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地》篇,莊子外篇的第五篇。篇名取篇首二字,天地,意為天和地。天地篇由十五個章節編纂而成。
分章節、分小點釋讀:
第一章敘由天地的演化運作,提出當師效天地自然無為的規律行事。
1.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天地雖大,演化是均衡的;萬物雖多,治理的方法一致;百姓雖眾,主政的是國君。
2.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國君主事依據萬物的天賦,而成事順從自然。故說:玄古之君治天下,無為而治,一切遵循天賦與自然。
3.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
以道的觀點來看言論,天下的君主就會得以肯定;以道的觀點來看分際,君臣的道義就會得以闡明;以道的觀點來看才能,天下官員的才干就會得以好的施展;以道的觀點廣泛來看,萬物齊備,應有盡有。
4.故通于天者,道也;順于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義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
故,通達于天的,是道;順適于大地的,是德;運行在萬物中的,是義;治理天下的,是事;才能有所發展的,是技。
5.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
技要合于事,事要合于義,義要合于德,德要合于道,道要合于天。
6.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
故說:古代治理天下的君主,無所追求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行變化發展,清靜無擾而民眾安定。
7.《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記》書言:貫通于道,因而萬事可成;無心獲取,因而鬼神敬佩。
第二章
敘論"道",闡述求道當洗心,洗去貪欲智巧之心。
1.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先生說:道,覆載萬物,浩瀚廣大!君子不可不摒除雜念,虛心以待。
2.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
以無為的態度去做事,是謂自然,以無為的態度去表達,是謂德,慈愛有利萬物,是謂仁,融合不同,是謂廣大,行為不乖戾,是謂寬厚,包羅萬象,是謂富。
3.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謂立,循于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故,持守天賦,是謂綱紀,德行實踐,是謂建功濟物,遵循于道,是謂修養完備,不因外物挫志,是謂品志完滿。
4.君子明于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君子明了這十項,則包容萬物,心量寬廣,萬物歸向將勢不可擋。
5.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
若這樣,則能藏金于深山,沉珠于深淵,不貪財物,不近貴富;
6.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
不以高壽為樂,不以夭折為哀,不以通達為榮,不以窮困為恥;不以舉世之利據為己有。
7.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不以稱王天下而彰顯自己。彰顯則是炫耀。萬物一樣,死生同狀。
第三章
敘論道與盛德之人。"德",即天賦,自然賦予的稟性。盛德之人指,完全實現天賦的人。
1.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
先生說:道,淵深幽隱,澄明清澈。
2.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
金石器物,不獲外力,無法鳴響。故金石有聲,不敲則不響。萬物的感應誰能準確認知!
3.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
實現天賦的人,持守素樸的情志,而恥于通曉俗務,立身本原,智慧可通達神明。故,天賦廣遠。
4.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心志顯露,因感應外物而得。故,形體無道不能產生,生命無天賦不能彰顯。
5.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
保全形體,充實生命,持守天賦,彰明大道,不是盛徳之人嗎?
廣闊無邊!忽然出現,突然行動,而萬物跟隨,此謂盛德之人。
6.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看上去幽渺深遠,聽起來寂靜無聲。幽深中獨見光明,寧靜中獨聽和音。
7.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各有其具。
故,深遠之處可產生萬物,神妙之境可知真理。故,道與萬物相接,虛寂卻能供應萬物的需求,自在弛騁卻能成為萬物的歸宿,無論大小,長短,遠近,各得所宜。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一年十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