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老學日歷
  • 彭樹智
  • 3281字
  • 2019-08-16 19:15:34

10.自知與自覺

第10—11日 2012年1月10—11日 星期二至星期三

自知之明是人類文明交往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內(nèi)容。人有“三知”,即知物之明、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與“三知”相應的是自然與人、人與人、人的自我身心之間的三大文明交往層面。在“三知”中,都是社會的人在起著中樞作用?!爸镏鳌笔侨藢ψ匀唤煌睦硇哉J識,知人之明是人對社會中人與人交往的理性認識,而且人對自我身心的理性認識,則是根本性的。這種理性認識是“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明”就是知人的本原之明,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的真諦就在于此。

自知就是知己,知人就是知彼?!秾O子兵法》中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也是人類文明交往的真理。它表現(xiàn)了文明交往的自覺性,表現(xiàn)了文明交往的互動規(guī)律性。自知之明一要通達,二要澄明。印度哲學家羅杰尼希(Rajneesh Chandra Mohan Jain)的話就是一個恰當?shù)谋磉_:“雖人生短暫,但有星星、月亮、花兒、男人、女人、江河、山水等無數(shù)美好的事物相伴。那么你還要繼續(xù)爭奪,愚昧地過這一生嗎?在這個世上,你空手而來,空手而去。當領悟到這個道理時,一切自然變得通透明朗。”知即領悟,領悟之后,方能通透明朗。

自知,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己的互動,是回歸本原的互動交往,是文明交往的自覺?!兑住は缔o》中有“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后人對這句話的解釋是:“自知者,既能返復求身,則自知得失也。”“返復求身”,是對自我身心的深入認識。反躬而追求對自身的“知”是“自知”,而自知得失是履行制禮的繼續(xù),這其中離不開清醒的自我謙虛和實踐的鍛煉。于此可見“自知”的重要。“成書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個人的治學如此,各個民族文明之間的交往也應持有“自知”的自覺。

對于“知”,《老子》中講了兩個方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薄独献印分兄v的知人和自知,都把知和“明”、“智”作為結(jié)果加以論說,這和西方哲學家對歷史學的啟智作用有相通之處:“讀史使人明智?!边@是因為,無論“知人”和“自知”,都必須理解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歷史過程,都必須厘清人類昨天、今天和后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對文明交往的歷史感的意義就在于此。

“知”首先要“自知”,即自己對自我身心、對本民族文明、對人類本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了這種“自知”,才能有“自覺”,才能有“自尊”、“自強”、“自信”等,從而把“自發(fā)”變成“自為”的文明交往“自覺”行動。文明自覺本質(zhì)上是一種人的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覺悟和執(zhí)著?!白灾边@個“自”字很關鍵。“自”是“自我身心”,是深層次的心靈所在。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向何處去?歷來是哲學家們追問不休、常問常新的命題。自我,從人類文明交往角度上說,也是重視本民族文明的傳承、傳播和創(chuàng)新。這是以自己民族文明為主體,立足于今天,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在與其他民族文明交往中互動而上升文明之魂,以自己的文明風貌置身于世界文明之林,給這個動蕩不寧的地球帶來更多的和諧與和平。

談到對自我,我想起人類各種文明都不同程度地重視這個問題,尤其是各種宗教文明,更為突出。佛教也強調(diào)“自我”,有人統(tǒng)計,在敦煌寫本《壇經(jīng)》的一萬兩千字中出現(xiàn)過“自”字187次,加上“自”字的同義詞的“我”(31次)、“吾”(59次),共277次?!白浴弊殖蔀槔斫狻秹?jīng)》的入門之處。這部中國佛教的經(jīng)典全名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文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是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它記載著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中國化的佛教禪宗這部經(jīng)典,是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交往的一個結(jié)晶,它對“自”、“我”和“吾”的強調(diào),也是我們思考“自知之明”問題的一個課題。

談到“自我”,我還想起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的一段關于人類自知問題的論述:“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他;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因而我們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边@是“知物之明”和“知人之明”的警語。人與物的本質(zhì)差別在于“能思想”;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也在于有思想,這是人貴為萬物之靈的高貴之處。人的“自知之明”是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也知道宇宙萬物對自己具有的優(yōu)勢,即“知物之明”。

讓我們再回到帕斯卡爾的《思想錄》。本文引用他的這一段話,我在《松榆齋百記——人類文明交往散記》第三十六節(jié)中,已經(jīng)對這位“有思想的葦草”般的人物作過簡評。他只活到39歲就故去了。他不僅在這短促的39年中提出了幾何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三角形和物理學上的帕斯卡爾定理;他還創(chuàng)制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水銀氣壓計,為創(chuàng)立概率作了貢獻;而且特別是他在科研和讀書之余,寫成了《思想錄》。他先是用隨筆把所思寫在大頁紙上,后來把這些大頁紙裁成小條,再按內(nèi)容種類編成了《思想錄》。這是一項專心致志的寫作,它表明思想的尊嚴性質(zhì)。人是有思想而且是會思想的社會動物,但有獨立思想更為重要,有獨立思想立則人立,創(chuàng)性精神即隨之而來。獨立思想是人的精神、品格的支柱。

現(xiàn)在看來,他談的人類的“全部尊嚴就在于思想”,其核心處在“自知”、“知物”而又“知人”這“三知”之明。他說,人比物高明之處在于“自知”,即“知道自己要死亡”,知道“宇宙對他具有優(yōu)勢”,而作為宇宙之物,“對此卻一無所知”。人是為有思想而存在,而思想的順序是:在思想中或知與行中①認識自我身心;②認識社會;③認識宇宙,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文化、文明的精神歸宿。他把人比喻為“一根葦草”,但不是自然界一般的葦草,而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如果人無高尚思想,如果人而不自知、不思考做人,卻去一味過度追求物質(zhì)享受、賭賽、娛樂,那只能是平庸而脆弱的葦草,是濕漉漉的葉片,是沉湎于世俗而隨風搖曳的簡單而低層次欲望的平庸葦草。

思想中的自知、知人和知物的探究,尤其是“做人”的思想是很累很苦的生活,但終究是人區(qū)別于動物、植物這些有生命之物,并且保持自己尊嚴的珍貴品格啊!葦草有生命,人也有生命,這兩種生命不同之處在于人有思想,而葦草沒有思想。人之所以有力量,在于他有思想。帕斯卡爾稱,人是“能思想的葦草”在于思想,在于自知、知人和知物。

提起葦草,我想起《詩經(jīng)》的“秦風”中的《蒹葭》篇也是以蘆葦草為比喻而抒發(fā)人生和渴望幸福追求的古詩名章。“蒹”,是沒有長穗的蘆葦;“葭”,是初生的蘆葦,都是脆弱的,但正在生長和有生命活力的葦草,以此命名的《蒹葭》詩篇,是頗具藝術形象美的意味的。這首詩的全文是: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讀此詩似乎使我回到故鄉(xiāng)。我雖祖籍河南淅川,但從未去過該地。對于祖籍的印象,只有祖父鍛碨的鐵錘、鐵鉆和祖母關于石家灣的口歌。我生在秦地,長在秦地,是地道的秦人。三秦大地的白露秋霜景象,葦草或初生,或正在生長,蒼蒼茫茫,這一派自然氣勢不正是關中濕地澇池的生機盎然的蘆葦塘嗎?“秋水伊人”的思想內(nèi)涵不就是不畏艱險、不懼曲折、堅忍不拔地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人生心態(tài)和精神嗎?思想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是人類文明的靈魂。人而有思想,人而自知自己之為人、做人處事,才能堅強有力,這有如密織纖維、韌性十足而抬頭挺胸的直立的葦草!人而有自知之明的思想,又可以在實踐中磨煉智慧、升華智慧,做有文化的文明人!人而有自知之明的思想、智慧、文化、文明,那就有獨立的思想,有歷史的洞察力、判斷力和明智的選擇力,擇人而擇物,脆弱的葦草,就會變得如石之堅,若蓮之廉,如水之柔,如鋼之強。大思想可以提升為大智慧,文化知識必須兼?zhèn)湮拿鞯赖滤仞B(yǎng),人類文明交往的不懈追求應當是:知物之明、知人之明、自知之明,如此,才能由交往自發(fā)進入交往自覺境界,逐步走向全球文明!人類文明的交往是世界性、全球性和民族性、時代性相結(jié)合的開放交往。林則徐有一副名聯(lián)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萬仞,無欲則剛?!蔽拿鞯拇蟮?,是天下為公。信哉,讓自知思想回歸知人和知物本原,賦予人類文明神經(jīng)纖維以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山县| 陈巴尔虎旗| 临邑县| 唐山市| 象州县| 金平| 蕉岭县| 甘肃省| 巧家县| 甘孜县| 龙州县| 淮阳县| 正阳县| 渑池县| 奉新县| 衡阳市| 信丰县| 江山市| 同心县| 托克逊县| 九龙城区| 石泉县| 万宁市| 文登市| 五峰| 九江县| 苏尼特左旗| 苗栗市| 平南县| 化德县| 五华县| 香格里拉县| 山丹县| 和平县| 武强县| 长兴县| 宽城| 桂阳县| 辛集市| 广德县| 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