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莊子 外篇 胠篋(一)
- 水潤國學讀書筆札
- 花香小札
- 2015字
- 2021-06-09 21:27:13
胠篋,意為打開箱子。本篇的主旨與《馬蹄》篇相同,提倡絕圣去知,返樸歸真的哲思。
此篇分三章。第一章講述圣智禮法的創設,本用以防盜制賊,卻大為有利于盜賊積財防身。
分小點釋讀:
1.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為防備撬箱、掏袋、開柜的盜賊,要綁好繩結、關緊鎖鑰,這是世俗所知的聰明。
2.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而大盜至,背柜、扛箱、挑袋就跑,唯恐繩結、鎖鑰不夠牢固。
3.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那么之前所謂的聰明人,不正為大盜積聚財物?故,嘗試申論,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誰不在為大盜積累財物?所謂的圣人,有誰不為大盜守衛財物?
4.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齊國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怎么知道是這樣?昔日齊國,鄰里相望,雞狗之音相互聽聞,魚網撒布的水域,犁鋤耕作的土地,方圓兩千多里。
5.闔四竟之內,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曲者,曷嘗不法圣人哉?
整個國境之內,所設立的宗廟、社稷,建置邑、屋、州、閭、鄉、里各級行政機構,何嘗不是效法圣人的禮法?
6.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
然而田成子殺了齊國國君,盜取整個齊國。他所盜取的豈只是一個國家?連同那里圣明的禮法也一同盜取。
7.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專有齊國。
故,田成子雖有盜賊之名,卻身處堯舜一般安穩的地位,小國不敢非議,大國不敢討伐,他穩據齊國。
8.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這不正是盜竊了齊國,連同國家的圣智禮法一并盜取,用來保護他盜賊之身嗎?
第二章
申論大盜盜取圣智禮法,用以維護既得權益。圣智禮法利民少,利賊多,提出絕圣去知的哲思。
1.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故,嘗試申論,世俗所謂的聰明人,有誰不在為大盜積聚財物?所謂的圣人,有誰不為大盜防守財物?
2.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怎么知道是這樣?昔日龍逢斬首,比干剖心,萇弘胣刑,子胥拋尸。四人這樣的賢能之士,仍不免遭刑戮。
3.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
盜跖的門徒問盜跖:盜也有道嗎?盜跖答:什么事物會沒有道呢?
4.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猜測室中儲藏之物,這是圣明;率先入屋,這是勇敢;最后退出,這是義氣;知可否采取行動,這是智謀;分配公平,這是仁愛。五項不具備,卻能成為大盜者,天下還沒有。
5.由是觀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由此可見,善人不懂圣人之道,無法立足,盜跖不懂圣人之道,無法橫行;天下善人少,不善者多,故,圣人的圣智禮法利天下少,禍天下多。
6.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掊擊圣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故說:唇干則齒寒,魯侯款待的酒味薄,導致趙國邯鄲遭圍困,圣人出現,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圣人,消滅盜賊,天下方能治理。
7.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
河川干涸則山谷空虛,山丘夷平則填實深淵。圣人不在,則大盜不再興起,天下太平而無患。
8.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圣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跖也。
圣人存在,大盜不會中止。雖重用圣人治理天下,卻對盜跖大為有利。
9.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制定斗斛計量物品,連同斗斛一起盜走;制定秤桿計量輕重,連同秤桿一同盜走;制定符、璽取信于人,連同符、璽一起盜走;制定仁義規范人的道德行為,連同仁義一同盜走。
10.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
怎么知道是這樣?偷竊環鉤者遭刑戮,而竊奪國家者卻成諸侯,以仁義裝飾諸侯之門,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圣智?
11.故逐于大盜、揭諸侯、竊仁義并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
所以,那些效行大盜、高居諸侯、竊奪仁義及斗斛、秤具、符璽之利的人,雖有官祿的賞賜不能勸勉,雖有刑戮的威嚴不能禁止。
12.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過也。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這些大為有利于盜跖而不能使他們禁止的情況,是圣人的過錯。因此說,魚兒不能脫離深淵,治國的利器不可隨意耀示于眾。圣人的圣智禮法,是治理天下的利器,不可用來明示天下。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一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