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借貸風險緩釋機制研究
- 沈艷 李蒼舒
- 1285字
- 2019-07-22 15:28:29
前言
過去十多年間,互聯網個體借貸(P2 P)對服務中國實體經濟、促進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中國P2 P市場發展快、規模大,風險事件頻發,更不乏借著互聯網金融名義進行的非法活動。2016年8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出臺,明確要求網絡借貸平臺應在信息中介定位下,以小額分散為原則,服務小微企業、個體經營者和個體消費者。《關于做好P2 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顯示,監管部門原定各地要在2018年4月底前完成主要 P2 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最遲2018年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網貸備案,但目前看來這一工作推遲完成的概率較大。
這表明,各方對于下列兩個重要問題尚未形成共識:第一,在信息中介定位下,網絡借貸平臺存活并獲得可持續的增長、切實服務中國小微企業和消費者的前景如何?第二,如何緩釋現有1000多家網絡借貸平臺在這些年運營中積累的各類風險,避免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本研究旨在為上述兩個問題提供答案。我們首先刻畫中國網絡借貸市場的基本特征、描述其變遷過程,并與英美網絡借貸市場進行比較。我們發現,中國網絡借貸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沒有完善征信系統、沒有嚴格的監管機制、沒有相關業務的詳細統計、民眾習慣剛性兌付的情況下,在大量個體投資人與大量個體借款人間展開的、直接借貸逐漸演化成間接借貸的業務,因此存在較大風險。
我們發現:拆標打包、自動投標和債權轉讓等工具最終導致出現資金池,是因為平臺在撮合過程中主要遇到三個障礙:(1)小額、海量支付的成本高;(2)中小平臺沒有足夠多的借款人和投資人;(3)不少平臺輕風控、大數據分析能力不足。
我們梳理了網絡借貸可用于分散風險的六類方式:無擔保、自行擔保、第三方擔保、相互保險、保險公司信用保證險和資產證券化,并列舉其中符合信息中介定位的方式。我們發現,現有風險分擔模式下平臺迅速轉型為信息中介具有較大困難,如果只允許平臺使用其中一種符合信息中介定位的風險分散方式,并不足以保障有效緩釋中國網絡借貸市場風險。因此,應容許平臺采用多種方式,并探索新的風險分擔模式。
我們從短期內如何消化存量、長期如何防范風險兩個角度入手,討論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對短期內如何消化存量,我們有如下建議:
1.建立準入機制,平臺應持牌經營;
2.建立網貸準備金制度,要求網絡借貸平臺根據貸款余額和新增貸款按比例在監管部門存放一定資金,以應對資產違約風險;
3.落實資金存管,取締“存而不管、部分存管”的平臺;
4.建立平臺停業、跑路等風險處置預案,強調平臺倒閉不代表現有債權債務關系解除;
5.及時獲取平臺經營基本數據,建立預警模型。
從長效機制角度,我們對緩釋風險的建議主要有:
1.加強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容許資質良好的平臺接入央行征信系統、建立并完善網絡借貸征信系統,降低支付成本;
2.加強平臺信息披露管理,即“誰發布信息,誰承擔責任”;
3.在合規的前提下允許平臺以多種方式分散風險;
4.強調投資者適當性原則,加強對投資人的審核與保護;
5.建立及時、全面、可與國際統計規則對接的網絡借貸統計數據庫;
6.推動穩健的金融創新,平衡防范風險與鼓勵創新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