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莊子 外篇 胠篋(二)

胠篋篇,莊子外篇的第三篇,主旨提倡絕圣去知,返樸歸真的哲思。

第三章申論絕圣去知的道理。

1.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因此,摒棄圣智禮法,大盜方能中止;擊毀珠寶,小賊才會消失;焚毀符璽,民眾才會淳樸;折毀斗秤,民眾才沒紛爭;盡毀天下圣智禮法,民眾方可論事。

2.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攪亂六律,折毀各類樂器,堵塞師曠的耳,天下人方能保全原本的聽覺;去除紋飾,消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天下人方能保全原本的視覺。

3.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毀消鉤弧墨線,廢棄圓規角尺,纏裹工倕手指,天下人方能保全原本的智巧。故說:最大的智巧好像笨拙一樣。

4.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削除曾參、史鰌的儒行,鉗封楊朱、墨翟善辯之舌,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才會同返真樸。

5.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人人保有原本的視覺,天下就不會眩亂;人人保有原本的聽覺,天下就不會憂患;人人保有原本的智巧,天下就不會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德性,天下就不會失去正道。

6.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亂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曾參、史鰌、楊朱、墨翟、師曠、工倕、離朱,皆外炫自己的德性,用來擾亂天下,這對正道是無益的。

7.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你不知道至德的時代吧?昔日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那時代,民眾靠結繩的辦法記事,粗疏的飯菜也美味,樸素的衣衫認作美服,歡樂于純樸的風俗,舒適地住在簡陋的居所,鄰國相互遙望,雞狗之聲相互聽聞,民眾直至老死互不往來。

8.若此之時,則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棄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

像這樣的時代,是真正的太平治世。可當今,竟使民眾伸長脖頸、踮起腳跟說:某地出了圣人。于是攜帶糧食急趨而去,對內棄雙親,對外棄事業;足跡遍布各諸侯國境,車輪往返千里之外,這是統治者追求圣智的過錯。統治者一心追求圣智而不遵從大道,則天下必大亂。

9.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變之知多,則鳥亂于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矣;

怎么知道是這樣?弓弩、鳥網、弋箭、機關的智巧多了,則鳥受驚嚇,亂飛于空中;鉤餌、漁網、魚籠之類的智巧多了,則魚在水里亂游;木柵、獸欄、獸網之類的智巧多了,則獸在草澤里亂竄;

10.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變多,則俗惑于辯矣。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于好知。

欺詐狡黠、堅白強辯、同異之談多了,則世俗的人會被詭辯迷惑。故,天下大亂,罪在于好智巧。

11.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

故,天下人都知道去探索所不知的,卻不知探索(內在)已知的;都知自己所不善長的,卻不知本自具足(佛理),因此天下大亂。

12.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惴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

故,在上,掩敝了日月的光輝,在下,銷解了山川的精華,在中,擾毀了四季的運行,無足爬蟲,微小飛蟲,無不喪失本性。追求智巧擾亂天下,竟達如此地步。

13.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亂天下矣!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皆如此,舍棄淳樸民眾,而喜好狡詐之徒;廢置恬淡無為的自然風尚,而喜好繁瑣的思想,繁瑣的思想已擾亂了天下。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一年六月讀書筆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南木林县| 安新县| 兴城市| 疏附县| 吉林市| 沂南县| 万盛区| 南岸区| 拉萨市| 伽师县| 大厂| 海兴县| 屯昌县| 瓮安县| 祥云县| 仪陇县| 安顺市| 安徽省| 郎溪县| 富阳市| 阳春市| 郁南县| 泰顺县| 霍州市| 大厂| 博兴县| 镇远县| 天台县| 龙陵县| 衡山县| 屯留县| 吴川市| 九龙县| 奉贤区| 宝鸡市| 博湖县| 嘉定区| 嘉黎县| 保亭| 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