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莊子 德充符 (一)

第五篇《德充符》

主旨講述對于外在而言,更應重視人的內在,提升內心修養(yǎng),及對宇宙萬物的認知。

德行充足者,知曉宇宙的本源,懂得事物運行變化遵循的普遍規(guī)律,從而內心散發(fā)出吸引人的精神力量。

德充符的德與得相通,意為具體事物得之于道的顯象,是道的載體,通過感知萬物所進行的行為,非社會階級產物人為之道德。

道,是謂陰陽調和,御天地萬物于自然。德,得也,萬物各得其所欲。

此篇用六個寓言故事闡述道德內養(yǎng)如何修養(yǎng)、充沛。仍繼以往,分小點詮釋。

第一章

寫兀者王駘行不言之教,通過常季問孔子,得知其超凡的精神力量。

1.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

魯國王駘,雙腿俱沒,而跟他求學的弟子與孔子的弟子數(shù)量相當。常季問孔子:王駘,沒腿之人,跟他學習的弟子卻與先生的弟子各占魯國的一半。

2.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他,立,不施教,坐,不議論。弟子們空虛而來,滿載而歸。真有不用言語說教,無形感化,使內心充實的教導境界嗎?他是怎樣的人?

3.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孔子說:王駘先生是一位圣人,我也不及他,只是還未前去請教。我將拜他為師,又何況那些不及我的人?豈止魯國人,我將引領天下人跟從他學習。

4.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

常季說:他是一個兀者,學識竟超過先生,像這樣的人,思想會有多與眾不同?

5.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仲尼說:生死是人生大事,卻不能使他隨之變化;雖天塌地陷,他也不會隨之動搖;他明察真諦,不隨物變遷,聽任事物變化,堅守自己的本初。

6.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常季說: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從萬物相異的角度看,肝、膽雖彼鄰,卻像楚國與越國一般;從萬物相同的角度看,萬物皆一體、一樣。

7.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如了解這些,就不因外界聲色擾亂心境,心靈一直遨游于和樂之境。

從萬物相同的角度看,不因失去什么而有差異,因此王駘覺得喪失了腿就像失落一塊泥土般。

8.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常季說:他用智慧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明心見性,得出萬物普遍的規(guī)律,在他眼里萬物又有什么之最呢?(最重、最輕…)

9.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孔子說:人不應在流動的水面照見自己,而應在靜止的水面臨照。唯靜止的狀態(tài)才能使其他事物也靜止下來。(明心見性)

10.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草木稟受大地孕育,唯松柏承地之正氣,因而冬夏常青;

眾人稟受上天之命,唯堯舜承天之正氣,因而為萬民之首領。

有幸能端正自己,以正眾生。

11.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

信守承諾者,無所畏懼,勇士一人,敢闖千軍萬馬。

12.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

為求名節(jié)的志士倘能如此,何況那撐握天地、包容萬物、只把身體當寄寓、把耳目當虛設、用同一智慧去統(tǒng)一所有的認識,且心靈鮮活的人呢?

13.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他會選擇某日登仙羽化,人們會尊崇他。他又怎么可能把世俗的事情當回事呢?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0年七月讀書筆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蛟河市| 呈贡县| 西畴县| 社旗县| 凤山市| 贵州省| 鹰潭市| 高阳县| 庆安县| 丰原市| 永丰县| 白银市| 泰兴市| 夏津县| 牟定县| 会理县| 乐昌市| 桂林市| 贵州省| 尼勒克县| 凤阳县| 乐业县| 察哈| 黔东| 根河市| 安丘市| 河北省| 中阳县| 吴忠市| 靖宇县| 达州市| 英吉沙县| 东丰县| 治多县| 施秉县| 芮城县| 镇江市| 资阳市| 南华县| 临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