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5:危機與考驗
- 楊照
- 1429字
- 2019-04-02 16:34:52
01
歷史的功用只是以史為鑒嗎?
問大家兩個很根本的問題:在當代,我們學歷史做什么?我們從歷史中能學到什么?
對上述問題,過去有很簡單的標準答案,那就是“以史為鏡”(《舊唐書·魏征傳》)。歷史作為我們的借鑒,其中有古人做的正確的事,我們就可以模仿;相反,古人做的帶來可怕后果的事,我們也可以提防和避免。
但是這種對待歷史的態度有一個盲點:如果我們一直抱持古為今用這個目的看歷史,會將太多的自我讀進歷史里,以致忽略甚至遺忘了歷史人物的生活,他們面對的情境,他們更深刻的價值觀念等,與我們的很不一樣這個事實。從古為今用出發,我們很容易對古人的行為賦予自以為是的現代解釋。我們會自然地認定過去和現在的類似行為,就意味著它們背后有相同的動機。
用這種方式學歷史,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沒有真正看到時間因素帶來的重大變化或差異。這是我不斷試圖提醒大家的:即使是看待中國歷史,即使看起來這些人的語言文字、社會習俗和我們現在的很接近,我們都不應該先入為主地認定他們就是和我們一樣的。
我們不應該只看歷史的“同”,即只找出古人和我們一樣的地方,得到對當下有用的教訓;我們也要看歷史的“異”,即察覺并思考,為什么古人和我們不一樣,而且有時那么不一樣。從求異的角度看歷史,推到極端,我們可以將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看作一個異國的或一種異文化的歷史。也就是說,那是一個獨特的社會和文化體系,有它們那個時代特殊的觀念信仰、經濟生產和權力支配方式等。沒有兩個社會或兩個時代會用完全一樣的方式建構。
“求異”,就會在歷史里清楚地看到古代那些和我們不一樣的現象。如此,學歷史就變成了搜羅珍奇的行為。將所有和現實不一樣的、今天我們不會做的行為集合在一起,這很熱鬧,很有趣,但若僅如此,歷史也就很容易失去和現實生活的關聯,失去具體的功用。
過去中國傳統史學太過強調古為今用,這容易陷入“求同”的知識盲點中,因而我們必須轉而提醒“求異”的重要性。不過如果“求異”過度,變成以獵奇的眼光來看歷史,那么歷史又會因為和現實無關,而變得瑣碎化、邊緣化。
我們應該試著在“求同”“求異”這兩端之間找出一條迂曲的路,讓歷史對我們如何在現實中更好地生存有幫助,但不是以那么直接、那么粗糙的方式。比如,項羽威脅劉邦要殺他父親時,劉邦的反應是:“你曾想和我約為兄弟,所以我父親也就是你父親,如果你一定要殺他,把他煮成羹來吃,別忘了分我一碗!”我們從中會學到什么?有人從劉邦后來得了天下,打敗了項羽這個結果,做出簡單的推論:這意味著要成大事,父親都可以不要!
是嗎?如果歷史給我們的是這種教訓,如果我們遵循歷史教我們的這種方式生活,那很可怕吧?我們對歷史教訓的態度不應該是這種近視的模仿,而是需要稍微多用點心,去探究發生這件事的那個社會、那個時代,分析劉邦如此反應的動機,再嘗試回答這和劉邦后來取得天下,到底有沒有關系,若有,又有怎樣的關系。
學習歷史的第一步,是搜集各種不同的人類行為,即他們和我們現實中習以為常的很不一樣的行為。這能使我們清楚地明白:別以為我們知道人,人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得多。從搜集相異行為出發,我們再進一步解釋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慢慢地,也許我們會有機會在這些五花八門、眼花繚亂的行為中,歸納出一點因果關系。
對我們真正有幫助的,不是行為上直接的借鑒和模仿,而是深入了解人類行為的因果,掌握什么樣的原因會帶來什么樣的行為和反應,我們因此才能多增加一點智慧,才能比較準確地預計在人的互動領域中會發生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