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借貸風險緩釋機制研究
- 沈艷 李蒼舒
- 1685字
- 2019-07-22 15:28:29
序
這份報告緣起于2017年8月22—25日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和CF40聯合赴美國舊金山開展關于美國金融科技相關調研之后的討論。舊金山之行時間安排十分緊湊,往往早上八點出發去參訪企業,晚上七八點晚餐后,來自學界、業界和監管三方關心網絡借貸未來的成員,開始總結、交換參訪心得,常常已近深夜,大家還意猶未盡。這次調研的一個焦點就是,美國如何監管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定位在美國如何實施、前景如何?這些問題的答案,在2017年11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美國金融科技考察報告》中作了詳盡的回答。但是調研組成員的一個共識,是一些關于中國網絡借貸的重要問題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如中國目前網絡借貸的純粹信息中介定位是否可行?其中究竟蘊含了什么樣的風險?有哪些可以緩釋風險的措施?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黃益平教授的指導下,本人和2018年夏加入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的博士后李蒼舒共同負責承擔了“網絡借貸風險緩釋研究”這一課題,展開對中國網絡借貸發展來龍去脈和未來前景的探討。2018年4月28日,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就研究報告初稿召開閉門會議,聽取來自業界和監管方面的意見;2018年6月1日,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正式發布了這份報告。
報告發現,“中國網絡借貸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監管比較寬松、征信系統不完善、相關業務詳細統計缺失、民眾習慣剛性兌付的情況下,在大量個體投資人和大量個體借款人間展開的間接借貸業務。由于網絡借貸支付成本高、不少平臺沒有足夠多的投資人和借款人、大部分平臺輕風控且大數據分析能力弱等因素,該行業開始出現資金池,拆標打包、自動投標和債權轉讓等原本可以提高網絡借貸效率的方式出現異化,平臺偏離信息中介定位,風險很大”。這一判斷提及的風險,在2018年6月底監管部門宣布備案延期的消息后,以2018年7、8月近300家平臺密集成為問題平臺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北京大學數字金融中心開發的數字金融情緒指數顯示,2013年1月到2016年年底,該指數的平均值為-5,即媒體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新聞報道情緒基本處于平和狀態。2017年至2018年7月,該情緒的均值為-157,而6月24日、7月1日、7月8日、7月15日、7月22日的情緒指數分別是-304、-458、-414、-639和-689。可以看到,風險爆發之后,市場情緒產生了極大恐慌。直至監管部門釋放出關于備案時間表、“老賴”進入征信系統等對市場發展更為健康的信息,市場情緒才逐漸趨于平緩。
過去十多年間,個體網絡借貸(P2 P)對支持中國實體經濟、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該行業發展快、規模大,摻雜大量以互聯網金融名義進行的非法活動,特別是上述多個平臺的“爆雷”現象,引發了對P2 P未來發展方向的關注。本報告的分析顯示,P2 P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一是中國信貸服務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經過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中產階級規模已經接近歐洲的人口規模,居民對多元化的投資理財渠道的訴求上升。中國目前的正規金融體系雖然滲透率較高,但是正規金融體系的目標客戶是少部分高凈值客戶而不是大部分普通客戶。二是互聯網快速發展為網絡借貸提供的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近年來金融科技公司不斷成長的大數據分析能力,都為提高風控能力、降低運營成本,有效服務更多企業和個人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研究表明,個體網絡借貸的發展對于緩解中小微企業“貸款貴、貸款難”,為個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已經發揮了一定作用。因此,不應當用一刀切的取締方式來處理當前遇到的問題。
但是,要妥善處置好當前的風險、避免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就需要對中國網絡借貸的來龍去脈作出梳理、對已經存在的風險緩釋舉措作出評估,對促進網絡借貸市場健康發展需要的短、長期措施作出一定的梳理。這就是本報告最主要的目標。
另一方面,網絡借貸是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創新,曾經在助力普惠金融方面被各方寄予厚望,為什么會在五六年的發展中,就幾乎變成了大家不愿意使用的詞匯?如何識別和鼓勵好的金融創新發展、如何才能淘汰偽金融創新?中國網絡借貸行業的起落,也為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提供了一個切入角,也是值得繼續關注的方向。
是為序。
沈艷
2018年9月20日于朗潤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