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濤講《孟子》之萬章篇
- 梁濤
- 6305字
- 2019-09-12 18:48:29
9.3 門外之治,公正第一
通過閱讀《萬章上》9.1章和9.2章,我們可以發現,在以上兩章中孟子非常重視血緣親情,強調孝悌的重要性,并且把維護血緣親情當作人生的終極關懷,這是其思想的核心內容。這與我們過去對孟子的理解有點不太一樣。
學界一般認為,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義。孟子講“居仁由義”(《盡心上》13.33章),“由仁義行,非行仁義”(《離婁下》8.19章)。仁是什么呢?孟子說:“仁,人心也?!保ā陡孀由稀?1.11章)仁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心當然是道德本心,而不是經驗心。所以孟子說,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11.6章)。人有這四種心,或者叫四端之心。擴充四端之心,就是仁義禮智四德。所以孟子的仁,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仁是“惻隱之心,仁也”(同上),廣義的仁則包括了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是“仁,人心也”之仁。廣義的仁從橫的方面包括四端之心或仁義禮智,從縱的方面則包括了從四端到四德的擴充、發展過程,所以孟子的仁(廣義的)是一個“致廣大而盡精微”的概念。
我們說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或仁義,就是針對廣義的仁而言的。但是我們讀《萬章》時,感覺孟子更重視的是孝,反復強調的也是孝,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應該理解為孝,而不是仁或仁義。這涉及了孟子思想中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就是孟子思想到底是以仁為核心,還是以孝為核心?表面上看,二者似乎不矛盾,可以或者應當統一起來。
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心下》13.45章),是一步步向外推,從親親到仁民,從仁民到愛物,也是要將親親與仁愛統一起來。但是放到具體的語境和問題中,以仁還是以孝為核心又是存在一定沖突的。
如果以仁為核心,孝就不是最高的,要服從于仁。仁是愛人,不只是愛我的家人、我的親人,還要愛天下之人,其實質是將所有的人都當作人,強調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仁往往聯系著義,義的一個含義是公正、正義,所以從仁義或義出發,所關注的往往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對親親之情、家族利益的過分關注、強調就不合理了,不符合正義。
相反,若是以孝為核心,那么勢必將血緣親情、家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社會倫理不過是孝悌的放大、推廣而已。我曾寫過一篇《仁與孝——思孟學派的一個研究向度》,收錄在我的《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一書中。在這篇文章中,我提出孟子思想可能存在前期、后期兩個階段,前期孟子受重孝派的影響,突出、強調孝,以孝悌為思想核心;后期隨著四端說的提出,又重新回到孔子開創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傳統。具體論證,這里不展開,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拙文。記住一點,仁與孝在孟子思想中是曾有過緊張沖突的。帶著這樣的認識,我們來看《萬章》9.3章。
在9.3章中,萬章又向孟子拋出了一個難題。
萬章問:“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象每天想著怎么殺害他的哥哥舜,可是舜做了天子以后,僅僅是把他流放了,這是為什么呢?按照萬章包括當時人們的一般想法,象這樣的壞人,應該殺了才對。以前你做不到,因為你是個普通人,沒有權力,沒有辦法懲罰他,只能忍一忍,這可以理解。可是現在你已經是天子了,已經大權在握了,你卻只是把象流放了,這樣處罰是不是太輕了呢?萬章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孟子怎樣回答?“封之也,或曰放焉。”哪里是輕的問題,根本就沒流放?!胺狻笔欠址?,古代有分封制,天子把自己的親人封去做諸侯,舜也把他的弟弟象封為諸侯。不過孟子這樣講的時候,好像不那么肯定,所以又說“或曰放焉”,也有人說是流放了。萬章馬上拋出了一個更為嚴厲的問題。
“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比f章在這里列了四個人:共工,驩兜,三苗,鯀。共工,一種說法是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素與火神祝融不合,“水火不相容”嘛!兩位大神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結果共工“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這個說法見于唐代司馬貞的《三皇本紀》?!妒酚洝窙]有關于三皇的記載,所以司馬貞寫了《三皇本紀》以補全《史記》,記載了伏羲、女媧、神農所謂三皇及其他上古帝王的歷史。
還有一種說法,共工、驩(huān)兜、三苗、鯀,是堯時的部落首領,共工“淫辟”,三苗“數為亂”,驩兜也干了些不好的事情,鯀是治水英雄大禹的父親,但他治水失敗了。這四個人是當時的惡人、壞人,被稱為四兇,這個說法見于《尚書·堯典》。
孟子實際采用的是《堯典》的說法。舜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幽州一般認為是極北之地,在今河北密云縣東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崇山是南方邊遠之地,在湖南張家界西南。“殺三苗于三?!钡摹皻ⅰ弊?,《尚書·堯典》作“竄”,《史記·五帝本紀》作“遷”,焦循《正義》認為,竄、殺為同音假借關系。所以這一句不能按“殺”字解釋,而應按“竄”或“遷”解釋。把三苗安置到三危,西部邊遠之地,在今甘肅敦煌市南?!伴牾呌谟鹕健钡摹伴辍保D殺之意。殺鯀于羽山,東部邊遠之地,在山東蓬萊東南。
“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舜分別在東西南北四個地方懲罰了這四位惡人,四人服罪,天下都服從了。為什么呢?因為殺掉了不仁之人,天下就歸服了。
“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可是,象是最不仁的人,與前面四個人比起來更為險惡,更加不仁。舜卻把象分封到有庳,讓他做有庳的國君。有庳的老百姓有什么罪過呢?要接受這么一個壞人做國君。
“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彪y道仁者做事就是這樣嗎?別人犯了罪了就誅殺,自己弟弟犯了罪,不但不殺,還封他為諸侯。舜的做法合理嗎?公正嗎?萬章的確很會提問題,他把這么尖銳的問題拋給了孟子。老師,您整天“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可是您歌頌的大舜做事就是這樣嗎?別人犯了罪就誅殺,自己弟弟不殺反而封他做諸侯,這是仁者的做事方式嗎?
孟子怎么回答?孟子再次訴諸血緣親情,想用親親之情為舜辯護,對其行為做出合理化解釋。孟子說:“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宿怨”,朱熹說是“留蓄其怨”,“宿”是保留的意思。仁者對待自己的兄弟,不把怒氣藏在胸中,也不把怨恨埋在心底。因為他是我們的親人,我們與其有一種天然的血緣關系。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會記仇,甚至念念不忘,但是兄弟間鬧了矛盾,很容易化解,很快就忘記了,這就是親情的力量。所以仁者對于自己的兄弟,不會記仇,相反更多的應是關心和愛護。
“親之,欲其貴也”,關心他,就想讓他尊貴?!皭壑?,欲其富也”,愛護他,就想讓他富有?!胺庵锈?,富貴之也?!彼捶獾艿芟笥谟锈兀褪窍胱屗挥小⒆鹳F。況且,“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哥哥當上了天子,享盡榮華富貴,可是弟弟還只是普通百姓,你能說這是關心、愛護你的弟弟?可見孟子是從親親之情來回答萬章的提問,孟子的這個回答對不對,是否有說服力?大家可以自己思考。
萬章對舜的做法是否合理提出質疑,孟子認為,從親親之情出發,哥哥做了天子,就應該照顧自己的弟弟,應該讓他富貴,應該讓他享有一定的特權,沒有什么不可以??墒沁@里有一個問題,你把自己的弟弟照顧了,有庳百姓的利益誰來維護呢?你讓一個壞人去有庳當國君,如果他殘害當地的百姓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是孟子必須回答的。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前面孟子承認,也有人說是舜流放了象,故萬章問,所謂流放是什么意思?該如何理解?孟子借機給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象不能在封國中任意行事,為所欲為。為什么呢?舜雖然把象封到了有庳,但是又做了規定,不允許象直接管理有庳,而是另外派來了官吏,幫著象治理國家,收取貢稅。所以孟子雖然主張天子應該照顧自己的親人,否則便不符合人情,不符合親親之道。
但他也意識到了,象是個壞人,一旦擁有權力,就會為非作歹,傷害無辜,殘害當地百姓,所以對他的權力應該有所限制。我可以讓你做國君,讓你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不能把實際的權力交給你,而應該派信得過的、知法懂法的人去幫助象管理國家。這樣,就避免了象對有庳民眾可能產生的傷害。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相當于把象流放了,“故謂之放”。象雖然做了國君,但沒有實際的權力,“豈得暴彼民哉?”他哪里還能傷害有庳地方民眾呢?“暴”是暴虐、傷害的意思。所以孟子通過這樣一個折中的方案,既維護了血緣親情,又避免了有庳的民眾受到傷害。而且經過這次分封,舜與象的兄弟之情更加密切了。
“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奔幢闳绱耍催€是經常召見弟弟象,象也不斷地來看望哥哥舜。“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惫糯T侯定期朝貢天子,只有朝貢時才能見到天子。象則不同,象是舜的弟弟,舜思念到弟弟的時候,就會以政事的名義召見有庳國君也就是象。所以一般的諸侯,每年朝貢時才能見到天子,而象不到朝貢的時候也可以經常見到哥哥舜。“此之謂也”,上面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
《萬章上》9.3章主要討論了這樣一個問題:舜不懲罰自己的弟弟象,而封其為諸侯,公正不公正?合理不合理?孟子一方面從親親之情出發,認為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對象的權力又有所限制,防止其對民眾造成傷害,試圖通過這一折中方案,在親親之情與社會公正之間保持一種平衡,既維護血緣親情,又保證一定的社會公正。由于孟子的折中態度,9.3章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爭議。
十幾年前,劉清平教授在《哲學研究》上發表了《美德還是腐敗?》一文,主要討論《孟子》中關于舜的兩個案例。一個是《盡心上》13.35章的“竊負而逃”,另一個就是本章的“封弟有庳”。劉清平教授認為,孟子的主張是不正確的,他只顧及特殊的血緣親情,而忽略了普遍的公正、正義,將父慈子孝的特殊親情置于誠實正直的普遍原則之上,為了血緣親情不惜放棄普遍性的準則規范,導致我們今天社會出現種種腐敗現象,所以孟子所塑造舜的孝行實際是腐敗,而不是美德。
一些學者不同意劉清平的看法,認為血緣親情是一切正面價值的源頭,抽掉了特殊親情,就沒有了所謂的儒家倫理準則,所以孟子的主張是合理的。這場論爭影響很大,很多學者參與其中,爭論持續了十幾年,到現在還沒有結果。發表的論文有上百篇,已編了兩大本論文集。
對于這一問題,前幾年我也發表了幾篇文章,談了我自己的看法。我很快會出版一本書,是我幾篇論文的結集,2016年12月或者2017年1月可以出來。(按,此書已出版,梁濤:《“親親相隱”與“二重證據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版)具體到9.3章,我認為孟子過分維護血緣親情,對社會公正關注、強調不夠,反映了他思想落后、保守的一面。血緣親情重要不重要?重要。需不需要維護?需要。但是這里有一個限度。
1998年公布的郭店竹簡中有《六德》一篇,其中談到“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這段話或許有助于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和理解?!伴T內”是家庭之內,指家庭關系?!岸鳌笔怯H情。處理家庭內部關系,應把親情放在公正、正義之上。“門外”是家庭之外,指社會關系。處理社會關系應把公正、正義放在第一位,把親情放在第二位,為了公正、正義甚至可以犧牲親情。“義斬恩”的“斬”,是斷絕的意思。這是早期儒家的一個基本原則。
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來看9.1章和9.2章,其主要討論的是門內之治,家庭關系,但對孝悌、親情做了特別的突出和強調。如果是在今天,假如我是舜,我的親人為了遺產、錢財要傷害我的時候,我該怎么做?首先我可能會去報案,因為我的生命受到了威脅,我要尋求必要的保護。其次我也可能不去報案,畢竟我面對的是自己的親人,報案可能會使他們陷入牢獄之災。但是我會選擇遠離他們,不再把他們當親人看待。還有,就是舜的選擇,雖然已知道父親和弟弟想要陷害自己,想置其于死地,但舜還是對他們戀戀不舍。因為親人、家庭對舜是最重要的,沒有親情的生活便沒有了意義。盡管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突破了道德底線,已危及舜的生命,但舜還希望用真誠打動他們,與他們重歸于好。
應該說在孟子的時代,以上三種選擇都是可能的,但是在孟子看來,真正值得肯定的是舜的選擇,只有這樣的選擇才具有道義的力量、典范的榜樣。這當然與孟子對孝悌的理解有關,也與其受重孝派的影響有一定聯系,故將孝悌推到了極致,視為生命的終極關懷、最高理想,故塑造了舜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的孝子形象,使其行為超出常人之上。不過孟子對孝悌的突出和強調主要限于“門內之治”,并沒有擴大到社會關系中。站在今天的角度,如果將其看作個人的道德選擇的話,當然是可以接受、無可厚非的。
9.3章的情況則有所不同,舜面對的是“門外之治”,處理的是社會關系。從這一點看,孟子為“封弟有庳”辯護就顯得不恰當了,這樣做實際是把親情置于了道義、公正之上,違背了“義斬恩”的原則。舜對于象不誅而封,還是出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封建倫理觀念,認為哥哥既然做了天子,他的榮華富貴弟弟也應該分享。
或許有人會說,在孟子的時代,分封制依然較為流行,做了天子、國君的人卻不肯加封兄弟,人們甚至會懷疑其合法性。這種說法是缺乏根據、不能成立的。且不說孟子的時代,周天子已名存實亡,根本不具有分封諸侯的能力,即便當時的列國國君,也無不以“尚賢使能”相號召。
近些年公布的郭店簡與上博簡更是反映出戰國中前期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宣揚禪讓的社會思潮。如《唐虞之道》提出“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著力宣揚儒家“祖述堯舜”“尚賢使能”“天下為公”“利天下而弗利”的思想,反映了早期儒家在戰國時期崇尚“禪讓”,反對世襲;提倡“公天下”,反對“家天下”的昂揚思想風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倘有一國之君任人唯賢而不是分封兄弟,是否真的會被懷疑其合法性,恐怕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即便當時社會上仍殘留有“分封親戚”的做法,顯然已不符合時代的主流。畢竟,思想家總是要超越其所處時代的。
從孟子生活的時代看,代表那個時代的公正、正義應該“選賢與能”,反對“無故而富貴”,不僅來自社會底層的墨家高舉起“尚賢”的大旗,力行變法的法家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即使同屬儒門的荀子亦提出了“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也,不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于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你出生王侯之家,官二代,如果不努力為學,一樣貶為貧民。你出生寒門,只要努力為學,德行高尚,一樣可以委以重任,居于高位。根據“義斬恩”的原則,荀子的主張顯然是合理、進步的,而孟子是保守、落后的。
那么,孟子為什么會有這種相對落后、保守的主張呢?這就涉及前面提到的孟子思想存在前期、后期的問題了。孟子思想的前期,受到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重孝派思想的影響,過分突出了宗法孝悌,使其思想具有保守的一面。但到了后期,孟子又突破了重孝論思想的影響,回到了以仁義為核心的思想路線上來。9.3章的內容可能是孟子早期思想的反映,這是我對孟子的一個解釋和辯護。當然,我的辯護是建立在對《孟子》的詳細解讀之上的,是有充分文獻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