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學日歷
- 彭樹智
- 1075字
- 2019-08-16 19:15:34
11.自知自己無知
第12日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蘇格拉底說:“自知自己無知?!彼⒉徽J為自己比別人知道得多。但在他的《國家篇》第三卷末尾處,在與格老孔(Glaucon)的談話中卻借腓尼基人的傳說故事,說了一個“謊言”,而且被稱為“高尚的謊言”。這是有意而為之,是無知中之有知。
這個故事說,上天鑄造人的時候,在有的人身上加了黃金,即是擔任統治任務的人;有的人身上加了白銀,那是守衛、輔助統治者的人,有些人身上加了鐵和銅,那是農民和手工業者。但這些大地生命在傳承中是錯綜變化的,上天給統治者的命令是守護靈魂的純潔,警惕他們后代會變成哪一種金屬。如果他們的后代心靈中混入了廢銅爛鐵,絕不姑息,放入低下地位;如果農民工人后代中有金銀天賦者,就要把他們提升到護衛者或輔助者位置上。神諭說:“銅鐵之人當道,國必破家必亡?!?/p>
蘇格拉底說,要人們相信這個故事是很困難的。“但是后代人有這樣的信仰可以使他們更加愛護他的國家,并且更加互相關愛。這就足夠了,我想這樣口頭相傳,讓它流傳下去吧?!边@位西方蘇圣人的“高貴謊言”是為完成高貴秩序的教化而言說的,其背后的真意是哲學意義上的愛的教育的可能性。人的自我身心認知的愛欲在不斷追求中,使自我不斷受到教化而獲得思想境界的提升,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意義。這是生命中的政治,所涉及的是人類早期的價值等級秩序。
哲學作為求真的學問不許撒謊,蘇格拉底用他的人生證明這種是謊言。在哲學的愛的教育中,“謊言”背后蘊藏著哲人堅守自我身心的“自知之明”。東方的孔圣人在《論語·衛靈公》中說過:“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言之:失言。知者不使失人,亦不失言。”智慧的力量在于深知,知之全面,而且以謙遜的心態,知道自己無知。
蘇格拉底的“自知自己無知”,是說人要有“自知之明”。人類文明交往中,“知”很重要,但要懂得人類所“不知”更為重要。莊子談“天人之學”時說:“知天下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边@種“知之至”是有限度的。因此,他給“知”一個辯證的說法:“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20世紀末,書法家啟功在河南郟縣“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遺骨合葬園題書蘇軾的名句“堆兒盡埃簡,攻之如蠹蟲,誰知圣人意,不在古書中”時,竟漏掉了一個“知”字。經園方提醒,啟功立即補上。他對左右的人們感慨地說:“在東坡面前,我確實少‘知’??!”這種巧補漏字的智慧說明了他要學習東坡的“在古書”之外求“知”的治學精神,不為書本所限;也顯示了他思考的方法和謙遜、開放而幽默的智慧。這種智慧和孔圣人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