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知心,然后才能交心
2016年的一個冬月,我拜讀了作家蔡崇達的《皮囊》,腦子里有句話一直揮之不去:“寫作不僅僅是種技能,是表達,而更是讓自己和他人‘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讓每個人的人生體驗盡可能完整的路徑。”
在此書中,我通過作者溫情而又殘酷的講述,“看見”了性格倔強剛強的裹腳阿太、對命運執著勇敢卻無助的母親、歷經多種變化的堅毅的父親、被世俗排擠的張美麗……這些人表面看起來不被常人理解,但了解到他們背后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任何行為都是基于心理而產生的。
這也啟迪了我,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先要透視對方的心理。
人和人的接觸,是心和心的接觸。這不禁讓我想起心理課上學到的一則小故事,可以說是非常形象地說明這個道理了。
機房重地的大門上有一把堅固的門鎖,鋼鋸和鐵棒比賽,看誰能將這把門鎖打開。
鋼鋸仗著自己牙齒鋒利,心想我一定可以打開這把鎖。可是,它賣力地左鋸右拉,門鎖不動如山,自己卻氣喘如牛,累得半死。
粗大的鐵棒看不過去,要鋼鋸稍事休息,換它上場,它使勁地撬,沒命地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門鎖還是沒有被打開,自己卻遍體鱗傷。
正在這時,一把毫不起眼的鑰匙悄悄地出現了,它說:“我可以試一試將這把門鎖打開。”
鋼鋸、鐵棒氣喘吁吁地看著這把鑰匙,不禁大笑道:“哈哈,我倆這么威武有力都打不開,你那么小的身軀更不能打開了,你不要自不量力了。”
誰知,鑰匙不聽嘲笑,徑直地走了過去,把扁平而彎曲的身子深入鎖孔,一會兒工夫,那副堅固的門鎖應聲打開了。
“這怎么可能呢?你怎么做到的?”鐵棒和鋼鋸既驚訝又不服氣地問道。
“我是沒有你們有力量,但是我最懂它的心。”鑰匙溫柔地回答。
讀心,誰都希望,每個人都想了解別人。
但我們常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在人際場合,為了保護自我,每個人的心上都安裝有一把牢固的大鎖,如果對方不愿意打開這把鎖,任你用再鋒利的鋼鋸、再粗的鐵棍也撬不開,這也是人際的障礙。要想去除這一障礙,唯有把自己變成一把細膩的鑰匙,真正地走進對方的內心深處去。
在我的朋友圈,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人——劉昌。他是一個很沉悶的人,平時不喜歡與人交流,總愛一個人抽悶煙。然而,在外人眼里,劉昌的人生簡直就是順風順水。大學畢業之后,他接替了父親的公司,直接當上了經理,年薪上百萬元。而且,妻子貌美,孩子懂事,一家人全都健健康康的。
“你遇到什么難題了嗎?”大家總是不解地問。
而劉昌都會用同一句話回復:“什么問題都沒有!”
“可不是嘛,你都這么好了,還愁什么?”
聽到這種話,劉昌總是勉強一笑。
劉昌為什么總是看起來煩悶無比?對此,有人解釋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太如意了,沒事找事”,這些都不是好詞。
說實話,一開始我也認為劉昌有些故作深沉,但后來通過他人得知,從小到大,劉昌幾乎每一個重要決定,都是父母替他拿主意。
沒人喜歡自己的人生被安排,隨即我明白了劉昌內心苦悶的原因。在一次閑聊時,我有意地提及美國電影《楚門的世界》里的故事,并由衷地發表了一番感嘆:“被人安排的人生不能說不好,至少不用考慮太多,只要按部就班地進行,也不會有太大風險和挫折,可是每個人終究還是走自己的路才痛快。”
當時,我清楚地看到劉昌的眼睛里有亮晶晶的東西滑過,“是啊,不能按著自己的意愿而活,那活著又有什么意思?”
隨后,劉昌對著我有了一番暢談:“大學填報志愿時,我很想報考喜歡的金融系,可父母卻覺得,金融類就業形勢嚴峻,不如學管理,將來工作了,既高薪又風光。我雖不太情愿,可還是聽了父母的建議。總算熬到了畢業,我想和其他同學一樣去大城市闖一闖,父親聽聞卻堅決不同意,而是堅持讓我進入自家企業。我本有一位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女伴,兩個人互相了解,在一起有很多話說,但父親卻覺得女孩家境普通。抵抗不過父親的百般阻撓,我最終也妥協了。大家都羨慕我過得不錯,但沒有人愿意理解我,也不明白這些其實不是我所喜歡的,我只想掙脫。”
“我懂你的感受,”我強調說,并鼓勵道,“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人生路,周圍的人只能給你意見。你只需有好的辨別能力,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選擇即可。”
劉昌感激地望著我,從此以后,我成了他可以傾吐心事的那種朋友。
讓別人主動打開心門,這才是讀心的最高境界。
觀察身邊的人,父母、朋友、同事……觀察他們的表情、言行,關心對方的心理感受……試著從“我心情不好”變成“你心情好嗎?”要牢記,每件事都有起因、經過、結果,多去問個為什么,想明白對方心里的苦楚、難處,你一定會豁然開朗,明白該怎么做,最終輕松俘獲對方的“芳心”。
讀懂別人心里話,才能完美對話
我的一個遠方表弟30歲了,感情上比較失意,一直單身。這讓親戚朋友們很是掛心,逢年過節便追問他的感情去向。每逢此時,他總是皺著眉頭苦嘆:女人是世上最難懂的,不懂她們心里在想什么。
一次私下喝酒的時候,表弟借著酒勁,拉著我一吐苦水,講述了自己的兩段感情。
上大學時,表弟曾跟一個妹子關系友好,節假日會一起逛街、看電影等。結果,班上的其他同學開始閑言碎語,這給妹子帶來很大的壓力,便單獨地把表弟約了出來,說有重要的事情要說。等見了面之后,妹子非常委屈地抱怨:“你知道嗎?我們經常被同學們說三道四,我舍友也追問咱倆到底是什么關系。你從未向我表白過,我們私下卻經常一起玩,這種關系真的很尷尬。”
看著哭得梨花帶雨的妹子,表弟心疼極了,狠狠心說道:“沒想到我給你帶來這么大的麻煩,那以后我們還是少接觸一些好。”
參加工作以后,表弟喜歡上一位女同事。這個妹子對別人都挺友好的,但和表弟在一起時,卻總是時而高興,時而生氣,氣急敗壞的時候,還會讓表弟離她遠一點。表弟真要走,結果妹子更加火冒三丈,“我叫你走,你就走啊?”這是什么情況?表弟抓破了頭皮,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只好再三追問:“你怎么了?到底什么情況?”這時候,妹子又會說:“原來你這么不懂我!”
“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別猜,猜來猜去你也猜不明白”,表弟搖著頭,嘆著氣說,“這兩段感情都無疾而終,后來我只好將精力放在事業上,也不敢戀愛了。”
至此,我明白了表弟仍然單身的原因——他缺乏對女生的觀察和思考,聽不明白對方說話的真實意思,也不知道對方在想些什么,甚至對方的一些反應,他不知道用怎樣合理的形式去回饋;機會來了,他看不見;看見了,他不知道怎么把握;事情搞砸了,不知道怎么挽回。
比如第一個妹子,她當真只是為了找表弟訴苦嗎?顯然,她是希望表弟能夠在這段關系中起到一個引導作用、推動作用。結果,表弟沒有明白她的意思,也沒有做出積極的反應,白白錯失良機!我想,此時正在看文章的很多人可能也錯失過類似的一些機會,甚至有人可能到現在還沒有認識到。
“為什么有些人總是很難懂,表里不一?”有人曾向我如此抱怨。對于這類問題,我經常會給出以下建議:“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想認識一個人,不是去聽他說出的話,而是要去聽他沒有說出的話,那些所省略的和沒有表達出來的內容或隱含的意思,往往才是對方真正的所思所想。”
這段話看似平常,內涵卻很深刻。有人跟你說的話,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嗎?事實是,一個人不會輕易地把自己真實的意見、想法直接地表達出來,特別是一些有心計、城府深的人,懷揣一些私心雜念不便明講時。此時,你就要學會用腦子聽話,用眼神去觀察,用智慧去琢磨,正確地理解對方。
就拿“你看著辦”這類上司的口諭來說,這句話聽起來十分簡單,但其中的意味卻很耐人琢磨。當然,你可以理解成這是領導對你的信任和放權,也可以看作領導讓你見機行事、靈活處置。但一般來講,領導讓你看著辦的事情都是很棘手的。看似沒有什么明確意圖,也不是硬性要求,但你必須悉心領會領導的意圖,通過變通的方式去做工作,才能讓領導滿意。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理解,在這里我列舉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在前輩的指導下,我順利拿下一個大單,過程是這樣的:
讀大三的時候,我曾在一家汽車4S店實習,做銷售顧問,其間接待了一位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40多歲的男士,一走進我們店里,他的目光就落在了一輛新型SUV上。很明顯,他喜歡這款車。這時,我趕緊上前,詳細地為他介紹這款新車,但王先生聽完之后卻還是很猶豫,表示再考慮下。
之前,主管曾向我們說明,“我再考慮考慮”是客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如果你相信客戶會仔細考慮你的產品,不及時做出任何挽回的話,這位客戶流失的概率是99%。“我再考慮考慮”聽起來十分簡單,但背后可能隱藏著客戶的多種心理:“這超出我的預算,打折的話,我才考慮買。”“我還想看看其他產品,做做比較。”“你的推介不夠吸引人,我不感興趣”……只有了解到客戶的真實想法,針對性地解除對方的顧慮,給客戶一次強化銷售,你才能提高成功率。
“他是不是有其他方面的顧慮?是不是不確定這輛車子是否真如我說得那么好?”我心想。為了拿下這個訂單,我思索幾秒后,適時地說道:“王大哥,這個車子怎么樣,前面我已經給您詳細介紹過了,但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說得再好也沒用,建議您最好親自體驗一下。只有試駕了,您才知道好不好。”
在試乘試駕前,我并非隨意選擇路線,而是預設好一條試車路線圖,那是一段泥濘的坑洼路面。為什么呢?這樣才能體現SUV優越的通過性能。當穿越那段泥濘的坑洼路面時,汽車的一只輪胎陷入其中,但我們只稍微轉動了下方向盤,就輕松地脫離了困境,完美顯示了車輛優越的防滑驅動性能。
在一片驚呼聲中,王先生對汽車的滿意度大增,但依然有些猶豫。這時,我又適時地下了一劑猛藥,“您不覺得,這款車真的很配您嗎?您平時工作很忙,想想看,周末放松一下時,當您把這款車開上林蔭道,欣賞著野外的美景,聽著美妙的音樂,讓醉人的暖風吹進來,那感覺多美啊!您說是嗎?”
王先生雙眼注視著我,猶豫了一會兒,終于拿出銀行卡。但在付款前,他又猶豫了:“我今天只是隨便進來看看的,才這么一會兒時間就買了輛車,是不是太倉促了?而且,過段時間就是國慶節了,我還是回家再考慮考慮吧,過一陣子再來買。”說完,他下意識地將已經遞出去的銀行卡又拿了回去。
為了“幫”對方一把,我微笑著說:“大哥,您有這樣的感覺就對了!這款新車,無論是從外觀設計還是車子本身的性能上,都會讓人有種想要立刻購買的沖動。但實話告訴您,雖然現在我們不是促銷季,但價格比其他店里都便宜不少,好多顧客都這樣‘沖動’了呢。而且,我們將提供免費洗車、定期保養等一系列售后服務,讓您買得放心、開得省心。沖動一回,絕對值得!您說,是吧?”
最終,王先生不再猶豫,很快辦理了付款手續。
你看出來了嗎?我之所以可以推銷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我從王先生的“考慮考慮”的言語中,去研究他背后多個方面的顧慮。當然,找出病因,再對癥下藥,就不是很困難了。先試乘試駕,提出價格優惠,再向對方大打保票,一步步消除對方的心理顧慮,最終自然是順利成交!
做到這些難嗎?不難,你只需多多用心即可。在交際中,細心觀察對方的遣詞造句,注意對方如何表達問題,從而對言語做出更完整、更準確的判斷和理解;還要留心對方在敘述時的猶豫停頓、語調變化,以及出現的表情、姿勢、動作等,從而察覺到對方的真實用意,如此便能掌握主動權。
與他“相似”,他會對你更有好感
有一句話說:“檢驗友誼的唯一標準,就是兩個人湊在一塊說別人的壞話。”
這無疑是一種調侃,但客觀來說,這句話也確實具有一定道理。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在生活空間、個人偏好、性格、追求上的相似點越多,雙方越容易接近,成為朋友的機會就越大。相反,如果對方是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就容易產生“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念頭,因而有了隔閡,疏了感情。
人之所以更容易與自己相似的人接觸,一方面是與觀點相似的人共事時,更容易產生共鳴,得到對方的贊許,增加自我正確的安心感;另一方面,相似之人在面對問題時更容易達成一致,減少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的內耗。可見,這既是一種心理偏好,也是一種出于對現實利益的客觀考量。
為此,當你想接近一個人或者了解一個人時,尤其是那些平時比較難接近的人物時,不妨從兩個人的共同點做起,好好地“武裝”一下自己,創建出和對方相似的特征,進而激發與對方愿意親近的欲望。
注意,我這樣說,不是鼓勵你去做一個溜須拍馬、善于鉆營的人,更不是讓你無中生有地迎合別人。每個人都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相處,但依靠假裝而建立起的共同點,終究會有戳穿的時候。能夠長久留存的東西,必定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之上。
事實上,這世間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點哪有這么容易,哪怕是一母同胞的雙生兄弟,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的看法和做法都一致,更何況茫茫人海中兩個毫無關系的陌生人。我所說的共同點,其實是在某一方面、某些地方有著相似點,能產生情感共鳴罷了。
好在人原本就具有多面性,一個喜歡瑜伽的人,可能也有打拳擊的興趣;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可能也鐘愛旅行;一個喜歡喝茶的人,未必就不愛喝酒。要找到一個和自己有七八分相似的人實屬不易,但若想找到與自己有兩三分相似的人,卻并不是什么難事。
一位享受到婚姻幸福的男士說:“我從沒有想到妻子竟然也喜歡運動。先前,我總覺得她弱不禁風,人是不錯,就是柔弱了點。誰知,接觸下來,我發現她也挺愛玩的。每到周末,我們總是相約去爬山、打球、開車兜風,有她相伴,我感覺生活好極了。”
而那位讓他倍加欣賞的妻子卻說:“說句實在話,當初追他的時候,我可真是吃苦了。這之前我都沒怎么運動過。可是,遇到喜歡的人,我也只好投其所好了,沒想到,就這樣,我們相戀并步入了圍城。如今,我也挺喜歡玩的,只要有機會,我倆就到處游玩,很是開心。”
很多時候,唯有投其所好,才能捕獲一個人的心。這是欺騙嗎?非也,哪怕就這一二分,不也是你的真性情嗎?
如果在交際之前,你對交際對象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對方的好惡,那么找到共同點,顯然不會是什么難事。如果在交際之前,你對交際對象沒有足夠的了解和認識,那也不要緊,只要細心留意,通過察言觀色,你也總能找到蛛絲馬跡,并做出積極反應。
上大學時,我們宿舍有一位“與世隔絕”的舍友,叫大明。大明是一個話不多、內心安靜的人。剛開學的時候,由于大家彼此都不熟悉,我們其余三個舍友嘰里呱啦地聊個不停,聊各自的家鄉、以前的中學等,但是他全程只是在一旁聽,看起來十分高冷。
“你的家鄉在哪里?”我熱情地問道。
當時大明正躺在自己的床鋪上看書,似乎不太想聊天的樣子,但出于禮貌,還是回答道:“湖南。”
我又接著問道:“那你肯定愛吃辣的吧?我也喜歡。”
“是的”,大明漫不經心地回答。
雖然大明的態度冷淡,但我依舊不死心。我觀察到他此刻正在看的書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連城訣》,于是接著說道:“你喜歡看武俠小說?我也是!今年暑假我還把《天龍八部》《書劍恩仇錄》又看了一遍呢?我特別喜歡金庸的小說,實在是精彩!”
此時,大明明顯聽得認真了許多,臉上還露出一個很淡的笑容。于是,我開始把話題集中在《連城訣》的故事上:“我上中學時也看過《連城訣》,大體內容已經有些模糊,不過凌霜華毀容以及死去的那段,我真的感動極了,為她和丁典之間的深情感動,也為她對丁典的理解和支持所打動。”
果然,大明一改之前冷淡敷衍的態度,打開話匣子,和我聊了起來。
再后來,我們的感情自然也越來越好。至此,我也明白了,冷漠的人不一定冷漠,可能只是彼此志趣不相投。你要想和對方更“相投”,就要先明白對方心里是怎么想的。一旦建立起共同點或相似點,就找到了進入對方情感堡壘的大門,進而使關系更進一步,產生“惺惺相惜”之感。
說到底,每個人都有被尊重和被認同的心理欲望。當你和別人類似的時候,也就讓對方在心理獲得了一種被尊重和被認可的感覺。這是獲得很強好感和吸引力的方法,也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永恒原則。這也是我在給銷售人員培訓時千萬次強調要找到與客戶的共同點的原因所在。
再好的關系,也要把握好社交距離
楊泓是某一美容產品的代理,為了給自己拉來更多的生意,她幾乎每天都在忙于參加各種社交宴會,而且極盡所能地去接近別人。只要知道哪位親朋好友有困難,她就會主動去幫忙,即便有時對方百般推辭,她仍表現得十分熱心。
例如,一個平時偶爾有往來的大學朋友婚前意外懷孕了,楊泓得知后比當事人還著急,不停地詢問“你到底打算怎么辦”,還主動幫對方聯系醫院;鄰居和丈夫正在鬧離婚,楊泓每天下班后就前往對方家中勸解……
楊泓這樣做本是好意,但當事人不但沒有領情,反而抱怨楊泓太過熱情,讓人很有壓力……就這樣,周圍的親朋好友,有什么事情也不敢輕易讓楊泓知道。楊泓的朋友越來越少,生意并沒有多大改觀,還一度停滯不前。
看到這里,或許有人要為楊泓喊冤叫屈,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員的話,你需要好好了解下“人際距離”這一概念。所謂“人際距離”,是指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在大學的人際心理課上,我就了解到“人際距離”分為兩種:一種是空間距離,這種距離很容易理解,就是在一般情況下,兩個人相處時身體所保持的一個比較固定、比較平均的距離;另一種是心理距離,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想保留一個相對私人的空間,對外開放的程度取決于彼此之間的認同度有多高,感情有多深。感情越深,我們可以說心理距離越近。
那么,空間距離是否和心理距離有所聯系呢?答案是“有”。
據我觀察,一般情況下,空間距離越近的兩個人,其心理距離也越近。當然,在特殊情況下,空間距離并不能完全衡量心理距離。比如,我們在公交車上的時候,人很多、很擠,每個人的空間距離都很短,時常會有“零距離”接觸的情況,但你不能因此就說公交車上緊挨著的兩個人感情非常好。但是拋開這些特殊情況不談,空間距離在一般環境下還是能很直觀地反映兩個人的心理距離的。
上大學時,我們的心理學導師曾帶領我們做過一個試驗:
在剛剛打開門的圖書館里,我們幾個同學分別進入圖書館找了一本書籍閱讀起來。圖書館有的是空位置,但是這時走進來一個陌生人,偏偏在最靠近我們的地方坐下。
我們班上32個同學都進行了測試,結果無一例外:在空曠的圖書館里,沒有一位同學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陌生人坐到我們身邊時,絕大部分人會默默地坐到別處,有人則干脆問道:“你想干什么?”
這個試驗讓我們明白,人和人之間是需要有距離的。距離是藏匿隱私的空間,是進退有余的空間。適當的距離表示尊重和信任,對建立人脈關系至關重要。
何謂適當的距離?這取決于交際雙方的親疏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同,人際距離也應該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你和對方是什么關系,就要保持什么樣的距離。
一般來講,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可分為四個等級。接下來,我將詳細地進行說明。
第一等級: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是指兩人的身體很容易接觸到的一種距離,范圍在15厘米至45厘米,能夠清楚地看見對方的表情和眼神,甚至可以緊挨在一起,親密無間。這一距離體現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適用于情人或夫妻間、父母與子女之間或好朋友之間,只有最親近的人才允許彼此進入。
如果一個陌生人試圖和你保持這樣的距離,恐怕你會狠狠地給他一巴掌。
第二等級:朋友距離
這是比親密距離稍遠一點的距離,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間,相當于兩臂的距離,能保證相互之間的親切握手,友好交談,但不容易接觸到對方的身體,通常熟人、朋友間多采用這種距離。出于動物性的防衛本能,人們往往不能接受一個陌生人在交往時進入這個距離。尤其是兩個劍拔弩張的人,一旦有一方進入這個距離之內,就會被對方認為是對自己最大的挑戰,很可能激化沖突。
第三等級:社交距離
社交距離的范圍比較靈活,近可1米左右,遠可3米以上,這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一般適用于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或與個人關系不大的人際交往上。
例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談,大學生論文答辯等,往往雙方之間要間隔一張桌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增添一種莊重的氣氛。
第四等級:公眾距離
公眾距離一般都在3米以外,這是人們在公共場合的空間需求,如公園散步、路上行走、劇場前廳等候看演出等。人們完全可以對處于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因為相互之間未必會發生一定的聯系。當你試圖與別人實現有效交際時,你必須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社交距離或個人距離。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四種交際距離,其實這也反映了兩個人的心理距離。根據這種距離分類,親人、戀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更近,可以分享較多的事情;同事或者客戶,最好保持禮儀距離,工作之外的事情少談,尤其是個人隱私;陌生人就更要保持安全距離,不要威脅到對方的心理空間。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熱情的楊泓之所以不被大家喜歡,就在于她不能很好地把握心理距離和與之對應的空間距離,沒有拿捏好其中的分寸。而這種不恰當的“距離”會給人一種冒犯的感覺,讓人在內心不自覺地生出警惕之心、逃避之意,如此便很難與人建立起良好關系。
當然,心理距離也是會發生變化的。初次與人接觸時,心理距離肯定比較遠,所以也要在空間上留有足夠的距離。隨著接觸的加深,關系的發展,心理距離會越來越近,這時你就需要及時地調整空間距離,才能保證關系的良性發展。但永遠不要太近,畢竟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私密空間。
滿足對方心理,就不會心懷芥蒂
在人際場上,我們憑什么去吸引別人?
許多人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優秀且拿出真誠,就可以了。是這樣嗎?
不妨自問一下,你是否遇到過這樣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
為什么別人明明沒有你優秀,卻比你受歡迎?
為什么你無比真誠地待人,卻總是受到冷落?
…………
相信你是不甘的,對吧?但你想過沒有,搞人際關系,對于有些人來講,似乎是一種樂趣,而且他們總能輕輕松松博得他人“芳心”。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與他人的接觸中抓住了對方的心理,以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為切入點,成功地搞好了自己的人脈關系。
要想釣到魚,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魚餌。搞好人際關系,一定要從人們的心理入手。心理上的滿足,能給人帶來巨大的愉悅,進而使人對你產生好感和親近感。說到底,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其實就是一個相互的滿足。如果你能夠滿足他們某方面的心理,有時甚至比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更能取得良好效果。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工作、觀察和總結,我發現要想抓住人脈心理,有五個循序漸進的方法,我們可以稱為人脈心理五步走,現列舉如下:
滿足人的獲贊心理
要想和一個人在第一次交往中就能在很好的氣氛中進行,怎么辦?稱贊對方。每個人都渴望獲得來自他人的肯定,表揚、贊美的話可以讓人感受到自身的力量,進而獲得滿足感,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主動去稱贊對方,就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這世上誰都很難抗過這道“贊美關”的。
我的一位女學員是一個不善與別人接觸的人,而且在她的眼里,她所接觸到的那些人對自己也不夠熱情,這讓她的人際發展很不順利,于是便向我求助:“如果別人對我態度冷淡的話,我該怎么辦?是繼續交往下去,還是立刻走人?”
我想了想說:“這很簡單,我教給你一個方法,讓所有的人都不再冷淡,那就是當發覺別人態度冷淡時,一定要找到他身上最大的優點稱贊一番。”
她照著這種方法做了之后,不久就興奮地告訴我:“見效了!”
滿足人的成就心理
所有人都希望在自己的領域取得成就,此時如果能得到別人的激勵,必定能引起他的感激心理和報償心理。這樣一來,你們之間的交往豈不是水到渠成?
王叔是我父親的好友,經常前來家里看望。有一次他對我說的話,成為我記憶中最難忘記的話語之一。他說:“多年前,我只是一個修鞋匠,是一個看不到未來希望的人,這時你父親告訴我:‘你修鞋的技術是我見過最好的。’這句話鼓勵我振作精神,越來越好,至今我一直從心底里感激你父親。”
滿足人的自炫心理
所謂自炫心理,就是通過炫耀自己具備的技能、才華等,并引以為榮的一種心理。如果想同這些人結識相交,采取求教法是最有效的切入。
閆總曾是我的一位重要客戶,也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領導,他德高望重,能力極強,但對人總是不冷不熱。當我前往拜訪時,任憑說自家實力強、口碑好,他始終就是一句話:“誰家的性價比高做誰家的。”
得知閆總非常愛好書法時,我拿著自己的書法習作來到他家:“閆總,上次聽您談論書法作品,我感到受益匪淺,自己寫了幾幅習作,想請您給指教指教。”
閆總一改以往冷淡的態度,臉上有了一絲笑容:“噢?我來看看。”
接下來,我們就圍繞書法問題談論開了。
最終,閆總不僅成為我的客戶,還與我結成了忘年之交。
滿足人的自信心理
自信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如果他人對自己最滿意的地方加以關注和肯定,我們定會讓對方感覺遇到了“知音”。
當年和愛人結婚時,為了打造一個幸福的小家,從設計、裝修到家裝,我們以自己的審美為準,全程親自參與,最終也頗有成就感。
這天,一位新認識不久的朋友來訪,他用欣賞的目光打量著家具和居室的布置:“家具的色澤、式樣和居室的搭配十分和諧,你們果然有眼光。”
聽到這樣的話,我和愛人的心情格外開朗,與對方的關系也更進了一步。
滿足人的年輕心理
誰也不希望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愿意表現得更年輕,更具有青春活力。為此,要想營造出溫馨和諧的交際氛圍,不妨從滿足人的年輕心理切入。
我認識一對從農村來的老夫妻,他們在我們小區里擺著一個小攤位,日常的蔬菜瓜果一應俱全。據我了解,這些東西的價格比超市要貴一些,可前來購買的人卻絡繹不絕,而且幾乎天天都能賣光。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只要有女士過來,不管是二三十歲還是四五十歲,這對老夫妻都會叫道:“姑娘,橘子10元3斤。”“姑娘,這些青菜都是最新鮮的,你來挑吧!”老兩口一口一個姑娘叫著,不少女士都會在這兒買些蔬菜瓜果回家。
看到后,我笑著說:“大爺,你很會說話呀,會掌握人家的心理。”
老人撓撓頭不好意思地說:“我也是被逼的,開始我叫人家女同志大妹子,人家拿眼睛翻我,我改叫大姐,人家更不理我了。在我們那里,給你輩分高是對你的尊重,可你們城里人卻不是這么認為的!后來我兒子提醒我,城里的女人喜歡人家說她年輕,那樣她就高興了,于是我就一律叫姑娘了!”
叫人家一聲“姑娘”,居然把水果都賣出去了,這個方法真是很值得借鑒。起碼老兩口掌握了心理學,學會挑人家喜歡的字眼去說。
能不能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給對方帶去滿足感,是人際交往成敗的關鍵所在。所以,優秀的能力、真誠的態度固然重要,但了解對方的心理并積極應對才是關鍵。一個擅長交際的人會多觀察、多分析,根據別人的心理對“癥”下藥。當這一步做到位了,其他困難也就會迎刃而解。
相信看完以上的內容,你一定會豁然開朗,明白以后該怎么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