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心理罪:永遠把別人擺在第一位

“別人的認可是我生命的意義”——自我價值完全喪失

01

人的本性,趨向于尋求贊美和肯定,尤其是對于重要的或有控制力的對象。比如,父母、師長、領導、權貴等等,他們的認可相對而言更加重要。

取悅者則將這種心理傾向推向了極致,他們沉迷于取悅行為所換來的認可,如癡如醉,無法自拔。這很好解釋,用心理學來表達就是:如果某件事使個體產生了愉悅體驗,個體就可能持續做這件事,以便繼續維持這種美好的感覺。

但事實上,這種感覺并不真實,所謂的美好不過是自欺而已:

——以取悅換取認可,得到的,只是對方對取悅行為的接受,而非你本人;

——為維持認同感,你必須持續付出,久而久之,必然力不從心,身心俱憊;

——為了取悅別人而活著,生命會呈現扭曲成長,最終,自己變得毫無存在感。

02

父親的老朋友高叔,是個“胸懷大志”的人,可從青春激蕩熬到兩鬢斑白,依然是個普通職員。那天來家里做客,酒至微醺,想起這事兒,高叔不禁對著父親感傷起來。

大家都勸他不要難過,他卻說:“我怎么能不難過?年輕時,我們領導老張愛好文學,我就學寫文章,甚至學著作詩,想不到剛學出點模樣,老張走了,老王來了;老王這個人喜歡藝術,我就去學書法、學繪畫,誰知道他嫌我年紀輕、學歷低,又是不得重用;前些年換了現在這位領導,我自認有文筆,有藝術底蘊,有專業技能和經驗,人也老成穩重了,誰知道人家喜歡有活力、有氣魄的青年才俊!我這輩子,為了得到領導的器重,絞盡腦汁,到頭來全是無用功。眼看我就要退休了,還是一事無成,怎么能不難過?”

還能說什么呢?高叔的確應該難過,應該難過的是,自己選錯了生存的方式。

一個人,如果一直活在別人的價值觀里,就會變得虛無,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會失去自我。人最美好的生存方式,應該是為自己而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及自我的珍惜,如果處處以他人的喜好為自己的標準,和那些寵物又有什么區別呢?

人,只有先取悅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喜歡和看重。

03

宋丹丹老師對于取悅別人與取悅自己,就有著深刻體會。她說:“以前吧,我總是竭盡全力想使自己符合男人的標準,‘我夠好吧?’成了我的口頭禪,但經常感覺被輕視。現在我會說‘這就是我!’我卻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自重,才是最具魅力的品質。”

是啊,活著應該是為了幸福自己,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旨意。為迎合別人而苛求自己,有什么理由開心呢?

前幾日去表姐家拜訪,她正在彈奏鋼琴,13歲的外甥女開門后轉身說道:“媽,表舅來了,您就別彈了,真不好聽,也不怕表舅笑話。”

的確,是不怎么好聽,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就是噪音。不過,表姐并不在乎,多年來她就這樣不高明地彈著,而且彈得很高興。

表姐也喜歡不高明地演唱和不高明地寫作,她的天賦真的有限,但她不覺得有什么,相反,她認為自己做得還不錯。

記得有次登門,恰巧表姐在織圍巾,織得相當簡單樸實,頗有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韻,于是禁不住問道:“網上有很多編織教程,怎么不參考一下,織一條更新穎漂亮的?”

“為什么要那么麻煩呢?”表姐微微笑道,“做這件事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快樂,并不是要給別人看的。”直到現在,表姐還時不時帶上那條有著濃郁“復古風”的圍巾,自得其樂。

毫無疑問,表姐生活得很幸福。她的幸福就來源于,她不為向別人索取認可,而刻意去掩飾自己或者為難自己,因而活得輕松自在。

其實,獲得認可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活出自己的價值。

其實,幸福的最正確打開方式,就是不為別人而活。

我們最好不要讓別人的價值觀影響自己,不要刻意去追逐什么和要求什么,通過和自己緊緊相連,通過把積極的自我形象展現出來,通過這些,我們就能獲得真正的認可和幸福。

“愿所有人喜歡我”——完美情結導致自我苛求

01

“我需要所有人都能喜歡我,我不能被別人討厭……”

“我必須比從前做得更好,否則會讓別人失望……”

“我必須成功,必須配得上我所在的位置……”

總有一個聲音不停地在我們的內心重復著這些話語,焦慮和痛苦便是這樣滋生的。不可否認,這種嚴苛的自我要求確實能督促我們不斷進步,但同時也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壓力。

“利他、行善、努力、追求成功、完美主義……”這些詞匯大多是帶有褒義色彩的,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美德,但有時候,這些東西又恰恰正是束縛住我們的“牢籠”,讓我們在痛苦和煩惱中不斷掙扎。

因為想要被別人所喜愛,所以會在乎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否能合別人的心意;

因為想要展現出自己無所不能的一面,所以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而陷入后悔和自責;

因為想要打造完美無缺的形象,所以心底總有一個聲音不間斷地批評著自己的行為舉止……

瞧,一直以來令你痛苦的東西,其實正是你本身的一部分,是你所為之而自豪的,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正是因為在乎,所以才會被傷害。

02

人是需要被鞭策的,但并不是任何人都有鞭策你的資格。想想吧,如果隨便誰的“鞭子”你都接受,那么恐怕還沒邁開前進的步子,你就已經被“打”成重傷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寸步難行。

一對父子趕著驢去集市上賣,走著走著聽到旁人議論:“快瞧,這倆傻子,明明有驢卻不騎,非得走路。”

父親一聽,趕緊把兒子抱上了驢。

走不多會兒,又聽見有人議論:“瞧瞧,世風日下,現在的人都不懂尊重老人家了,懶惰的兒子騎驢,卻讓老父親走路,不孝啊不孝!”

一聽這話,兒子趕緊下驢,讓父親騎了上去。

走出去沒多遠,又有人開始議論了:“這做爹的可真是沒良心啊,自己騎著驢,卻讓孩子可憐巴巴地跟著走,真是狠心呀!”

父親一聽,想了想,干脆把兒子也抱上了驢。

本想著,這回應該沒問題了吧,可沒想到,沒走幾步直接被一群人給攔下了,這群人指指點點地說著:“啊呀,你們這是在虐待動物啊!看看這可憐的驢子,再被你們騎下去,怕是要累死在路上啦!”

聽到這話,父親趕緊和兒子一塊下來了,左思右想,找了些繩子和擔架來,干脆把驢捆在擔架上,和兒子一塊兒氣喘吁吁地抬著驢往前走。

這回取笑他們的人就更多了:“快來瞧瞧,這有倆傻子呢!居然抬著驢走,你們說他們傻不傻呀!”

無論怎么做,總是有人不滿意你,有什么辦法呢?這就是現實。不同的人總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上看問題,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如果誰的意見你都去聽,都去在乎,那么最終你只會失去方向,不知道該往什么地方走。

做人得有主見,更得學會取舍,你總是需要舍棄一部分人的認同的。比起苛求自己去滿足別人,倒不如學會舍棄一部分人來滿足自己。

03

曾看過一個禪宗的段子:

寺廟里的兩個小和尚在探討佛經的時候,對其中的一個問題產生了分歧,兩人爭論半天之后,卻始終沒爭論出個結果,誰也不服氣誰,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他們決定去找方丈作評判。

一個小和尚把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洋洋灑灑地陳述了一大堆,方丈聽完后,淡定地點頭表示:“你說得對!”

另一個小和尚趕緊站出來,不甘示弱地把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也口若懸河地說了一大堆,方丈聽完以后,依舊是淡定地點點頭,說道:“嗯,你說得對!”

站在一旁的師兄聽完以后覺得很疑惑,便問方丈說:“師傅,兩個小師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可謂截然不同,你怎么一會兒說這個對,一會兒又說那個對?到底誰是對的啊?”

方丈看了看師兄,然后淡定地回答道:“嗯,你說得對!”

看了這個段子,有人可能會說:這糊涂方丈就是在“和稀泥”啊!

但仔細想一想,方丈說的難道不對嗎?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有對錯之分的,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千個哈姆雷特必然不是一模一樣的,可你能說誰理解的哈姆雷特才是對的,誰理解的又是錯的呢?

楊桃很多人都見過吧?側面看是長的,正面看卻是五角星形的,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畫面不同,但實際上都是這顆楊桃,誰都沒看錯,誰都有道理。

所以,很多時候,哪怕意見相左,看法不同,每個人也都是對的,都有道理。但你必須作出抉擇,你不可能讓兩個截然不同的意見并存,不可能讓一件事出現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結果。你必須舍棄一部分人的意見,注定讓一部分人感到不滿意。

世界上從來不存在所謂的“完美方案”,你的完美情結所導致的自我苛求,除了給自己造成無窮無盡的痛苦與煩惱之外,對你不會有任何好處與幫助。甚至來說,它可能還會成為你人生最大的絆腳石,讓你寸步難行。

所以,既然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那么讓自己滿意就好了,這未必是最“完美”的選擇,但絕對是最好的選擇。

“都是我的錯”——對他人感受過度敏感,無底線自責

01

儒家提倡“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說要克制自己,踐行禮儀。這種理念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很多人在踐行這一理念的時候,卻把握不好一個“度”,以至于形成了一種中國人非常典型的“疾病”:喜好自我批評,習慣對自我進行過度苛責。

從小,父輩就教育我們,要學會“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自己要求要嚴格,對別人則應該寬容。這種教育導致的極端結果就是,很多人因為把握不好“嚴”與“寬”的度,而不把自己當“人”來看,形成一種極為可怕的“圣母”或“圣父”情結,為了彰顯自己的“高尚”,對他人展現出無比的“仁慈”,對自己則無底線地苛責。

比如朋友和你翻臉,首先想到的是,我哪里沒有做好,是不是做錯什么事情惹對方生氣了;伴侶出軌,首先想到的是,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留不住對方的心;孩子沒出息,首先想到的是,是不是因為我沒本事,不能給他提供更好的條件,所以他才變成現在這樣。

懂得自我反省確實是一種優良品質,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錯誤的發生都應該由你來背負責任。或許你確實曾因處事不當而讓朋友感到不開心,但輕易放棄友誼的他難道不該背負責任嗎?或許你確實有些“作”,讓伴侶感到厭倦和疲憊,但輕易就背叛感情的他難道不該被苛責嗎?或許你確實沒有能力為你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但自己都不懂努力的他就一點兒錯都沒有嗎?你能自我反省這非常棒,但你絕不該把對方應該背負的責任也自作主張地扛在自己肩上。

02

有一對戀人,他們在同一天寫下了日記是這樣。

女孩的日記:

我好像惹他生氣了,可我不知道該怎樣彌補,或許我就要失去他了,天哪,我真是太后悔了。

本來我們約好了晚上六點要一起去那間新開的餐廳吃飯,但白天我和閨蜜出去逛街,沒留意時間,結果遲到了半小時。從那時候開始,他臉色就一直不好,也不怎么理睬我,他一定是從那時開始就生氣了。

我主動為遲到的事情向他道歉,他嘴上說沒關系,但依舊是一副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樣子。我問他究竟怎么了,是不是還在生我的氣,可他卻說一切都和我無關。天哪,怎么可能無關呢?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告訴他我愛他,可他卻一點兒反應也沒有,以前他都會告訴我他也愛我的,天哪,難道他已經厭倦了我,決定要分手了嗎?

我本來想和他談一談,但一整個晚上他都沉默寡言,心里像是裝著什么事,晚上也很早就上床睡覺了。他到底在想什么?再這樣下去我要瘋了!難道除了約會遲到之外,我還做了什么事情惹他生氣了嗎?是因為昨天他沒洗襪子我就罵了他?還是因為前天我心情不好所以和他說話時候的態度不太好……

男孩的日記:

啊,抓狂!意大利居然輸了!

擁有一個過度敏感,遇事總喜歡自我苛責的戀人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你幾乎不能在對方面前出現任何情緒波動,否則對方會把一切都歸咎于自己身上,即便你告訴對方——親愛的,這和你無關——你也根本無法阻止對方無底線地自我責備的腦回路。

一個動輒就喜歡責備別人的人是令人厭惡的,但同樣,一個動輒就喜歡自我責備,一遇到事情就認為是自己犯了錯誤,做錯事情的人,同樣也是令人厭惡的。

畢竟有的事情真的和你無關,別讓已經很煩躁的我還浪費時間和精力再去開導你了吧!

03

人生會發生很多不幸的事情,而這些不幸事件中,有很多其實都不是你的錯。

在電視劇《神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任泉所飾演的哥哥在多年之后再次見到母親,他問母親,為什么當年選擇帶走了弟弟,卻把自己丟下了。母親回答他說,是因為當年弟弟年紀比較小。聽到母親的回答,哥哥痛苦地說道:“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是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好,所以媽媽才帶走弟弟,而不帶我,雖然我也曾說服過自己是因為弟弟年紀小,但一直都不敢肯定,直到今天聽到媽媽親口這么說,我才敢相信。”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對他人的反應過度敏感,無底線自責。一遭遇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就會下意識地自我反省,把責任往自己身上帶。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你只是一個運氣不好的受害者罷了。

在犯錯之后懂得自責的人才是能夠背負責任的人,但過度自責卻是一種病態,會讓人陷入沮喪、悔恨、絕望與痛苦等不良情緒之中無法自拔,對身心健康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一個人如果總是習慣自我苛責,那么說明這個人對自己是極端不滿的,對于這樣一個人來說,自責已經不再是美德,而是一種病態了。一旦養成自責的習慣,那么就很容易滋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從而沉溺在無法勝任任何事情的負性體驗中,自我苛責的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別再隨隨便便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了,你所遭遇的不幸都不是你的錯,至少不全是你的錯!

“我聽你的”——以“聽從”抬高別人,喪失生命主權

01

斯特恩說:一盎司自己的智慧抵得上一噸別人的智慧。

然而,在生活中,有些人卻習慣了主動放棄自己寶貴的智慧,拱手讓出自己的生命主權,以“聽從”的方式去抬高別人,以求獲得別人的好感和支持。但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哪個別人能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內心的渴望呢?當你不能跟著自己的心走,為了討好別人而選擇自己并不喜歡的事物或人時,后悔自然也便成了家常便飯。

一位女性朋友最近離婚了,對于這場維持僅僅一年多的婚姻,這位女性朋友是這樣評價的——令人窒息。

這位女性朋友是個性格跳脫的人,而她的前夫則是個一板一眼的“老古董”,兩人是通過家里親戚介紹認識的。從一開始,朋友對她這位前夫就沒有多少好感,畢竟兩個人個性實在相差太大,但父母親戚卻都覺得非常滿意,而且不斷地勸說她和這位先生“試一試”。滿意的理由非常多,比如對方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性格忠厚老實,有車有房等等。甚至就連她的父母都勸說她:“你年紀也不小了,再這么耗下去,哪還能找到條件更好的。”

最后,因為種種緣故,這位朋友屈服在了“多數人”的意見下,決定去“試一試”,接著便糊里糊涂地結婚了。然后,在過了一年多“令人窒息”的婚姻生活之后,又離婚了。

我曾問過這位女性朋友,既然從來都不喜歡那個人,當初為什么會和對方走進婚姻殿堂。她是這么回答我的:“家里人都希望我和他結婚,尤其我的父母,都特別滿意他。那時候覺得,不想再讓父母操心了,不如就順了他們的意吧。”

結果,離婚之后,依舊還是免不了讓父母操心一場。

02

生活中,好為人師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總喜歡用自己的“智慧”以及“經驗”去教導別人,試圖影響別人的人生,打的還是“為你好”的旗號。于是,相應地,一批為了討好他人而甘愿“聽從”別人“指示”來下決定的人也就此誕生了。可笑的是,發出“指示”的人未必真的有多在乎付諸行動的人最終能夠取得怎樣的結果,而付諸行動的人也未必就能因為“聽話”而成功討好對方,甚至可能弄巧成拙,給別人留下一個“缺乏主見”的印象。

最近的一次聚會上,一位朋友聊起了關于買房的事情,當時正好有一位搞房地產的友人在場,這位搞房地產的友人“巴拉巴拉”地說了一大堆投資買房的好處和前景,讓朋友聽得甚是激動,當即點頭,表示說回去就認真考慮一下,準備投入買房大軍。

之后不久,又巧遇了這位朋友,提及此前說到的買房的事情,這位朋友表示說,本來前幾天他已經把房子都看好了,但一個親戚知道后卻勸他暫時不要急著買,說現在并不是最好的買房時機。朋友說,這位親戚交友甚廣,有好幾個鐵哥們都在政府機關工作,消息比較靈通……

其實,買不買房,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并沒有什么對錯之分,但朋友猶豫不決的態度卻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與精力,著實有些小家子氣了。更重要的是,對于朋友遇到事情喜歡“請教”別人,卻又總是因為別人意見的不同而遲遲下不了決定的行為,大部分人都是比較“嫌棄”的。畢竟一個缺乏主見,沒有自我的人,實在是很難讓別人產生好感。

可見,“聽從”未必就能討好對方,如果你連自我都沒有,那你還有什么值得別人尊重的價值呢?

03

如果一個人缺乏“慢思考”的意志與能力,那么他就很能形成自己的主見,會在遇到問題時習慣性地去依賴別人。

但我們也說過,很多時候,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不同的人往往會給出不同的選擇和解答,而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道理,這種時候,缺乏主見者又該如何選擇呢?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分工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最佳”解決方案——權威。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盲目地迷信權威,權威人士說什么就信什么,權威人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根本不會去思考,去質疑,就好像把所有的思考工作都“外包”了一樣。

然而,“權威”真的能讓你變得更好嗎?恐怕不盡然。

所謂“神醫”的藥方常常弄得人病入膏肓;

所謂“股神”的指導往往搞得人傾家蕩產;

所謂著名投資人的引導可沒少讓人血本無歸……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需要為你的人生負責的,只有你自己而已,別人空口白牙一句話,憑什么就能成為你的主宰呢?別輕易就把“我聽你的”這句話說出口,只有牢牢掌控住生命的自主權,你才能真正掌控自我,也才能真正獲得別人的尊重與認可。

人生每一個岔口都有很多可供選擇的道路,每一條路都有不同的風景和終點,沒有任何人會知道,哪一條路才是所謂“正確”的路。而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是你的人生,你的體驗。遵循內心的引導,才能感受到真實的快樂,才能把日子過得痛痛快快。

“會給人添麻煩的”——怕被反感而不敢請求

01

對于很多人來說,對別人提出請求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他們總擔心這樣“會給別人添麻煩”。

通常會這樣想,不太愿意給人添麻煩的人,可能有三種心理:

第一,我不麻煩你,也希望你不要麻煩我;

第二,開口請求別人是件太耗能的事;

第三,萬一遭遇拒絕,那一定很尷尬。

擁有第一種心理的人,通常認為,人際交往最基本的準則之一就是等價交換,所以如果自己向別人提出請求,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那么就相當于默認自己也將會為別人提供幫助。對于這些人來說,這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情。他們既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去為別人做事情,也不愿意被別人反感,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距離,不給彼此添麻煩。

擁有第二種心理的人通常個性比較靦腆害羞,對于他們來說,開口請求本身就是件特別耗費心神的事情,與其浪費這么多時間給自己做心理建設,倒不如咬咬牙堅持一下,自己把事情做完來得好。

擁有第三種心理的人可以說是最為普遍的,他們之所以不敢對別人提出請求,是因為心存顧慮,擔心提出請求之后遭到別人的拒絕,那必然是件極其尷尬的事情,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尷尬,不如直接別提。

動物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人類也不外如是。對于很多人來說,“被拒絕”本身就是一種十分痛苦的體驗,所以,越是對這種痛苦敏感的人往往就越是難以開口對別人提出請求,畢竟只要一開口,就意味著要承擔“被拒絕”的風險,而這顯然并不令人感到愉快。

02

害怕給別人添麻煩,招致別人的反感,所以不敢提出請求,這是優點嗎?

如果你覺得是,那么恐怕該刷新一下自己的觀念了。

同事A就是個特別怕給別人添麻煩的人,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但凡是能自己做的事情,從來不肯麻煩別人,哪怕就是自己難以做到的事情,也從不肯輕易向別人請求幫助。結果,久而久之,同事A給自己塑造出了一個“高嶺之花”的人設,別人都覺得他是個好強又不好接近的人,為免自討沒趣,很多人都自覺和他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同事B則不同,他是個特別喜歡“麻煩”別人的人,時不時就會讓鄰居或同事幫他一點兒小忙。比如請求鄰居去買菜的時候順便幫他帶把蔥,或拜托同事打印文件的時候順便幫他印一份。別人幫他忙,他也不占便宜,不時給對方一點兒小甜頭,比如一杯奶茶,或者自己烤的一袋餅干等等。結果,同事B無論到哪里都能混得風生水起,如魚得水,似乎和任何人都能輕易打成一片。

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B比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同事A更受歡迎,這其實并不奇怪。所謂人際交往,得先有交往才能建立起關系。同事A害怕給別人添麻煩,于是無形中便在自己和別人之間劃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沒有了麻煩,同時也切斷了聯系。而同事B卻不一樣,他從來不怕麻煩別人,但又很聰明地把這些麻煩控制在了一個不會招致別人反感的范疇內,于是在“麻煩——感激——報答”的交往中和周圍的人逐漸建立并加深了彼此之間的聯系與羈絆。人際關系就是這樣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03

只要生存于這個社會上,你就永遠也無法切斷與他人之間的聯系與羈絆。團體的力量永遠是大于個人的,在這個時代,單槍匹馬的英雄主義注定是無法長遠的,你得學會調動身邊的一切力量。

很多時候,明明只要開口說一句話就能輕松解決的事情,又何必去浪費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呢?當你因怕麻煩別人而不敢開口時,你所耽誤的時間恰恰可能給別人增添更多的麻煩。當你因怕招致別人的反感而不敢向別人提出請求時,別人或許也正因為你的疏離而感到尷尬無措,不敢靠近。

有時,懂得開口提出請求,往往要比一個人死扛更能收獲他人的好感。當然了,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請求也必須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就真的會讓人覺得麻煩了。最基本的一個前提是:你所提出的請求不打亂別人原本的計劃,也不需別人去花費額外的能量才能完成。

當然,假如你的請求確實比較麻煩,那最好主動付出相應的代價,做到“等價交換”。

“不答應,他會生氣吧”——怕得罪而不敢拒絕

01

總是盡力滿足別人提出的要求,哪怕這些要求毫無道理,甚至已經超出了你的能力范疇;總是不敢把“不”字說出口,生怕一旦拒絕,就駁了對方臉面,得罪對方,或者讓對方小瞧你——你是這樣的人嗎?當別人向你提出某些請求時,你會因為種種顧慮,即便心中有一百個不愿意,也只能違心地選擇順從,從來不敢拒絕嗎?

如果是,那么相信你的人緣一定不會太好。即便你是一個“好好先生”,即便你總是習慣把自己放在“討好者”的位置上,但喜歡你的人一定不會太多,或許會有不少人為了方便而靠近你,把你當成一張便宜又好用的便利貼,但用過之后便是隨時都能拋棄的廢紙。

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當退讓成為你的一種習慣時,得寸進尺便會成為對方的一種習慣。任何一種劣根性都是被縱容出來的,人和動物一樣,有著趨利避害的天性,同時也有著欺善怕惡的劣習。

如果你總是擔憂著“不答應,他會生氣吧”,那么下一次,他便能用“生氣”來作為脅迫你妥協的工具。人就是這樣聰慧,總能在規律中找到漏洞,總能學會利用漏洞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所以,請學會拒絕,否則你便永遠只能扮演一個不斷退讓的“被欺負者”。

02

從沒拒絕過別人的“好好先生”有一天突然不愿意幫忙了,大家會指責他變壞了;但如果是一個從來不幫助別人的壞人,有一天突然主動幫助別人做了件好事,那么大家便會紛紛夸贊他,甚至感恩戴德。

現實就是這樣荒誕。一味地妥協和退讓不會收獲他人的感激,只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家伙,讓人習慣你的退讓與付出。等有一天,你突然醒悟了,想要爭取和別人獲得平等的權益時,反而會有人跳出來指責你說:嘿,你太過分了!為什么不妥協不退讓?為什么不繼續付出?你真是變壞了!

同事小A就是個典型的“好好先生”,脾氣好也不懂拒絕人,只要同事開口,不管是不是他分內的事情,他幾乎都會一口答應下來。今天幫忙買奶茶,明天幫忙送文件,后天幫忙帶早餐……

有一回,同事小B因為有事,所以便拜托小A周末幫他照顧狗。小A和女友周末有約會,但實在不好意思拒絕小B,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了。最后,小A只能帶著小B的狗去和女友約會。結果,小B的狗在外頭大概刨了什么不干凈的東西吃,弄得上吐下瀉,小A只得匆匆結束和女友的約會,把狗帶到了寵物醫院,照顧了它一整晚。

小B在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不僅沒有感謝小A幫忙照顧狗,反而狠狠責怪了小A一通。

這件事讓小A覺得很傷心,同時也很氣憤。后來,小B再來拜托小A幫忙照顧狗的時候,小A便拒絕了小B。沒想到,小A的拒絕又遭到小B一通數落,就好像他做了什么天大的錯事一樣……

瞧,人就是這樣得寸進尺的。當你因為害怕得罪對方而一次次妥協,放低自己的底線時,對方總能把這當作理所當然的事。

所謂“升米恩,斗米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你在別人危難之際給予他小小的幫助時,會得到別人的感激涕零;但如果幫助太多,形成依賴之后,那么一旦你停止了這種幫助,反而會招致別人的怨恨。

而實際上,誰又有義務去承擔別人的人生呢?可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拒絕,永遠別指望自己的“善良”和隱忍會贏得對方的“良心發現”。

03

一位已婚的女士給我寫信,她在信中寫道:

“那天,因為我忘記叫老公起床上班,導致他遲到,被部門經理訓斥了一通。晚上回來之后,他便對我破口大罵,恨不得把所有難聽的話都說了一遍,還憤怒地把他的外套丟到我的身上。對于他的這些行為,我居然坦然接受了,甚至在他毫不客氣地咒罵時,還幫他掛好了外套,盛好了飯,甚至還給他倒了一杯冰啤酒。罵完我之后,他就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一般,對我沒有一句‘抱歉’,而我也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和往常一樣,在他看電視時切好一盤水果……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在寫這封信時,我已經泣不成聲,我覺得是這樣可憐,為什么我會這樣坦然地接受他對我的傷害,甚至對這些傷害感到習以為常呢?”

事實上,并不需要再說什么,這位女士顯然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了,自己悲劇的始作俑者并非是丈夫的冷漠與暴戾,而在于自己的軟弱無能。因為你不曾反抗,不曾拒絕,所以,一切傷害便都習以為常。當你在習慣接受傷害的時候,對方同時也在習慣施加傷害。

生活中這樣的人真的不少,他們不敢反抗,不敢拒絕,因為他們在害怕。

他們害怕失敗。在他們看來,拒絕便意味著會激怒對方,不被對方所接受,而這樣的結果顯然就彰顯了失敗。為了不失敗,所以他們只能想盡辦法地去取悅對方,討好對方,毫無原則地接受對方施加給他們的一切。

他們害怕改變。被丈夫辱罵的妻子害怕失去穩定的婚姻,被朋友刻薄的人害怕失去唯一的朋友。當他們已經習慣自己的生活狀況之后,哪怕心中有著萬千的不滿,為了維持現狀,他們也會不斷退讓和妥協,不去作反抗。對于他們來說,改變就意味著未知,而未知就等于危險。

他們更害怕被否定。奉獻的光環,道義的圓滿,總有一些人會樂于沉溺在別人毫無價值的贊美中沾沾自喜,滿足于自己偉大的“美德”。在他們看來,承受委屈與痛苦便是考驗美德的最好尺子。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活得瀟灑,也有人活得憋屈。不敢得罪別人,你就只能委屈自己;不敢把拒絕說出口,你就只能一輩子憋憋屈屈地過日子。

“寶寶心里苦,寶寶不說”——無限度承受,毫無原則性

01.

公交車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這里,人們總是不經意間就會暴露內心的迷茫與脆弱。

每天早上,該去上班了,公交車上便是一片睡蒙眬,但在這種朦朧中,人們卻又時刻地保持著警醒,生怕小偷就在身邊轉悠。

每天下午,終于下班了,公交車上卻塞滿一群面無表情的“人臉動物”,每個人眼底都透著濃濃的疲憊與迷惘,仿佛不知生活該走向何方。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生活狀態實在太常見了:上班時,臉上努力掛上微笑,想方設法地取悅別人,讓別人開心;下班后,整張臉都面無表情,盛滿疲憊和迷茫,不知道的還以為發生了什么悲劇,然而事實上,這卻是許多人一天的常態。

在人生中的某一刻,許多人腦海中或許都閃現出過這樣一個問題:人活著為什么就那么累呢?其實說到底,是因為許多人總是習慣將快樂送給別人,以此來取悅對方,結果,自己所擁有的快樂便越來越少,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孤獨和疲倦。

“寶寶心里苦,寶寶不說。”——為什么不肯說出來呢?無限度地承受,無原則地退讓,這些并不能為你贏得別人的欣賞或友誼,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低微,低到塵埃里。

02

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倒不是劇情有多么精彩,而是其中的女主角實在“圣母”得令人惱怒。

女主角出身貧寒,卻極度善良。面對別人的侮辱和輕賤,她總是選擇隱忍和退讓;面對別人惡意的誣陷和傷害,她總是選擇寬容和原諒。于是,我們得以看到,在女主角一次次善良大度的姑息養奸之下,壞人總能在失敗和絕境中找到新的生機,然后一次次卷土重來。

當然,電視劇的結局依然老套,壞人最終會被“圣母”的善良所感動,從而痛改前非,洗滌罪孽。

這樣的人物是令人惱怒的,那些毫無原則的善良和毫無底線的寬容,除了姑息養奸,一次次讓自己和所在乎的人陷入險境,受到傷害之外,根本毫無用處。

我們應當善良,但善良不等于無限度地承受那些本不該由我們來承受的傷害;我們應當寬容,但寬容并不意味著毫無原則地退讓和原諒那些曾對我們造成過的傷害。

面對別人的無理時,如果你選擇退讓,那么無理的人便會認為自己是有理的,而你則反而成了無理的一方;面對別人的粗暴時,如果你只會默默承受,那么粗暴的人便會認為你軟弱可欺,從而得寸進尺地讓自己的粗暴繼續延伸。

每個人心中都應當有一把尺、一桿秤,有尺度、有原則,才不會丟掉自我,舍棄尊嚴。正如孔夫子所問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03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是建立在忍讓之上,那么這段關系是永遠不可能長久的。

所謂“忍”,是人們心理意志對激情及其繼發性行為反應的一種抑制。這并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人可以用理智來抑制住自己消極激情的繼發行為反應,但即便理智能夠將其控制住,也終究會影響到我們的內心。這就好比一堆熊熊燃燒的火焰,即便被撲滅,其余熱也仍然會將人心炙烤得灼痛一般。

在安雅心中,林明一直是她的“男神”,為了能和“男神”在一起,安雅可謂是費盡了心思。雖然后來兩人確定了戀愛關系,但面對林明的時候,安雅心中始終是有些自卑的,為了討好林明,維持這段來之不易的戀愛,安雅幾乎事事都在遷就林明。林明喜歡吃辣,安雅便也“喜歡”吃辣;林明討厭看恐怖片,安雅便不再看恐怖片;林明喜歡打球,安雅便“喜歡”看球;林明不喜歡做家務,安雅便“喜歡”做家務……

在這段戀愛關系中,安雅就這樣步步退讓,事事忍耐,就只為了博得“男神”一笑。可最終,林明還是向安雅提出了分手。當安雅歇斯底里地咒罵林明“狼心狗肺”,訴說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委屈和忍讓時,林明只無奈地嘆息道:“你看,我們都在一起這么久了,我卻連真實的你是什么樣子都沒有觸摸到。你所說的這些委屈與忍讓我根本就毫不知情,兩個人在一起本來應該是為了追求幸福的,如果這樣委屈,又何必再在一起呢?”

人心都是肉長的,會疼會痛,會甜也會苦。一味地壓抑與忍讓終究會有爆發的一天,若是不能將心中的苦傾訴出來,總讓一顆心泡在“苦水”里,那么日子也便只能過得又苦又澀了。

“我不好,想被接受只有討好”——自信心缺失,討好成癮

01

“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去討好別人。那是我對人類最后的求愛……我靠著滑稽這條細線,維系著與人類之間的聯系。表面上,我總是笑臉迎人,但心里,卻是拼死拼活,在兇多吉少、千鈞一發的高難度下,汗流浹背地為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只要被人批評,我就覺得對方說得一點兒沒錯,是我自己的問題。因此,面對外界的攻擊,我總是黯然接受,內心始終承受著瘋狂的恐懼。”

這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的一段心理描寫,充分地展現了人們討好成癮背后對“被拋棄”和“被否定”的恐懼,直擊人心。

人是生而孤獨的,而人往往又懼怕孤獨,為了融入集體,為了被別人接受,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去討好別人,試圖以此來換得一張融入群體的“通行證”。因為我們“不夠好”,所以,想要被接受,便只能不斷地去“討好”——歸根結底,討好成癮,不過是自信心缺失的一種表現。

02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就是一個悲劇的“討好成癮者”。

從小到大,為了獲得父親的愛與關注,松子一直在不遺余力地迎合父親,討好父親。但可惜,父親的愛卻始終更多投注在了妹妹的身上,所以外表開朗的松子內心始終是缺愛的。

小的時候,松子因為扮鬼臉成功將父親逗笑,于是扮鬼臉成為了讓松子覺得最有安全感的表情,不管遇到什么事,她都習慣用扮鬼臉的方式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與慌亂。而扮鬼臉,實際上就是松子討好別人的一種表現。這種討好行為深刻地影響了松子的一生。

松子的第一個男朋友是一個作家,他對松子并不好,因為寫不出作品,總是對松子又打又罵。可松子非但從不曾埋怨過他,反而全心全意地對他付出所有的愛,試圖用這種方式去討好他,并堅信總有一天他會感受得到。

最終,作家自殺了,他認為松子給他的愛和討好都太過沉重,沉重到讓他感到窒息和絕望。

之后松子又陸續擁有了幾段感情,她依然在全心全意地討好每一個人,試圖獲得對方更多的愛。但最終,每一段感情都以失敗和悲劇收場,在一次次被拋棄的恐懼中,松子得出了一個結論:自己不配被愛,而自己的愛也沒有人稀罕。

電影的最后,自暴自棄的松子縮在狹小的出租屋里,每天不停地看電視、吃垃圾食品,導致自己極度肥胖,并在53歲那一年被一群孩子殺死了。

面對自己失敗的人生,松子麻木而絕望地感嘆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在電影中,松子說:“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付出了什么。”而恰恰正是這一“偉大”而“無私”的理念,造就了她一生的悲劇。她毫無保留地付出著,以為能得到一切,可最后卻總是一無所有。

其實,一直以來,真正“嫌棄”松子的,從來不是任何人,只是松子自己罷了。因為嫌棄自己的種種,因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想要被人接受,便只能不斷地去討好,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上,不停地付出,偏執地把自己逼上絕路。

03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快樂,但在生活中,快樂卻似乎總是輕易就能溜走。

有人說,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擁有一把能夠開啟快樂的鑰匙,只是人們總在不知不覺間就將鑰匙交到了別人的手上。所以,我們總是會因為別人的一舉一動而感到快樂或悲傷,總是習慣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放在別人的身上。

這其實真的很愚蠢,別人憑什么,又有什么資格來背負你的快樂或痛苦呢?

我們試著去詢問每一個人:為什么你不快樂?

學生回答說:“因為今天被老師批評了,所以我感到很難過。”

父母回答說:“我的孩子選擇在遠離我的城市工作,這讓我心中很是不痛快。”

員工回答說:“上司總是不懂得欣賞我的才華,這讓我非常失望。”

妻子回答說:“丈夫總是忙著工作,根本沒時間來關注我的感受,我實在太難過了。”

……

這些人都在犯一個相同的錯誤——將自己開啟快樂的鑰匙交到了別人的手上。

但事實上,快樂是需要你以自己的心來創造的,而不是借由他人的力量來追求。系于他人身上的快樂就如同鏡花水月一般,永遠不可能被你抓在手里。若你所享受的快樂總是摻雜著別人的成敗,那么你將永遠觸摸不到快樂的真諦。

你真正應該做的,不是挖空心思地去討好別人,指望別人施舍給你一點認可或關注。你應該做的,是告訴自己,你比你想象中要更好,更優秀,你該擁有足夠的自信,堅信自己的魅力和優點。

那些真正懂得欣賞你的人是不需要你卑躬屈膝地去討好的,而那些根本不懂得欣賞你的人也絕不會因為你的討好就改變自己的看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县| 旬阳县| 江城| 东乡| 固镇县| 雷波县| 孟连| 凤城市| 封开县| 临沧市| 牟定县| 元江| 灵丘县| 郴州市| 松滋市| 康马县| 祥云县| 仁化县| 柏乡县| 孟连| 德格县| 双流县| 山东省| 亳州市| 辉南县| 民权县| 太仓市| 和田县| 佛坪县| 囊谦县| 保康县| 乌兰县| 图们市| 双柏县| 罗源县| 三都| 浦北县| 临汾市| 喜德县| 临西县| 开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