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 研究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人員、資本和技術等要素的跨國流動,跨國公司為實現成本最小化,開始實施資源全球配置策略。在此背景下,國際分工模式逐漸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工序被分散到不同國家去進行,從而形成了以工序、區段和環節為對象的分工范式,即國際產品內分工(盧鋒, 2004a)。國際產品內分工克服了傳統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中假定產品生產過程不可分割、全部生產過程在某一國家或經濟體內進行的局限,瓦解了福特式一體化生產模式,使企業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合理布置其各生產工序和環節,并最大限度地獲得要素成本節約效益和專業化收益。這種新型的國際分工形態將國家間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分工體系從完整的產品,深入到產品內部的工序和環節,從而引發全球生產與貿易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并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福利及收入分配帶來新的沖擊。更為重要的是,國際產品內分工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參與簡單加工環節,在符合比較優勢原理基礎上融入國際經濟系統提供了新的切入點,使眾多發展中國家成為當代全球化進程的參與者。

得益于現代運輸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該新型國際分工在20世紀90年代后迅速擴張,片斷化生產、跨國外包和離岸等生產活動逐漸盛行,中間投入品貿易快速增長。Lurong Chen(2008)指出,在20世紀90年代,國際產品內分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990—2000年,零部件貿易從3550億美元增長為846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9.1%,而同期世界貿易、世界GDP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5%和3.7%,零部件貿易的增長速度遠超世界貿易及世界 GDP的增長速度。根據本書的測算,進入21世紀以后,國際產品內分工仍以穩定的速度增長。1998—2012年,世界中間產品進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9.31%、9.05%,相應地,中間產品進出口占世界總進出口的比重分別從54.3%、53.0%上升至57.8%、54.9%。隨著國際產品內分工及貿易的迅猛發展,有關產品內分工的研究開始大量涌現,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證測度、產生基礎或影響因素、組織模式選擇及影響作用四大問題上,其中,國際產品內分工對各國福利、要素收入分配的作用在許多國家收入差距日益擴大趨勢下尤受關注。

另外,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收入分配不均、工資差距擴大和非熟練勞動力失業增加已成為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如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制造業非生產性工人(相對于生產性工人)的相對工資和相對就業迅速上升(見圖1-1和圖1-2); Zhu(2005)測算了1978—1988年28個國家的工資差距變化情況,發現9個高收入國家中有8個國家的工薪差距在擴大,11個中等收入國家中有8個國家的工薪差距在擴大,而在7個低收入國家中也有3個國家的工薪差距在擴大。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的數據,本書計算了1995—2009年28個樣本國家的高等教育勞動力(HS)、中等教育勞動力(MS)和低等教育勞動力(LS)三類勞動力的工資差距、報酬份額和就業份額變化情況(見表1-1),發現28個國家中有16個國家的W_HS/W_MS、14個國家的W_HS/W_LS、W_MS/W_LS出現了擴大,而且除墨西哥外,27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勞動力相對工資報酬份額和就業份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圖1-1 美國制造業非生產性工人/生產性工人的相對工資

資料來源:羅伯特·C.菲恩斯特拉:《全球經濟下的離岸外包——微觀經濟結構與宏觀經濟影響》,孟雪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頁。

圖1-2 美國制造業非生產性工人/生產性工人的相對就業

資料來源:同圖1-1。

表1-1 工資差距、報酬份額和就業份額變化情況(1995—2009年)

表1-1 工資差距、報酬份額和就業份額變化情況(1995—2009年)續表

說明:W_HS/W_MS為高等教育勞動力與中等教育勞動力工資差距;W_HS/W_LS為高等教育勞動力與低等教育勞動力工資差距;W_MS/W_LS為中等教育勞動力與低等教育勞動力工資差距;LABHS、LABMS、LABLS分別為高、中、低等教育勞動力的工資報酬份額;H_HS、H_MS、H_LS分別為高、中、低等教育勞動力的就業份額。變化幅度根據2009年各指標值減去1995年相應各指標值獲得。

資料來源:根據WIOD數據整理獲得。

根據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Stopler-Samuelson Theorem, SS定理),國際貿易將使出口產品中相對密集使用的要素價格提高,進口產品中相對密集使用的要素價格降低。因此,隨著各國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發達國家的工資不平等程度會不斷加深,而發展中國家的工資不平等程度會不斷減小。顯然,SS定理的預測與發展中國家工薪差距擴大的實際不符。另外,盡管SS定理的推論和發達國家的現實一致,但在影響渠道上仍存在兩個矛盾:SS定理中要素收益等于其邊際產出乘以產品的市場價格,因此,貿易開放使發達國家熟練勞動力相對工資上升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熟練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相對價格的提高及行業技術密集度的下降(熟練勞動力相對工資上升后,在要素投入上企業會用非熟練勞動力替代部分熟練勞動力,使行業技術密集度下降,熟練勞動力的邊際產出提高)。但數據表明,20世紀80年代后,發達國家的行業技術密集度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另外,熟練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是趨于下降的。[1]

由于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無法合理解釋這些矛盾,學者開始尋求新的解釋,視角之一是基于國際產品內分工視角展開研究。[2]國際產品內分工作為技術進步和貿易自由化的綜合體(Jones and Kierzkowski, 1990)[3],被認為是繼貿易與技能偏向型技術進步之后引起工資差距擴大的又一個重要原因(Feenstra and Hanson, 2003)。于是該領域的研究日益成為國際經濟學界的一個熱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38671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的比重從1978年的2.9%躍至2012年的11.34%,進出口額的排名分別從1984年的第17位和第15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2位和第1位。其間,中國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發展加工貿易為突破口,快速融入了全球生產網絡,逐步成為國際產品內分工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無論是中間產品貿易數據還是垂直專業化指數都表明,當前中國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已達到較高水平:2012年,中國中間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均位居世界首位;中間產品貿易長期占中國總貿易額的50%左右,且中間產品進口占比一直在70% 以上;垂直專業化率達25%—30%,如果考慮加工貿易,對垂直專業化率進行修訂,則中國出口中的進口中間產品價值占比可能高達50%(Koopman等,2012;Dean等,2008;劉慶林等,2010)。

同時,我國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在不斷加劇。根據世界銀行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測算,我國的基尼系數由改革開放前的0.16上升到2012年的0.474,已經大大超過了國際上0.4的警戒線。中國工業部門熟練勞動力與非熟練勞動力的平均工資之比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增大(Xu和 Li, 2008;喻美辭和熊啟泉,2012),在2004年達到最高水平,為2.184,之后雖有所回落,但2011年工資差距仍有1.593;熟練勞動力的就業和工資份額則分別從1996年的1.42%、1.41%上升為2011年的2.86%、4.48%。表1-1中1995—2009年中國高等教育勞動力的相對工資、就業及報酬份額也大幅提升。那么,中國的這一收入分配現實是否與中國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有關?[4]如果有,國際產品內分工又是如何推動不同技能勞動力之間工資收入差距擴大的?實際上,中國工資及收入差距擴大的十幾年里,正是我國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迅速發展的時期。為此,國內學者也開始越來越重視這一問題的研究。

二 研究范疇

國際產品內分工對收入分配的影響研究是開放經濟對收入分配影響研究的一個分支。開放經濟發展可以表現為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金融和國際勞務合作等多種國際經濟發展方式,但開放經濟的發展以國際分工為基礎。當前的國際分工表現為從產業間分工到產業內分工再到產品內分工深化的趨勢,因此,本書選擇從國際產品內分工這一視角展開研究,并根據負責完成生產工序技術含量的不同,把各國進行的國際產品內分工分為不同模式。又因當前中國的服務外包水平比較低(陳仲常和馬紅旗,2010),因此,本書聚焦于實體國際產品內分工。

收入分配是一個范圍較廣的命題,對收入分配的研究吸引了不同領域的眾多經濟學家,不過,本書的研究主要基于國際經濟學范疇。收入分配包括功能性收入分配和規模性收入分配,其中,前者衡量國民收入在要素間的分配情況,又稱要素收入分配;后者衡量以個人和家庭為單位的收入分布狀況。考慮到當前中國勞動力市場正面臨結構性調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下降與“技工荒”現象并存,為此,本書僅關注前者即要素收入分配,而且只考察國際產品內分工對各類技能或教育程度勞動力之間收入分配的影響。

三 研究意義

基于國際產品內分工的不同模式,探討國際產品內分工對各類技能或教育程度勞動力收入分配、工資收入差距的影響,具有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兩個方面的意義。在理論研究方面,雖然有關國際產品內分工收入分配效應的文獻眾多,但研究結論相差頗大。此外,各理論分析框架對國際產品內分工影響要素相對需求、相對價格的作用機制和渠道也各有側重,為此,有待進一步梳理,需要構建更具一般意義的分析框架。在經驗研究方面,已有研究雖然檢驗了不同行業、不同國際產品內分工及貿易伙伴條件下的產品內分工收入分配效應,但至今仍鮮有研究基于不同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來實證檢驗產品內分工對各要素相對需求、相對價格的影響。本書基于一國(行業)所負責生產工序的技術密集度差異,識別和區分國際產品內分工的不同模式,對國際產品內分工影響收入分配的作用機制進行演繹、歸納,并展開相應的實證檢驗,可以為現有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補充。

在實踐指導方面,當前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產業國際分工體系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和調整,同時中國傳統的比較優勢已發生變化,中國參與全球經濟的模式迫切需要調整和變革。本書對關于當前國際產品內分工格局及主要經濟體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模式演變的研究有助于指導實踐,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國際分工地位提升。另外,30多年的改革開放,是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基本理念下推動進行的,但是,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使收入分配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為此,正確認識國際產品內分工這一重要開放經濟變量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沖擊,對各類勞動力就業、工資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政府部門更好地制定人力資本發展政策,有利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中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陵县| 安平县| 信阳市| 南丰县| 土默特右旗| 布尔津县| 治县。| 凭祥市| 东平县| 汕头市| 乐山市| 临西县| 洪洞县| 阜新市| 枝江市| 罗甸县| 禹城市| 陇川县| 乐亭县| 乌兰浩特市| 普兰县| 峨眉山市| 阿拉善盟| 浮梁县| 淮安市| 抚宁县| 本溪| 富平县| 大庆市| 新竹市| 泸溪县| 松桃| 晋中市| 百色市| 上蔡县| 文昌市| 吉隆县| 南岸区| 荥经县| 长兴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