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面御史”清白廉政文化史鑒
- 劉平中 任利榮
- 2574字
- 2025-04-24 20:07:06
二 趙抃清白思想與廉政文化的特點
綜觀趙抃一生,不是在中央朝廷數度為言官、諫官,就是在地方主政一方,數度為縣官、州官和府官;朝廷諫官與地方主政這兩方面構成了他的事業和生活。
(一)清白文化的特點
他作為諫官,類似于今天的紀檢官,主要是言論和奏疏。直言敢諫,彈劾貪腐,不畏權勢;公忠體國,遵守法紀;善于分別君子與小人,主張“評議官公舉”,是他在朝廷諫言所體現的清白文化的特點。
他作為主政一方的地方官,主要是政策和政績。為政簡易,行中和之政;“誠心愛人”,“以民心得失為重”,以民之惠利為本;既“以寬為治”,又能度勢寬猛,剛柔相濟;“崇學校,禮師儒”,干實事,“體官恤民”,是他主政地方所體現的清白文化的特點。
(二)清白思想的總特點
在御史司諫言官方面,他主張選用“清強官”,以“愛直”為標的;在地方主政方面,他主張“學術才行備具”,清白奉獻?!扒鍙姟迸c“清白”,這是趙抃清白思想的總特點。
(三)趙抃“清白文化”的主要內涵
1.主張諫官御史評議官(類似于今日之紀檢官)當選用“天下第一流”的“清強官”,而且一定要通過“公議”“公舉”(眾人評議)的程序,“內外公議”才能舉薦出人才
蘇軾認為這是趙抃與其僚屬善于識人用人主張的功勞:“是時將用諫官御史,必用天下第一流,非學術才行備具,為一世所高者不與?!闭驗橛昧说谝涣鲗W術才行備具的諫官,故“是非明辨,而賞罰必信,士居其官者少妄”,“而忠良全妥”。(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
其典型的例子是朝廷任用平庸“素無士譽”的湯夏做開封府執法的判官,趙抃上劄子要求罷免,主張一定要任用“清強官”。
趙抃在彈劾奸佞不法的樞密院副使陳旭時,提出了“公議”主張。他認為:凡升遷一人,一定公議允許,人無意見,方謂“得人”;如果公議不平,人言不可,就謂之“失人”。有群眾公議,就“為朝廷斥邪幸之黨,杜奸慝之門”提供了基本保證。(《賜宸斷屏黜陳旭劄子》)他主張“詳議官”(檢查官員)應實行“公舉”,以塞浮競弊幸之路。他根據這個原則,堅決要求罷免縱容本家營私、結交權貴的貪官蕭汝礪“評議官”的職務。
2.為官者當有鐵面無私,“通方亮直”的優良品質,有“重在天下之民心得失”的情懷
趙抃反對王安石新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王安石多任用一心謀財利而失天下民心,“順非文過,違眾罔民”的小人。他彈劾王安石剛愎自用,一個“制置條例司”竟任用了四十余個這樣的人,分配為“諸路提舉官”,引起“物論喧嘩,人情驚駭”。以司馬光為首,范鎮、呂公著、吳師孟、張次山、范世京等十余個重臣要求外放做官,退出朝廷。趙抃彈劾王安石用人不當,要求制止賢官外流的狀況。他主張應以“天下之民心得失為重”,而不應以追求財利為重。(《乞罷制置條例司及諸路提舉官劄子》)
趙抃主張“國家置御史臺”,目的是為了“執法司直,肅正天下”,因此用諫官“必得端亮公正之士,同心協定,維持綱紀,以重朝廷”。(《論命俞希孟別與差遣狀》)
趙抃以鐵面無私、清白純明的思想言行自作表率,神宗表揚他“純明不雜,金玉自昭”,能“識其公器”,以國之大事為先,治蜀而“蜀民歌之”。神宗因此而將趙抃升至相位并制定了“丞相之治者,宜有通方亮直之臣”的原則。
3.民生為重,民用為先,勤政為民,踏踏實實干事,從實際出發,實事必求其是
這方面的事例很多。例如:請求根據地方實情,免除泗州酒坊錢。(《乞放泗州酒坊錢劄子》)淮南路酒坊酒戶為官吏盤剝,“破竭家產,賠納官錢,負欠積壓”。趙抃要求皇上允準酒戶按正常比例繳納買撲酒坊課稅,以現錢繳納。又如,要求賑救河北、京東路流移之民。京東、河北天旱民饑,“流民饑殍,充滿道路”。趙抃要求為民祈雨。汴京汴河兩岸增筑堤岸,宦官借機斂財,趙抃請求停止宦官掌握修筑汴堤大權的狀況。又如,縣官應管理本府界內的水澇問題;請求廢除運鹽司,停止擾民的問題;要求廢除擾民均稅的問題,均是以民生為重,從實際出發的好例子。最有名的例子是趙抃主政越州(今紹興)時,制定旱災預案,為防大疫盛行,先計算糧食出入,挖掘食品資源,有序救災,以身作則,使人人盡其力,創造了“越州救災模式”。這類事例甚多,由此可見趙抃以民生民用為重,關心民瘼的情懷。這種情懷和情操是儒家以民為本思想的體現。唐宋時代,特別是宋代理學,已把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思想,擴展成為“圣人之心民為本”的思想,“天地之心即圣人之心”,民生為重就是圣人之心,天地之心。趙抃是儒家圣人以民生為心的傳統的直接傳承者和踐行者。
4.懲貪反腐,正風祛邪
決獄斷案要秉公執法,“明正典刑”,對百姓的冤假案或處理過重失當的案件,以及對失職有過錯處理不當的官員的案件一定要加以糾正。而對于貪贓枉法的案件,特別是貪瀆失職、行賄臣僚的官員反而升官受賞的案件,趙抃認為“有失國家權重”,一定要嚴加懲處。對于貪贓枉法,結交權貴子弟,巴結上司,中飽私囊,賣官鬻爵,如同商賈的人,趙抃要求當從嚴懲處。貪贓行賄案件,要“估贓”的價值,按贓款大小定罪。對于做官不顧羞恥,公行賄賂,放縱罪人,關礙說情,上欺下瞞,隨意枉法定罪的官員,趙抃主張嚴查秉公處理。如果累次上疏皇帝都扳不倒的“貪邪之官”,他堅決要求同貶出朝,決不同朝茍合。這類事例很多,見于他的奏疏和有關事例??傊春挢澑?,誅除強惡,清白為官,是趙抃清白文化的閃光點。
5.端正官紀,講究規矩,以憂患意識糾正社會奢靡之風
趙抃提倡為官當有憂患意識,提倡無論官民均要“知恥”。他提供輿論監督,講究眾議口碑。他主張對官員的獎懲升降都要建規立矩,講究按規矩辦事,按朝綱行事。他上疏建議對于犯錯犯過失、承擔罪責的官員,不能在當地承擔了罪責,又調任另一個地方了事。對于出入樞密機要之地和拜訪結交權貴之門,都要制定“條令”,加以“約束”,以杜絕請托拉關系之風。他反對人浮于事,主張減免冗官,特別是副使副職過多的冗員。這個建議是針對北宋朝廷的要害問題的。冗官冗員過多,是北宋朝廷國家機器權威輕佚的要害問題,也是事關北宋社會安危的一個重要因素。趙抃是在北宋中期敏感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先進人物之一。
對于尸位素餐不作為的官員,趙抃堅決主張罷免。特別有趣的是,他曾上疏皇帝,揭露有的官員為了留任和升職,竟慫恿百人上訪的歪風,要求制之。
針對巴蜀地區奢靡之風,趙抃主張當官要有“松柏之心,冰霜之操”,端正官紀。他以身體力行的表率行為治蜀,一琴一鶴,以身率人,“蜀風為之丕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