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認知差:在老好人情結中越陷越深

超過一定程度的利他,必然成為病態

01

曾看到過一個節目:

一位老太太,為了收留流浪貓和流浪狗,把自己所有的養老金都無私地貢獻了出來,甚至為了讓貓狗們有一個棲息之地,她把自己的親生子女都趕出了家門。

這是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萍水相逢的貓貓狗狗,還抵不上自己一手撫育的兒女嗎?但令人驚訝的是,像老太太這樣病態的“利他”行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只是程度深淺的不同罷了。

人們的內心總是有著天然的善意的,會同情弱者,會愿意不求回報地為其他人做點什么。這種“利他”的心理存在于每個人心間,通常來說,這種利他的精神是有益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但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一些人很可能會不惜放棄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他人的愿望,利他行為發展到這個程度,那便是一種病態了。

人生存于社會之中,是需要尋求價值感的。通常來說,價值感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他人與社會有什么用處;二是自我價值的認同,而這一點主要來自于個人的自尊、自愛和自信。

如果一個人自我價值的認同非常低,那么就很容易會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獲取價值感,比如極端的利他主義者實際上正是如此。他們的“無私”與“偉大”,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我價值的體驗。他們的所謂“奉獻”實際上只是一種滿足自我的工具,而人是不會發自內心地去愛工具的,也不會去體驗工具的感覺和需要的。就像那位老太太,貓狗也好,她的孩子也好,于她而言,實際上不過只是一種彰顯自我價值的工具罷了。

極端利他者,往往也是極度的自私者。

02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說,大多數習慣取悅他人的人,往往對拒絕和敵意都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與焦慮,他們從小就在學習如何避免拒絕他人而引起敵意,所以他們總是戴上友善的面具,一心考慮他人的感受,卻忽略了自己。巴巴內爾表示:“他們希望感到被人需要。”

泰勒小姐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管對工作、家庭還是人際交往,她總是照顧得面面俱到。她有兩個孩子,除了兢兢業業地工作之外,她還要擔負照看房子、照顧雙親以及定期參加家庭教師協會會議等事情。她的親友們一旦遇到問題也都喜歡向她傾訴和求助,因為她總是溫柔而有耐性地幫助每一個人。比如她的一個侄女,就常常因為婚姻生活的不如意而幾乎每天都要給她打電話,控訴自己的丈夫,埋怨自己的生活,一說就是好幾個小時,而泰勒小姐則總是不厭其煩地寬慰她。

表面上看,泰勒小姐真是個友善而無私的人,但事實上,她曾坦承,對于這一切,她已經感到身心俱疲。泰勒小姐說,每次聽著侄女喋喋不休地抱怨時,她表面上一直在耐心地安慰對方,但實際上心里想的卻是:“我真恨不得扇她一耳光,讓她閉嘴或滾開,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去!”

對于泰勒小姐來說,友善是一種教育,從小就不斷有人提醒她,友善是一種善行,她必須對別人友善。因此,即便內心有著諸多的不愿,她也總是習慣性地在贊同別人,取悅別人,有時甚至會犧牲自己的意愿去滿足對方的需求,她難以對別人說“不”。

就像巴巴內爾在其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中所寫的:“極端無私是一種用來掩蓋一系列心理和情感問題的性格特征。”

03

美國一位神經科醫生在自己的研究著作中指出,那些病態地信奉著利他主義的人,表面上似乎是在慷慨地為他人提供幫助,但實際上卻是步步走向極端、泛濫以及狂熱,他們的行為對事態是毫無幫助的。

超過正常程度的利他不過是一種偽善行為罷了,而偽善行為就像毒品一樣,是會形成生理成癮的。

美國著名的神經科醫生羅伯特·伯頓在其著作《病態利他主義》中寫道:當一個人“無私”到走上歧途時,便可能引發各種各樣的失范行為,包括厭食癥、收養動物癖、容忍家庭暴力的女人及容忍妻子酗酒的男人等。對于任何一個社會群體來說,無私奉獻都是必要的人際關系潤滑劑,但若是走向極端,那么將助長人們對團隊的盲目信任,造成黨同伐異的病態心理。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一點無論對誰都是適用的,沒有誰會心甘情愿地不斷讓你占便宜,而同樣的,你也不該心甘情愿地不斷讓別人占你的便宜,這是非常病態的一種行為。無論是交情還是做生意,都應以公平和等價交換來作為基石,唯有如此,彼此的往來才能健康長久。

為了做個好人,簡直把自己不當人

01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女主角的爸爸是個非常善良、容易心軟的人。每天晚上回家,他都會花錢在陌生的老人那里買各種東西,即便這些東西他可能根本就用不上。遇到街上游行的大學生時,他還常常會主動給他們塞錢。

不得不說,女主角的爸爸確實是個慷慨的好人,但問題是,他的財政狀況并不樂觀,他家都快窮得揭不開鍋了。他曾因為自己的好心去給一個朋友作擔保,結果朋友跑了,家里欠下巨額債務,全家人只得搬去半地下室里住。他的女兒,一雙鞋都已經穿好幾年了,破了洞卻沒錢買新的,唯一的一次修學旅行還多虧了鄰居的接濟才沒有錯過。當他一次次慷慨地向陌生人伸出援手時,他的妻子卻只能大晚上到鄰居家借錢,局促許久都不知如何開口……

這樣用家人的幸福與溫飽換來的善良與大愛,真的值得嗎?為了做個好人,不斷地傷害自己親近的人,這樣的好人真的“好”嗎?

“做個好人”——這簡直就像是一個魔咒,使得人們常常會陷入困境,不停地責問自己:我這樣做是不是太苛刻了?會不會太冷漠了?別人會覺得我自私嗎?我是不是應該答應幫助他?……道德綁架就是這樣形成的。

“做個好人”——這樣的想法事實上棒極了,但很多人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做好人之前,或許你該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本。

是的,你沒有看錯,行善也是講究能力與資本的,在你能力和資本范疇內的善行確實值得提倡,但如果你的行為已經大大超出了你所能負擔的東西,那么或許你該考慮先把善行放在自己身上了。如果為了做個好人,可以把自己都不當人,那么只能說,你的所謂“善行”不過是一種充滿功利性的偽善罷了。

所以,在同情別人之前,還是先同情一下自己吧!別忘了,你和別人一樣,也是人。

02

“爛好人”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物種”,他們總喜歡犧牲自己去討好別人,甚至可能為了取悅那些和自己交情根本不深的人,而毫不猶豫地犧牲那些真正與自己親近的人。所以,離“爛好人”越近的人,往往就越容易吃虧。

鄰居珊子在這一帶人緣特別好,但凡是認識她的人,提及她都會稱贊一句“人好”。

珊子有兩個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兩個孩子卻都不喜歡她。因為從小到大,在孩子們的印象中,媽媽的“胳膊肘”總是向外拐的。

珊子家的經濟狀況不算太好,但為了撐門面,逢年過節也會下血本買些高級的零食來招待客人,而這些零食卻從來沒有落進過兩個孩子的口袋。而且,不管自家孩子和別人之間發生什么矛盾,也不管事情的前因后果到底是怎么樣的,珊子永遠都是會先把自家孩子教訓一頓,把錯誤全部都攬在自家人頭上。

人人都夸珊子好,但不管什么好事,卻都從來不會落在珊子頭,畢竟她活得實在太卑微了。一個卑微的爛好人,誰會在乎她的想法和感受呢?

當你為了討好別人,簡直都不把自己當人看以后,就更別指望別人會把你當人看了。爛好人這樣的物種,實在是可憐又可笑得很啊!

03

我們從不反對善良。

善良就像溫暖的陽光,可以讓冷漠無情的社會增添些許暖意。因為有著一份善良,所以落入低谷的人才能在絕望中僥幸收獲到一點點的溫情,也才能在黑暗中找尋到些許的光明。善良是一束光,是一團火,可以為我們照亮前路,溫暖人心。

但,善良不該是泛濫的,更不該以犧牲自我甚至親近之人來作為代價。

善良是大愛,可一個人,如果連自己和自己親近的人都不懂得去愛,又怎么會發自內心地去愛別人,愛這個世界呢?

一個女孩,特別喜歡小動物,加入了一個關愛流浪貓的組織。她會省下自己的飯錢去給流浪貓購買貓糧,會在下雨天冒雨給流浪貓搭建溫暖的小窩,會因為這些小貓受傷而心疼哭泣……所有人都覺得,她是一個溫暖而善良的女孩。但她在面對家人的時候卻是冷漠而任性的,她不會去關心生病的母親,不會去在乎失意的父親,總是一言不合就指責父母,大鬧脾氣……

這樣的女孩,她真的稱得上是善良的嗎?

拜托,請聰明一些,別把委屈當成偉大,你的善良,還是先從自己開始吧。對自己好一些,對身邊的人好一些,由心而發的善意才能造就真正的善行。

事情多到做不完,深深陷入“風險疲勞”

01

2017年的圣誕夜,一出悲劇發生了,就讀于西安某大學的藥理學博士楊寶德投河自盡,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隕落了。令人咋舌的是,這位原本有著光明前途的在讀博士之所以選擇自殺,竟是因為不堪忍受其博導周教授的奴役。

在這出悲劇發生之后,《中國青年報》對此事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報道,為大眾勾勒出了這個年輕人在生命最后的時光中所經歷的那些痛苦與絕望。

眾所周知,很多導師其實都會讓自己的學生幫忙做一些雜活,這種現象簡直是司空見慣。但楊寶德的導師周教授顯然要更過分得多。據了解,他對楊寶德有一個要求:必須24小時待命,接電話晚了都會挨罵。

每個周末,楊寶德都要去周教授家幫他打掃衛生,平日里更是連打掃辦公室、拎包、拿水、開車接送、陪逛超市、洗車擦車、以極低價格給導師熟人家的孩子做家教等等事情都是楊寶德必須做的。此外,在周教授有應酬的時候,楊寶德還得負責陪他去擋酒。雖說是在讀博士,但實際上楊寶德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耗費在了為導師服務上,簡直就像是周教授的全能管家。因此,在讀博士的一年半時間里,楊寶德的科研成果少得可憐,他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來踏踏實實地做科學研究。

最終,因不堪忍受巨大的壓力和精神折磨,楊寶德選擇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而這其實已經是他第二次自殺了。

在楊寶德死后,他的女友發了一條長微博,嚴厲譴責了那位奴役學生的導師,并表示,對于男友的死,他那位導師應該負70%的責任。

對于這出悲劇的發生,導師和學校都有難以推脫的責任。如果周教授不曾奴役自己的學生,把他當作廉價勞動力來壓榨;或者如果學校的管理能夠再規范一些,而不是放任導師肆無忌憚地欺壓學生,那么這出悲劇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或許更該好好反思一下這位博士生,為什么從不拒絕,從不反抗,讓自己陷入“風險疲勞”而不可自拔?當你連死亡都不再畏懼的時候,難道還連反抗的勇氣也沒有嗎?

02

從小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就在告訴我們,要尊師重道,要樂于助人,要有奉獻精神。但很少有人教育我們,要學會拒絕,要懂得為自己設定原則和底線。

楊寶德的悲劇歸根結底在于他自身性格的軟弱。很顯然,對于他這樣的孩子,無論長輩還是老師必然都會十分喜歡,因為他幾乎不會拒絕長輩或老師,甚至可能是同學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但這種喜歡同時也是極為廉價的,說到底也不過是對一個好用的“工具”的喜愛罷了。

如果楊寶德不能改變自己的軟弱和不懂拒絕,那么即便今天他沒有遇到奴役他的周教授,明天他也可能會遇到比如王教授、李教授、陳教授等等。

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拒絕。在尊師重道的同時,要懂得分辨是非,不能因對方身份輩分比你高就事事順從,凡事得講一個理;除了樂于助人之外,更要懂得劃定底線,不能為了不得罪就無底線地去討好對方,透支自己的時間與精力;要有奉獻精神,但更要學會保護自己,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你去犧牲自我的。

03

人這一生所擁有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把時間與精力浪費在一些事情上,就不可避免地要放棄另一些事情。但悲哀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因各種抹不開的面子情而將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浪費在一些無關緊要,甚至是對自己毫無好處的事情上。

朋友大偉某天突發奇想,把自己一整天的行程記錄了下來:

早晨起床后,到早餐店買完早餐,又花了大約二十分鐘繞路、排隊,幫同事“順便”帶了一杯咖啡;抵達公司,外出送文件時被同事拜托“順路”幫忙寄信,多走了兩條街;午休時接到失戀的表妹的電話,聽她號啕大哭,喋喋不休,一個小時;下午被公司的前輩拜托幫忙做事,無法拒絕,導致自己的工作沒能按時完成,只得選擇加班;比平時晚下班兩小時,接到大姑電話,讓“順道”帶點消夜回去,無法拒絕長輩,于是繞路、排隊、買消夜,浪費一個半小時……

大偉說,一天下來,感覺非常疲憊,事情多到做不完,但仔細想想,卻有至少30%的事情都是別人的事情,和自己是毫無關系的,只是無法拒絕,無法說“不”,于是只能將原本就緊巴巴的時間和精力不斷透支。

瞧,很多時候,你的疲勞實際上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沒法子,誰讓你抹不開面子,誰讓你無法拒絕,誰讓你習慣犧牲自己去討好別人呢?最終,只能讓自己深陷“風險疲勞”,把自己一步步逼入絕境。

其實,既然他都好意思來麻煩你了,你又何必不好意思拒絕他呢?若是自己都不懂得心疼自己,又哪能指望別人來心疼你。

逆來順受,漸漸不被人當回事

01

在電影《讓子彈飛》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對話:

張麻子問花姐說:“你是被黃四郎買來的?”花姐答:“對。”

張麻子問:“他打過你嗎?”花姐答:“打過。”

張麻子問:“我打過你嗎?”花姐答:“沒有。”

張麻子問:“你恨他嗎?”花姐答:“恨。”

張麻子問:“恨我嗎?”花姐答:“不恨。”

張麻子問:“那你不拿槍指著他你拿槍指著我?”花姐答:“因為你是好人!”

現實就是這么諷刺,為什么你總受欺負?因為你好欺負,因為你是好人,因為你不輕易作惡——因為你是“軟柿子”。

我們所受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懂得與人為善,但現實卻告訴我們,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欺善怕惡是人的一種本能,品德高尚、不畏強權的有識之士或許可以用自身的美德來戰勝這種本能,但不可否認,在這個世界上,“無識之士”總是要比有識之士多得多,欺善怕惡的人也總要比伸張正義的人多得多。

所以,很多時候,你的善良和好脾氣往往正是別人欺負你的理由。當你的與人為善變成一種逆來順受之后,別人也便只會漸漸不再把你當回事了。

02

不久前和朋友小安聊天,聽她說起了自己小時候經歷過的一件事。

小安年紀還小的時候,他們村有個免費的公共澡堂,因為免費,所以每天村里的人都喜歡抽時間去沖個澡,導致澡堂的淋浴位置總是不夠用。

有一回,小安一大早就跑去澡堂,搶到一個淋浴的位置,正洗得開心時,村里一個特別兇的大媽走了過來,惡狠狠地沖著小安喊道:“趕緊讓一讓,我要洗澡!這位置平時都是我的,你去找別處!”

很明顯,這是公共澡堂,哪有什么位置是誰的這種說法,大媽的說辭本身就是不占理的。小安心里頭自然也明白,但一句“憑什么”卻哽在喉嚨里,怎么也沒敢說出口,只能不情不愿地挪開了位置。

那時候正是冬天,冷得很,雖然澡堂里滿是水汽,比外頭要好上那么一點兒,但渾身是水的小安依然凍得瑟瑟發抖。而且這時候,澡堂的淋浴早就被人占滿了,哪里還能找到其他的位置。

就在這時,小安突然看到了鄰居家一個脾氣特別好,為人特別友善的阿姨,她趕緊跑到了那個阿姨旁邊,可憐巴巴地拉了拉阿姨的手,說著:“阿姨,我好冷啊,能讓我沖一會兒嗎?”

可沒想到的是,這位平日里對自己總是慈眉善目的阿姨,卻嫌棄地看了小安一眼,根本沒搭理她,也絲毫沒有讓出淋浴位置的意思。甚至在那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小安都能感覺到這個阿姨對自己的冷淡。

小安說:“那時候還小,不懂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后來花了很長的時間,我才終于明白:小小年紀就學會審時度勢,欺善怕惡,乖乖把好處讓給壞人,卻又試圖在好人那里裝可憐,想讓好人將好處讓給自己,這樣的小孩也難怪會招人嫌了!”

作為孩童的小安那時還不明白什么大道理,她的一切行為反應幾乎都是遵循本能作出的。面對不好惹的兇惡大媽,她不敢反抗,只能不情不愿地退縮;而面對善良溫和的阿姨,她卻又得寸進尺,試圖從對方身上獲得好處。

可以想象,如果這位阿姨因為可憐小安而讓出淋浴的位置,那么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小安依舊還是會再一次來阿姨這邊討好處,占便宜。甚至恐怕不止小安,其他旁觀的人大概也會試圖來分一杯羹。人嘛,都是得寸進尺的!

03

很多時候,脾氣其實是人的一種保護色,一個不懂發脾氣的人,往往最容易成為被人們放棄的犧牲者。

記得某一次,和朋友在一家咖啡店喝下午茶,那天店里生意特別好,服務員都快忙不過來了。等到要結賬的時候,朋友禮貌地叫了服務員三次,卻都沒有人上來招呼。

朋友是個非常有教養的紳士,很少會當眾發脾氣,無論對誰都是一副非常溫和的樣子。但那天,眼看著服務員不停地在別桌穿梭,就連本該排在我們后頭的人都已經順利得到了服務,朋友突然猛地一拍桌子,語氣不善地吼了一句:“到底有沒有人來結賬,都喊幾次了!”

結果,朋友一發威,一直視我們為無物的服務員立馬就迎了過來,手腳利索地幫我們結了賬。

很顯然,比起兇神惡煞的客人來說,服務員們自然更喜歡那些脾氣溫和的客人,但在提供服務的時候,服務員們在對待兇神惡煞的客人時往往卻會更加用心,畢竟他們脾氣實在太壞了呀!所以,非得選擇犧牲某些人的利益時,還是選擇犧牲那些脾氣溫和的好人吧,他們那樣善良,那樣溫柔,一定會更懂得體諒別人的難處,不是嗎?

現實就是這樣,你之所以被欺負,只是因為你好欺負,你是好人,你的殺傷力遠遠不如壞人,所以抱歉,你成為了犧牲者!

無限饋贈,一旦無能為力,他們歇斯底里

01

三國時候,吳國有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叫趙姬,在女兒出嫁之前,她把女兒叫到了自己跟前,囑咐她說:“你記住,到了婆家之后,可千萬別做好事啊。”

女兒一聽覺得很奇怪,就問母親說:“不能做好事,那我能做壞事嗎?”

趙姬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了,更何況是壞事啊!”

這番話聽上去似乎很復雜,還有些莫名其妙,實則卻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啊。趙姬對女兒的囑咐,并非是說做好事不好,而是怕一旦女兒將好事都做了,別人都習以為常,那么久而久之,這些好事也就成了一種“義務”,好像你天生就該做似的。

人的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反而越是口渴。當你第一次對別人伸出援手時,對方或許會心存感激,但當你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漸漸地,你的饋贈在對方心中便會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付出,一旦這種饋贈消失,對方反而會對你心存怨恨,認為你“剝奪”了本就該屬于他的好處。

人性就是如此奇怪,面對滴水之恩尚且能夠涌泉相報,可面對涌泉之恩時,卻可能變成恩將仇報。

02

不久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帖子,用戶航向講述了自己遭遇的一件事,事件的起因是搭便車。

航向有一個同事,住的離他家不遠。有一次上班途中,航向恰巧碰見這位同事在等公交車,便順道帶了他一程,也由此開啟了同事的“蹭車之旅”。

之后近一年的時間里,這位同事幾乎每天都是蹭航向的車上下班的。航向覺得,既然大家是同事,又順路,那么每天捎帶他一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后來有一天,在去上班之前,航向突然接到未婚妻的電話,讓他幫忙去機場接個人,航向便直接向公司請了假,往機場奔去了。在路上的時候,航向突然接到那位同事的電話,質問他說:“你怎么還沒到?等你很久了,再不來要遲到了!”

航向趕緊向同事道歉,并解釋說急著去機場接人,已經向公司請假了。結果沒想到,航向剛說完,同事就氣急敗壞地責怪他道:“你怎么這樣啊?我都等你半天了,你不早說!現在公交車已經走了,我肯定得遲到!”

同事的埋怨讓航向感到很不高興,但他也不想因為這么一件事就和對方鬧僵,于是半開玩笑地說了一句:“打個車吧,還能趕上,而且我也不是你的專職司機啊!”

結果,就因為這么一句話,同事直接把航向微信、QQ都拉黑了,還到處跟別人抱怨,說航向這人不厚道,小氣摳門。

航向很是委屈,他不明白,自己對同事那絕對稱得上是仁至義盡了,對方不感激也就算了,怎么反而還處處恨上了自己似的。

人性的詭異之處就在于此,總是分不清情分與本分的區別。當你慷慨地給予他人無限饋贈時,你的情分在他人眼中便會漸漸變成一種本分,因此,當你的善意已經無法滿足他人的期望時,他們便開始歇斯底里了。

英國作家薩克雷就說過:“如果一個人在身受大恩之后和恩人反目,那么為了顧全自己的體面,他將會比不相干的路人更加惡毒,因為他必須證實對方的罪過,如此才能解釋自己的無情無義。”

03

從善人變成惡人,有時只需要一次拒絕。

一位明星在參加一檔談話節目的時候,說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情。

這位明星說,自己小的時候,家境不太好,父母還背著一筆不小的債務,生活很是艱難。有段時間,因為付不出房租,他們一家被房東掃地出門,連個住處都沒有。這個時候,父親的一位朋友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這位朋友把自己一套空余的房子用極其便宜的價格租給了他們一家。在那里,他們一住就是三年多。

有一天,那位朋友突然帶了一個陌生人到這所房子,那天父親恰好不在家。這位朋友告訴母親,他要收回房子,租給別人,并要求他們第二天就從房子里搬走。

這位明星說,他一直難以忘記當時母親的窘迫和父親那位朋友的不近人情。后來在他成名之后,他回到那個小區,特意在那個朋友的房子附近買下了一套更大更好的房子,用的都是最豪華的裝修,并特意邀請他們一家來參觀。看著對方羨慕的眼神,他才終于感覺揚眉吐氣了。

在這位明星看來,當初父親那位朋友不近人情地將他們從房子里趕出去的行為,簡直就是一種侮辱,但即使那時候的事情確實造成了傷害,可此前三年多對方實打實的恩惠難道就不值得感念嗎?

升米恩,斗米仇。當你的好心成為別人眼中的理所應當時,一旦收回這種好心,輕則可能抹殺對方對你的感激,重則甚至可能反目成仇。所以我們常說,救急不救窮,恩情是最經不起揮霍的東西,一不小心便成了仇。

同情心泛濫,總對自己進行道德綁架

01

從古至今,國人似乎都有一種可怕的劣根性,即同情心泛濫。而同情心泛濫導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無原則地同情弱者,無底線地對自己進行道德綁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一些話:

“他只是個孩子……”

“人家年紀都這么大了……”

“他都這么可憐了……”

……

旁觀者們就是這樣高高在上地擺出一副圣母姿態,自作主張地插手別人的矛盾,以顯示自己胸懷的寬廣和道德的高尚的。在這種毫無道理的道德綁架下,一種奇葩的邏輯悄然形成——你弱你有理,你弱我就得讓著你。

可笑至極。

同情心的泛濫成災,讓人們潛意識中就認為弱者都是值得憐憫的,以至于忽略了最為重要的是非對錯。

因為是新人,所以便有理由犯錯;因為是孩子,所以就不需要承擔責任;因為是老人,所以就該得到包容——弱者似乎都被戴上了奇特的光環,總能輕易就踩著所謂的“道德”站上輿論的制高點。

簡直愚蠢至極。

俗話說得好,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收起泛濫的同情心吧,別讓“弱”成為犯錯時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別讓自己的善心助長可憐之人的可恨之處。

02

曾看過一部美國的青春喜劇電影,名為《緋聞計劃》,劇情以紀錄片的形式展開,由女主角奧莉芙親口講述自己的故事——

奧莉芙是個普通的美國女高中生,一次,她和閨蜜聊天時,閨蜜問她周末是如何度過的。愛面子的奧莉芙不好意思說自己其實一整天都無聊地待在家里,于是便捏造了一個謊言,說自己和一個男生出去約會了,甚至還沖動地“承認”和男生發生了進一步的親密關系。

原本這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玩笑,可偏偏她們聊天的內容卻被另一個女生聽到了,于是流言迅速傳遍學校,傳播的內容也越來越出格,無辜的奧莉芙莫名就背上了“婊子”“蕩婦”的惡名。

雖然損害了名聲,但原本是個“小透明”的奧莉芙也獲得了大家的注意,成為了眾多學生討論的主角,這讓奧莉芙感到有些沾沾自喜,而叛逆的她也沒有站出來澄清這些流言蜚語。

敗壞的名聲加上一顆樂于助人的心,事情開始往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起初,為了幫助一個同性戀的朋友擺脫別人對他性取向的嘲笑,奧莉芙自編自導了一出“破處戲”。

然后奧莉芙又答應了一個處處受歧視的小胖子的請求,幫他撒謊,告訴別人小胖子摸了她的屁股。

后來,越來越多知道事情真相的男生跑來找奧莉芙幫忙,希望通過制造和奧莉芙的“緋聞”來獲得其他人的關注。

很快,奧莉芙便深陷進了男女關系混亂的傳聞,甚至引發了一場抗議風波,許多同學在校園里舉牌抗議,要求名聲敗壞的奧莉芙滾出學校……

奧莉芙陷入了痛苦之中,她認為自己一直在幫助別人,可卻遭到了這樣的對待。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不明真相的男生以為奧莉芙真的是個人盡可夫的“妓女”,于是開出了200美元的高價,要求奧莉芙和他上床。

這一刻,奧莉芙徹底崩潰了,泛濫的同情心最終卻讓她遍體鱗傷。

奧莉芙是善良的,但同時也是愚蠢的。她總會因為對方可憐巴巴的眼神而妥協,答應一些荒誕無理的請求,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名聲,把自己變成一個“蕩婦”。可她所做的這一切為她贏得了什么呢?糟糕的名聲,眾人的抗議,以及無情的傷害。除此之外,什么都沒有。

所以,趕緊收起來那些泛濫的同情心吧,可憐別人之前還是先可憐可憐自己的好。

03

泛濫的同情心就像廉價的商品,不值錢,也不堪大用。

老陳以前是做房地產的,對這一塊非常了解,所以大家去買房的時候,通常都會讓老陳陪著一塊去,給點參考意見。

有一回,老陳陪一個朋友去看房,接待他們的是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大概剛做這行沒多久,看樣子有些局促。從坐下開始,這個小伙子就一直在大夸特夸這房有多好,多值得投資。老陳怎么也算是半個內行,一聽就知道這小伙子講的話里,沒一條有用的信息,全是套路一樣的忽悠。

老陳嚴肅地打斷了小伙子的話,把他剛才說的那些話中的漏洞一一指了出來,并嚴厲抨擊了他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最終,房子還是沒有定下來。

離開的時候,朋友看著小伙子可憐巴巴的背影,對老陳說:“其實你剛才沒必要把話說得那么難聽,人家就是一打工的,你何必呢,多傷人啊!”

老陳卻說:“既然他選擇了干這一行,那么這些東西就是他應該去承受的。他想在這一行立足,就不可能只靠著這些忽悠的伎倆去工作。如果他是一個有上進心的人,那么我今天說的這些話只會讓他更清楚自己的不足在哪里,然后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如果他連上進心都沒有,那么注定是個失敗者,又有什么好值得同情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泛濫的同情心,鞭辟入里的金玉良言顯然要更有價值。你一時興起的同情與可憐對于他人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懂得明辨是非的善良,謹守底線的同情,這才是真正的悲天憫人。

過度包容,縱容別人一再傷害自己

01

莎士比亞的經典戲劇《威尼斯商人》中有這樣一段臺詞:“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大地。它賜福與寬容的人,也賜福與被寬容的人。”

但細雨下大了,那便是暴雨,是會帶來災難的洪水猛獸。寬容同樣如此,過度的包容是縱容,是傷害。

我們總被告知,要做一個寬容的人,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脾氣越好才會越受歡迎。然而現實卻一次次地告訴我們,脾氣越好的人其實越容易被人欺負,因為他們總想著遷就別人,總在受到傷害時還不斷讓步。畢竟這柿子,自然還是找軟的好捏。

寬容是美德,但縱容不是。過度的包容所帶來的,只會是得寸進尺的傷害。

02

陳恒是家里的老大,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有一顆包容的心,不要和弟弟妹妹們計較,要懂得尊老愛幼。由于排行是老大,在同輩中,誰都比陳恒要“幼”,不同輩的,那就都是長輩。所以,這尊老愛幼的名頭一拿出來,似乎陳恒不管和誰計較,和誰生氣都變成他的不對了。在這種情況下,久而久之,陳恒便養成了一副老好人的脾氣,和誰都不計較,不生氣。

按理來說,陳恒脾氣這么好,又這么有包容心,人緣應該不錯,可事實上,從小到大,陳恒的人際關系都不是很好,也就那么幾個談得來的朋友。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評價幾乎都是“人不錯,脾氣好”,除此之外似乎再找不到其他深刻的印象。

進入職場之后,陳恒就成了部門有名的“背鍋俠”。工作出紕漏需要找人扛,陳恒永遠是上級領導的“第一選擇”;客戶難纏脾氣臭,陳恒永遠是最先被推出去給人罵的“出氣包”;吃力不討好,誰都不想做的活計,推給陳恒準沒錯。

說白了,陳恒就是部門里最受欺負的那一個,也是部門里隨時可以用來犧牲的那一個。沒辦法,誰讓全部門就他脾氣特別好,就他特別擅長逆來順受,就他尤其有包容心呢?

就說有一回,因為團隊內部出現一些問題,領導非常震怒,劈頭蓋臉就給了陳恒一通罵,甚至還對他做了一個極具侮辱性的手勢。嚴格來說,這件事的責任并不全在陳恒頭上,甚至可以說這個紕漏和他本人的關系并不大。而且領導這種行為已經涉及人格侮辱了,恐怕任何一個正常人都無法容忍。

可陳恒忍下了,甚至在有關系較好的同事為他抱不平時,還安慰對方說:“經理今天就是心情不好,畢竟出了這么大的問題,我理解的。”

話剛說完,換來了同事一枚大大的白眼。

陳恒就是典型的職場老好人:在團隊里地位最低,受氣最多,一出問題,負責背鍋。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在認識一個人時,通常都會下意識地去試探對方的底線,從而“制定”出一個與對方的相處模式,并在未來的交往中盡可能避免觸及對方的底線。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底線比較高,脾氣比較差,那么和你交往的人就會更加小心一些,盡可能避免向你提出任何過分的要求;但如果你是一個底線很低,習慣無限度去包容別人的人,那么在和你交往時,對方就不會有太多顧慮,哪怕提出一些過分的請求,只要不觸及你的底線,對方也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對。無止境的退讓,換來的只會是別人對你無所顧忌的傷害。

03

寬以待人是要看對象的,寬容一個不懂得珍惜的人,是濫情;寬容一個不值得寬恕的人,是姑息;寬容一個給你帶來傷害的人,是縱容。

前些日子接到朋友阿靜的電話,說她老公參與網絡賭博,輸了幾十萬,把原本打算拿來付房子首付的錢都賠進去了。

阿靜和她老公是半個多月前才剛登記結婚的,在此之前,兩人已經交往了六年多,從來沒有聽阿靜提過她老公有賭博的惡習。

后來,在和阿靜詳談之后才知道,原來早在一年之前,阿靜就已經發現老公有參與網絡賭博的跡象了,那時候他們還沒結婚。當時阿靜很是惱怒,和他大吵了一架,差點兒就提出了分手。最后,是男方苦苦哀求,發毒咒地說不再有下一次,這件事才終于翻過了篇。

可不到半年的時間,阿靜又一次發現男友參與網絡賭博,還輸了五六萬塊錢,那時候他們結婚的事情已經提上了日程,那錢還是用來籌備結婚用的一部分資金。結果又是一番爭吵,然后男方故技重施,兩人再次和好。

阿靜說,自從發現男友有賭博的惡習之后,雖然內心有過無數次動搖,但一想到這是自己深愛的人,便總抱著一種希望,以為自己的包容與支持終究會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浪子回頭。可結果等來的,卻是他一次次的傷害與欺騙,如今,居然把兩人準備買房的錢都給搭了進去。

在整個過程中,阿靜都哭得很是無措,有后悔,有憤怒,有痛苦,但卻始終沒有提及離婚和分手。最后,阿靜說,雖然很無措,很難過,但既然已經結了婚,那么就應該包容對方的缺點和錯誤,與之同甘共苦。

以前一直不懂,為什么那些遭受家暴的妻子,總是會一次次地原諒丈夫,縱容他一次次地傷害自己。如今聽了阿靜的話,終于茅塞頓開,卻也覺得可笑至極。

你以為退讓與包容是真愛的表現,然而這卻不過是縱容對方變本加厲的籌碼罷了。你所謂的善良,終究只會成為對方盡情放縱的保護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云县| 苏州市| 宣武区| 巴彦淖尔市| 榆林市| 桓仁| 郸城县| 山丹县| 五寨县| 浦东新区| 聊城市| 博罗县| 油尖旺区| 司法| 汶上县| 谢通门县| 高平市| 上杭县| 临高县| 荔波县| 四子王旗| 东海县| 满洲里市| 黄大仙区| 天峻县| 乐东| 且末县| 勐海县| 西峡县| 凌海市| 临漳县| 云南省| 连云港市| 沧源| 当阳市| 漳浦县| 米脂县| 土默特右旗| 高清| 广元市| 灵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