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借貸風險緩釋機制研究
- 沈艷 李蒼舒
- 1836字
- 2019-07-22 15:28:31
五 網絡借貸統計標準不同
和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網絡借貸金融統計方面還比較落后,缺乏全面細致的相關金融統計。英美兩國對投資人中自然人和機構投資人的占比、借款人中企業在現有法律框架下,企業貸和消費貸的占比、借款人資質、借款用途等,逐年都有較為詳盡的統計。例如,統計顯示,英國小微企業從P2P獲得的貸款已經達到銀行貸款規模的15%。[9]中國目前沒有官方統一的統計口徑,更沒有可以和國際統計相接軌的統計指標。
綜上所述,與英美兩國相比,中國網絡借貸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監管相對寬松、沒有完善征信系統、沒有對相關業務詳細統計、民眾習慣剛性兌付的情況下,大量個體投資人對大量個體借款人間展開的借貸業務。
中國網絡借貸發展模式和歐美等國之間的差異常被從兩個角度解讀。第一個角度是網絡借貸很“普惠”。即網絡借貸行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后來居上是因為它滿足了旺盛的金融服務需求,體現出網絡借貸深厚的發展潛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認為中國網絡借貸體量大是因其符合中國國情的如下特點。
首先,中國信貸服務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經過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國中產階級規模已經接近歐洲的人口規模,居民對多元化的投資理財渠道的訴求上升。中國目前的正規金融體系雖然滲透率較高,但是正規金融體系的目標客戶是少部分高凈值客戶而不是大部分普通客戶。黃益平(2016)的研究顯示,中國有超過70 %的中小企業、農戶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未享受到金融服務或者未能享受到足夠的正規金融服務。另外,對于“80后”“90后”等新生代在消費貸等領域的金融需求,正規金融往往也難以滿足。
其次,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網絡借貸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根據《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為7.72億人,普及率55.8 %; 97.5 %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網民在線下消費使用手機網上支付比例達65.5 %,農村地區網民使用線下支付的比例已達47.1 %。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網絡借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顯著降低了網絡借貸的成本。
最后,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的人才、技術障礙得到克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獲得長足進步,培養了大量高精尖人才;中國積極加入全球供應鏈,產業結構得以不斷提升,提供了數字化金融服務的新場景。近年來金融科技公司不斷成長的大數據分析能力,降低了獲客成本,提供了新的風控思路,實現場景化精準定位、服務長尾客戶的創新層出不窮。
第二個角度是網絡借貸是監管套利基礎上的“普騙”。即認為互聯網金融只是傳統金融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延伸,本身并無太多新意;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主要是由監管缺失帶來的監管套利,并存在巨大的風險隱患。由于監管往往滯后于創新,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的風潮下,網絡借貸行業進入門檻低,不少平臺披著金融創新的外衣,行龐氏騙局之實。經營者的監管套利、無序經營以及重交易量輕風險控制的經營方式帶來過度擴張。加之征信系統不發達、網絡借貸相關征信尚在建設過程中,借款人信用門檻低。不合格借款人不僅可以借到款,還可以通過多頭借貸來提高杠桿率。這些都使網絡借貸存在“普騙”的趨勢。普惠的需要和奔放的經營這兩種力量交錯,造成網絡借貸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面。
[4]由于中國尚無區分網絡企業貸和消費貸的統計,中國數據口徑和其他國家存在差異,本圖采用人均借貸指標,而其他國家為人均消費貸指標。據業內人士反映,中國消費貸大約占網絡借貸交易量的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