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面御史”清白廉政文化史鑒
- 劉平中 任利榮
- 2327字
- 2025-04-24 20:07:06
一 中華清白文脈傳承譜系
“清白文化”是歷代祖先留給我們今天的好傳統和寶貴遺產。歷史上最早用“清白”來形容清官直臣的是屈原。他在《離騷》中嘆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這句話,根據明人汪瑗的《集解》的看法,“清白,不污穢也。直,不枉曲也”。屈原以清白直道骨鯁之臣自況,并且認為“清白”“死直”是“前圣”所篤厚的品質。這里的“前圣”指的是孔子。孔子有清白的思想,他說“人之生也直”,但還沒使用“清白”這個詞。屈原第一次用“清白死直”這個詞來表示自己向古圣賢篤厚踐行的政治品質學習的要求。在屈原之后,漢代有好幾位獲“清白吏”的稱號,如鄭仲、鄭鈞兄弟。高詡“在朝以清白方正稱”(均見《東觀漢記》)。最著名的是楊震,他出身于宰相家族,“清白吏”是其家風。他“能守家風,為世所重”,直言敢諫,被陷害賜死。下葬時有只丈余長的蒼色大鳥在其墳前低頭哭泣淚出。后人就在他的墳前立了一尊石鳥以做紀念(《東觀漢記》)。清人竇啟瑛在雍正《四川通志》序中說:“文翁、武侯、張詠、趙抃之儔,其治蜀也,類皆有惇大成裕、剛柔互濟之道,故不愧為名宦焉。”西漢文翁,三國蜀漢諸葛亮,宋代張詠、趙抃四人是公認治蜀清廉名宦。宋代治蜀的名臣除張詠、趙抃外,還有席旦、吳栻,這二人也同趙抃一樣是兩次為成都知府。還有呂大防、李之純、席益、范成大、胡元質和京鏜等清官,但以“清白”直名的則是趙抃。由此可見趙抃確是傳承“清白文化”的典型。他的“清白”在宋代是與同時代的包拯齊名的。
趙抃四次入蜀,初入蜀在江原縣(今崇州)做縣令,第二次入蜀做梓州路(今三臺)轉運使,皆有清白名聲。第三次做成都知府是在宋英宗時,由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十二月至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共三年時間。第四次入蜀再度“知成都府”,則已是宋神宗時,由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至七年(公元1074年)共兩年半時間。他在廉政文化方面的特色是:自身以清廉自律,傳承其清白家風,“吾門自昔傳清白”(《清獻集》卷3“信筆示諸弟侄子孫”)。從政則勤政愛民,憂樂天下際,“欲去民憂同樂之,敢孤朝寄獨恬然”(《清獻集》卷2“再經江源縣有作”)。為政則能度勢,寬猛相濟,“彈劾不畏權幸”,“聲稱凜然,京城目為鐵面御史”。蘇軾、蘇轍兄弟都十分贊賞他,蘇軾還專門為他寫了墓志銘:《趙清獻公神道碑》。蘇軾是趙抃的友人,最了解趙抃,趙抃曾薦舉其父蘇洵。蘇軾這塊碑記是有關趙抃生平傳記的最早記錄,《宋史·趙抃傳》《東都事略·趙抃傳》以及后來的史志、筆記之屬,皆沿襲蘇軾碑記而來。
趙抃最有名的“清白”故事是第一次知成都府時以一琴一鶴一龜,只身入蜀,過清白江,自誓清白。他平生蓄有雷氏琴一張,雷琴是唐琴,當然很名貴。但琴是家傳之物,鶴是家養的,龜則是上任途中于黃河拾得,故蘇軾寫詩稱贊他:“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他不講排場,不要車馬隨從,不要地方官迎接,只以“單馬就道”,隨身只帶一把琴、一只鶴和一只白龜,除此以外,別無家財,真可謂一清二白。他經過青城山時,遇到大雪,在旅館里仍彈琴看龜自娛,旅客不知道他是官,態度侮慢,他也不以為意,仍然鼓琴不問。
他上成都任,經過湔江時,常說:“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就把這段湔江取名為“清白江”。從此,為成都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體現“清白文化”的地標遺產,今在青白江區境內。可惜的是,申報區名時,把“清”字錯為“青”字,終有憾于一段文化韻味。但趙抃以江的一清二白明其志,一心為民,雖萬類混雜也絕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則被載入史冊,傳承了下來。
第二次知成都府是神宗要求趙抃再治蜀的。這次再入蜀,他的行李更加簡易。早在這次入蜀前,他已在泗州放了鶴,在汴水放了龜,只帶了個仆人“老蒼頭”入蜀。并寫詩說:“馬諳舊路行來滑,龜放長淮去不回。”神宗表揚他:“卿前以匹馬入蜀,所攜獨琴鶴,(為政簡易,)廉者固如是乎?”
以上是他兩次知成都府有關“清白”的故事。他在成都經常穿行于街頭巷尾,田間小道,與老百姓直接交談,遇到冤案弊政,他都及時平反革除,“以惠利百姓為本”,貪瀆因此不敢妄為。他的習慣是每天做的事一定當晚要自我反省。每到晚上即端正衣冠,焚香庭前,九拜首,告于天,向上天報告每天為老百姓做的事。如有不可告于上天的事,就肯定是對不起老百姓、不能去做的事,其清廉潔白無私如此可見。
成都在他治理下,“蜀風素侈”的奢靡之風大變,“好賢樂善之風大興”,“蜀人安之”,長達百年。趙抃二十年間四次入蜀,蜀人聽說趙公來,“男呼于道,女歡于灶”,都說:我的碗筷能安于食,我的枕笫能樂于寢,就是拜公之賜。公再來,他們又有依靠了。在趙抃治理下,“梁岷之下,宴然已為樂國矣”。(文同:《丹淵集》卷26“送趙大資再任成都府詩序”)
趙抃治蜀故事一直為后世傳頌。江浙一帶多演趙抃故事的清官戲。南宋金元時期磁州窯燒制有趙抃入蜀赴任畫枕,以一只口銜瑞草的仙鶴和口吐祥云的神龜引路。成都鳳凰山有紀念他的“留鶴亭”。新繁東湖有祭祀趙抃的“清白江樓”遺跡,崇州有他在罨化池的游蹤。這些故事和遺跡重在歌頌清官廉吏一清二白,有如此水。鶴與龜也成為廉政文化的象征,鶴毛清白以示不貪,鶴頭紅頂以示赤心。這些都是古代難得的清官廉政文化。
由此可見,清白江得名的廉政故事,趙抃過青白江為官清正、名節潔白的故事,確是清白文化的最佳體現。以趙抃為代表的歷代清官所展示的清白文化,對我們共產黨人而言也是值得向祖先學習的一筆寶貴的廉政思想遺產。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中曾說:“清貧清白樸素的生活就是共產黨人的生活。”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清白文化的新的解讀。“清白文化”確是青白江區獨有的廉政文化歷史資源,是青白江區獨有的歷史文化優勢,廉政文化建設的寶貴傳統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