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學日歷
- 彭樹智
- 2047字
- 2019-08-16 19:15:35
15.知止而后明
第18日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人貴有自知之明。人有了對自己正確的認識,該行則行,該止則止,如《老子》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一種辯證思想。然則,人在該止時往往是止不住的,見好就收是特別難以做到的。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是無知的。只是在該止時沒有止步,到后來也只能留作追悔的教訓。
歷史為此提供了智慧,歷史學家曾為急流退、淡泊名利權位的人物立過傳。魚豢的《魏略》、謝靈運的《晉書》,以及《宋書》、《隋書》等書都有《止少傳》,可惜都失傳了。只有《梁書》的《止少傳》尚存。南朝梁代沈約的《為梁竟陵王解疏》中對此有句啟發性的話:“止步凝思,空明屬念。”“止步凝思”所凝思的,應該是“知止而后明”。
知止而明是自知之明的表現,是一種理智而清醒的行為。知止而后明是知其不可為而不為,在處事治學上也體現了認真的精神。據畫家李可染回憶,徐悲鴻說,自己一生喜愛荷花,卻從來不去畫荷花,理由是功夫不到,就此止筆。徐悲鴻說,如果真的要畫好荷花,我需要認真畫完十刀紙以后,才能真正敢去畫它。紙一百張為一刀,十刀就是一千張,畫完十刀紙去練習畫荷花,需要多大毅力!
進一步理解畫荷花之難,需要與人類用一生書寫“人”字聯系在一起。荷為蓮之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歷來為清白做人、老實做事和潔身自好的隱喻。北宋周敦頤《愛蓮說》就是熱愛與贊美荷而喻為人的名文。畫荷者也從來為畫家所向往。清代八大山人畫荷,雖筆潤墨清,意境清雅,卻因水墨之畫,生機不足。張大千畫荷,視覺力強,然荷葉欠融。可見在宣紙上使荷花達到情、詩、色、線互動,形神兼備,確非一日之功。
畫家作畫,與立人致知是道理相通的。畫家荊浩,為畫好松樹,居太行山,作畫“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山水畫家黃賓虹,曾有畫稿三擔,這些畫,不落一字,更不落款,純粹為修煉藝術功夫而畫。達·芬奇就自己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與學生們有一段對答。學生說:此名畫美在“知由愛生”;達·芬奇回應說:“愛由知出”,他把知放在根本位置。達·芬奇生于意大利人文精神高潮時期,繪畫被認為是高于一切的藝術形式,他提出“愛由知出”的命題,表現出他對“立人致知”的領悟。他對耶穌博愛精神知之越深,方能深入在理性與感性的內在統一上,表現于藝術作品上。
藝術與學術一樣,人品與作品都有立人致知的認知問題。當今有一些學術項目受利益的驅動,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對所做課題明知積累甚少,功夫不濟,卻勉強動手去做,那就是“不知止而昏庸”,即無自知之明。這真不如停而止步,明而去下基本功,待火候到時再去做項目。從政者知止尤為重要,欲望使一些做官者上癮,只能上不能下,漢代張良知止而退,堪稱知止而明的先行者。清代張廷玉,一生謹慎,到老來仍欲壑難平,氣悶而死,真不如他的同姓前輩。無論治學、從政、經商,都有個知止而后明的問題。知止是智慧,也是察時而掌握限度、把握底線的人生學問。
我從自己的文明觀思考,對知止而后明的問題,有“知足不知足,有為有不為”座右銘:“盡力知足,盡責知足,盡心知足;學習知不足,學問知不足,學思知不足;為真求知,為善從事,為美養心;不為名韁,不為利鎖,不為位囚”。這里的“盡”與“學”是知止而后明的原則,而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文明生活的根本目標。這里的“韁”、“鎖”、“囚”都是動詞,意思是不為名所韁,不為利所鎖,不為位所囚。知止而后明,也就是在人生之路上,在書寫“人”字方面,對“知足和知不足,有為有不為”,有一個辯證的全面思路、明智的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知止而后明的“明”,在于人類文明交往的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間的良性互動。前者是向人們指明、澄明事物的“是其所是”;后者是向人們把指明、澄明的事物通過行動而成為“是其所為”。這種“明”,也是處理好為己與利他之間關系上的知物之明、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的另一種表述。
北宋畫家郭熙曾對韁鎖用一個“厭”字來形容:“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這種“厭”其實是人情中常厭惡之后的自覺。因為人對名、利、位的貪婪會惡性發作的,以至于會貪得而無厭的。名、利、權位之于人,常常是熙熙攘攘,甚囂塵上,迷戀其中,很難擺脫。名譽韁繩,不是一般的繩子,是拴牲口的繩子。人如果一味追逐名譽、聲譽,就會被這根韁繩所拴住了,就失去了人生來賦予的自由,而淪為牲口一般的奴隸了。利鎖,也不是一般的鎖,而是用來捆綁犯人的枷鎖、鎖鐐、鎖鏈、桎梏。人如果一味求利,把利當作唯一者,所謂唯利是圖,就是為利所鎖的守財奴了。如果說,名譽、聲譽成為人之韁、利成為人之鎖,那官位、權位的迷戀者,就是被關在囚籠中的囚犯了。把人生的“人”字書寫到這一步,那就完全失去自知之明了。知止,不容易做到,但只要常懷律己之心,明自然律、社會律、道德律之意,知人之為人之理,還是可以書寫好這個文明化的“人”字,使自己獲得文明交往自覺的。所以,人貴有自知之明,人貴在立人而致知。立人致知重在學習,貴在踐行,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這樣的人,就是一個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真正從韁鎖囚中解放出來的自由人和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