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物篇,《莊子》雜篇的第四篇,外物,指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此篇主旨在于強調順應自然、不執著外在事物,心中需平和自在。
凡屬外物的因素,莊子認為,順應外物就好,無須在意其影響,關鍵在于對天道、對生命的領悟。
第一章
倡導內心平和的重要,勿被外在利欲功名所奴役。
1.外物不可必,故龍逄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
外在事物無定準,故龍逢被誅,比干遭戮殺,箕子裝狂,惡來身死,桀、紂滅亡。
2.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君主無不希望群臣盡忠,但盡忠者未必受到君主的信任,故伍員漂流江上,萇弘屈死蜀地,保藏其血,三年后化為碧玉。(精誠感動天地)
3.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父母無不希望子女盡孝,但盡孝者未必受到父母憐愛,故孝己憂苦而曾參悲切。
4.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木與木相摩擦則燃燒,金與火相聚合則熔化。陰陽錯亂,則天地大震,于是雷霆發作,雨中帶電,焚燒槐樹。
5.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縣于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
有人憂慮過度,陷入利害兩難而無可逃避,惶恐不安而一事無成,心似懸掛天地之間,憂郁沉悶,利害相擊,
6.生火甚多,眾人焚和,月固不勝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內火焦灼,眾人焚毀平和之氣,清明的自然之心不能克制焦躁的心火,于是形神頹散而本性喪盡。
第二章
寫莊子的窘境,及如何回應監河侯的傲慢。
1.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家貧,故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好。待我收取封地稅金后,借你三百金,是否可以?
2.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
莊周氣憤說:我昨日來時,半道有呼喚我的聲音,環顧四周,見車輪輾過的小坑洼處有條鯽魚。
3.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我問它:鯽魚,你在這做什么?鯽魚回答:我是東海水族之臣。你有沒有斗升之水使我存活!
4.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我對它說:好,我將到南方去游說吳越王,引西江之水來迎救你,可否?
5.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鯽魚氣憤說:我失去我日常生活的環境,無容身之處。我得斗升之水就能存活,而你竟如此言語,還不如早點到干魚店找我!
第三章
寓意誠實、努力與堅持不懈的重要品質。
1.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
任公子制做大魚鉤系上粗黑繩,用五十頭閹牛做魚餌,蹲在會稽山上,投竿入東海,每天如此釣魚,可一年也沒釣到魚。
2.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
忽有條大魚食吞魚餌,牽動巨鉤,急速沉沒海底,又迅急揚起脊背,騰身而躍,掀起如山白浪,海水震蕩,聲如鬼神,震驚千里。
3.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
任公子釣得此大魚,剝開做成臘肉,從浙江以東至蒼梧山以北,沒人不飽食這條魚。
4.已而后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于得大魚難矣!
從此,后世中見識淺又好談論的人,皆驚走相告。人們舉釣竿細繩,在山溝小渠旁,(只能)守候小魚上鉤,至于想釣得大魚則難矣。
5.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于世亦遠矣!
故修飾淺薄的言辭以求得高名美譽,這樣做距離真正達到大道或實現偉大目標相去甚遠。因此,不曾了解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向,則不可善于治理世事,相去亦甚遠!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六月讀書筆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