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思想文化十八講(修訂版)
- 張茂澤
- 904字
- 2019-09-12 18:49:42
三、孔子“天命”觀的特點
與商朝的“上帝”觀念比較,孔子“天命”觀有其特點。首先,從“天命”的內涵看,孔子的“天命”觀念與人性或“道”論有密切聯系,減少了殷商“上帝”觀念的神性,增加“德”為核心的人文理性因素,使樸素的宗教神學思想進展為理性的人學。其次,從“天命”與人的關系看,孔子的“天命”觀念與重“民”的思想有密切聯系,不僅減少了殷商“上帝”觀念的人格神色彩,而且將被周天子壟斷的“天”擴展成為生成、主宰、照顧天下所有人的“天”,增加了至上神的人文精神成分。最后,孔子創建儒學,為一般社會成員提供了一套通過學習、克己等活動,使現實的人成為理想的人的可操作方法。
可見,孔子是一位理性的思想家,不是巫師或算命先生;孔子還是一位將所有人都當作“人”來看待,一生始終為一般社會成員(“人”)著想的思想家、學者,孔子絕不是只為治國者籌謀利害、計算得失的一般文人。
與基督宗教的“上帝”觀念比較,孔子“天命”觀有重人而輕“神”的特點。第一,孔子的“天命”有一定的主宰人的權能和人格色彩,但不是全知全能的典型人格神;第二,孔子敬畏、尊重外在的“天命”,但又用人學做括弧,將它括起來,在人學思想中,不直接探討“天命”,也不追求它;第三,孔子創建儒學,努力追求用理性代替信仰,以理性能力建立信念,以理性活動求證信仰,用人學代替神學在人們精神世界中的作用。孔子是一位人文學者,不是教主或神學家或傳教士。
和一般人通常的信仰或信念比較,孔子“天命”觀更能體現出人活著的神圣性。將“人”的一切看成“天命”的結果,將人性看成與“天命”有內在聯系者,將人的理想定位在通過理性的學習、生活、實踐等求“道”活動,實現人的“天職”,使人的世俗生活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理性地充實了人生的意義,提高了人生的價值。此外,孔子第一次睜開眼睛,理性地看世界,發現了人不同于自然的特殊價值。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發現人是“人”的第一人;他也是借助仁義道德等人性修養,實踐人成為“人”(人概念,即人性,圣人的實質)的第一人;結果,他自己由凡入圣,借助人性覺悟,成為追求、實現人成為“人”的鮮活榜樣,所以被后人尊為圣人。儒學思想的產生,標志著中國人作為“人”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