無窮盡。
4.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證察今古,對遙遠的古事不悶倦,對觸手可及的未來不企盼,知時間(生命)無止境。
5.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洞悉事物有盈有虛,故有所得而不歡喜,有所失而不憂慮,知得失無常規。
6.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明了人生大道,故生在世間不覺歡悅,死離世間不覺禍患,知終始不固定。(時間、生命無止境)
7.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
人所懂的知識,不如他所不知道的多,生在世上的時間,不如他不在世上的時間長;
8.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以有限的智慧及短暫的時間,去探盡宇宙的知識,只能導致心思迷亂,不能自得。
9.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由此觀之,又怎能知毫毛的末端可定為最細的限度?又怎能知天與地可當作最大的境域?
第三章
文中敘論萬物的大小、粗細、遠近、是非皆相對而言,事物也分有形層次、無形層次,故當用開闊的思維認知、行為。
文中大人,看似不論善惡,實則因悟道而超越了善惡之分。
1.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
河神說:世間的論調都說:‘最精細的事物無形體,最大的事物不可限定范圍。’是否真實可信?
2.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北海神若答:從細小的事物看大的事物不能全面,從大的事物看細小的事物看不清明。
3.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
精細,小中之微小;龐大,大中之大。大小雖不同卻各自合宜,此為事物固有態勢。所謂精細與龐大,僅限于有形事物,無形的事物,數量精細粗淺不能分辨。
4.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不可限定范圍的事物,不能用數量算盡。可用言語談論的事物,為事物粗淺的表象;可用心意傳達的,則是事物精細的部分。
5.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達的,無法用精細、粗淺衡量。
6.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
所以大人(修養高尚者)的行為,不會傷人,也不多給予仁慈恩惠;行動不為私利,不輕視仆役。
7.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
不爭奪財物,不過多辭讓;事物不借助他人,不浪費精力,不鄙夷貪婪污穢;
8.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
行動與世俗不同,但不主張邪僻乖異;行為隨從眾人,但不奉承諂媚;世間的高官厚祿不足以作為勸勉,刑戮恥辱不足以看作羞辱;
9.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知是非的界線不可清楚劃分,知細小、龐大不可限定。聽聞:‘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于世,修養高尚的人不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忘卻自己。’此為依守本分所達到的極致。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九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