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年畫的技藝表現與民俗志書寫:以朱仙鎮為調查點
- 萬建中等
- 1168字
- 2019-08-16 19:11:40
總序二
客家(英文:Hakka)是我國漢民族的一支民系,它是在大約宋元時期,由中原漢族南遷的民眾與當地土著相融合而形成。該民系的發祥地與主要聚居區是贛閩粵毗鄰地區,其居民播遷至世界各地。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客家研究出現了如火如荼的局面,儼然成為了一門“顯學”。與此同時,對客家研究利弊得失的反思也在進行,其中一個引起許多學者思索的問題是:客家作為一個漢族的大民系,研究的內容似乎可以包羅萬象,但,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是什么?這個問題也許永遠沒有標準答案——還是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正因為如此,我們就可以很坦然地提出我們所認為的重點,這就是:客家民俗文化。
我們關注客家民俗文化,不僅是因為她的豐富性,還因為她的特色鮮明,阿娜多姿,同時,她保持得相對比較完整,且有著大量“原生態”的“事象”。
《客家與民俗》叢書共10本,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客家民俗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涉及到客家民間信仰、客家孝道、客家茶文化、客家宗族文化、客家方志的編撰書寫等等。第二部分的內容包括鄉村民俗、韓國民俗、儺文化、福佬客文化、民俗問題的多重文化審視、先秦要籍的民俗學解讀等等。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是更大視閾下的民俗文化,它與第一部分客家文化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
從縱的方向視之,探索了客家民俗文化的源流。客家民俗文化之源在何處?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怎樣?是一個引起爭論的問題。叢書對先秦諸子著作以及《周易》中所描述的民俗事象、民俗文化以及民俗思想進行了解讀和探析,這就能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客家民俗文化之源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也佐證了所謂客家文化“根在中原”的觀點。從橫的方向視之,在民俗文化方面具有文化比較研究的意義。例如,客家儺文化是非常豐富的,而南豐儺其實與客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叢書中對南豐儺文化的研究可作為客家儺文化研究的延伸;對于福佬客文化的論述,本身就是一種客家文化與其它民系文化比較研究的絕佳視角;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叢書中對其民俗文化的描述及研究,是從更廣闊的視野為中國文化包括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種比較及參照;《民俗問題的多重文化審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著作都從一個開闊的視野來探討民俗文化,這對于客家民俗文化的研究有著一定的啟迪意義。
希望這部前后歷時6年的叢書,能對民俗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文化的研究起著一定的推進作用。
本叢書在編著、出版過程中得到我校黨政領導以及學科處、社會科學處等部門的支持和指導,江西省社會學“高水平學科”給予了經費上的資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研究員親自為本叢書作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宮靜蕾副編審不辭勞苦,多次深入到贛南地區與作者交談并進行指導,為叢書的順利出版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編者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