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語文教學與優秀文化傳統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歷經數千年的積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已構成了我們的民族之魂。近些年來,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文化奔涌而來,但西方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一些腐朽的東西同我們民族尚未清除的封建糟粕融合,致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遭到一些極端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猛烈沖擊,以致出現了許多令人困惑的道德與科學文化相悖的現象。重新審視民族文化傳統,繼承與弘揚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新形勢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優秀傳統教育應從基礎教育入手,而作為中學基礎教育的主要學科的語文教育更應在這方面發揮其學科獨有的特點和優勢。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中學語文教材大都是從文學寶庫中擷取的精華。這些作品是人類精神、道德、睿智、理性、情感的反映,滲透著中國五千年來的文明,洋溢著孕育我們民族發展的永恒的傳統美德。語文教學除了有助于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幫助他們掌握這門工具以外,還應通過課文中優秀民族文化傳統的教育,使學生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借鑒歷史,立足現實。當然,這不同于政治理論的強化灌輸,更不是在課文上、作品中貼標簽,而是教材本身思想因素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語文教學中的形象感染、感情熏陶、潛移默化往往是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

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無法拒絕的歷史傳承。筆者以為在語文教材中文化傳統主要表現在兩個大的方面:第一,愛國主義精神;第二,民族傳統美德。下面分別加以論述。

在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的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和杰出的人物都是具體形象的愛國主義材料。《蘇武傳》中的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后,遭到衛律的百般威脅和利誘,歷經千辛萬苦,不以個人身家性命為念,經十九年之久,集中表現了他養氣守節、固守高尚情操的美德。文天祥為了實現自己“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誓言,在元人百般引誘和九死一生的情況下,頑強地顯示出了他忠貞不渝、剛毅不拔、舍生取義的精神品質。詩人陸游,在85歲高齡創作《示兒》一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此詩把詩人那種因不能親見國家的統一深感遺憾、至死不渝的愛國激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魯迅先生曾指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正是有這樣一批又一批的“脊梁”,為民族的興旺發達、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譜寫了人生的壯麗篇章,鑄成了民族的精魂。用這些杰出人物的品德、行為、思想去感染學生,可以激發他們積極進取、愛我中華、報效祖國的思想感情。1981年《人民日報》發表的《愛國主義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所開列的82位名人,從古代哲學家到當代革命家,其中半數以上在語文課中出現;中宣部所提出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內容素材十大方面,幾乎無一不與語文有關。由此可見,結合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民族傳統美德是千百年所形成的一種道德規范,是傳統文化作用于人們心理并影響其文化行為的各種觀點和意識形態。在語文教材中它大體包括以下方面:(1)親親人仁的美德。這種傳統美德是一種最普遍的德行標準,也是中國道德的基礎。孟子說:“親親,仁也”“仁之實,事親是也”。《孝經》在闡述這一原則時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這種以家族為本位的親親之情在社會生活中又進一步發展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語文教材中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或借助某種人物形象,或通過某一側面,或直陳論理,輻射著這種民族道德的精華。舊民主主義革命者林覺民在《與妻書》里引用這一古語,翻出新意,向愛妻袒露“吾充吾愛汝之心,祝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的心跡,朱自清先生在他的《背影》中通過描寫父親在車站送別兒子的情景,或則寫“我”的自咎自嘲,或則寫“我”的動情落淚,直抒那種父子之間相愛相憐的感情,使得這種傳統的“孝悌”之德性躍然紙上,令人感動。這種文化傳統的傳承時間跨度長達兩千余年,足以證明“親親”這一傳統道德影響之深廣和久遠。(2)正直誠信的美德,這是一種做人的道德標準。屈原正道直行,志氣高潔,光明磊落(《屈原列傳》)。左光斗雖被魏忠賢誣陷入獄,命在旦夕,但他臨危不懼,剛直不阿,一身凜然正氣(《左忠毅公逸事》)。近、現代史上的譚嗣同、朱自清、聞一多、方志敏等愛國志士都體現出這種高尚的人格。正直品格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不為功利或物質利益所動。《孟子·二章》中的《魚我所欲也》就專門談到這個問題。孟子認為,“取義”可以“舍生”,不能“舍生取義”的人,正是為“萬鐘之祿”“宮室之妻”“妻妾之奉”等物欲所蔽。誠信是為人之本,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不僅在人與人交往上應誠實守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就是在研究學問方面,也應當以誠信出之,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容虛假的成分存乎其間。《賣蟹》中的小姑娘,《這不是一顆流星》中的小浩波身上就都具有這種道德風尚和傳統美德。(3)謙和寬厚的美德。這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禮”之運作的結果,而這一種美德又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和睦相處,繼而產生強大的民族活力。《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何以在多次受辱的情況下,還能同廉頗結為“刎頸之交”?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廉頗為何能態度急轉而“負荊請罪”?強暴的秦國又為什么不敢“加兵于趙”?這正是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豁達大度、謙和寬厚所致,同時這作為一種美德又幻化成銳不可當的巨大的力量,震懾外敵,協和萬邦。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同志的《回憶我的母親》,極寫母親的寬厚仁慈,任勞任怨,從不打罵孩子,在家里與“長幼、伯叔、妯娌相處很和睦”。母親的這種美德,對作者幾十年的革命斗爭生涯產生了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4)勤儉的美德。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在生活方面的典型之美德,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取向。古人云“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魏征)。課文《訓儉示康》一文中,司馬光通過自己的現身說法和大量的史實,從禮教人物舉止、不同作風與不同結果等方面進行對比,詮釋“儉,德之共也”這一生活—道德之間的密不可分的淵源。《梁生寶買稻種》的村支書梁生寶為了買回幾斤稻種,睡在車站的磚墁地上,吃的是五分錢的面湯,節儉奉公。這說明勤儉作為一種美德,影響著一代一代子孫。

愛國主義和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語文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下面就其教育方法談談拙見。

涵泳吟誦,情感熏陶。在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反復朗誦、潛心涵泳,不僅能領悟到語言文字運用之妙,同時還可以因文悟道,把文字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收到極好的效果。如朗誦那些文質兼美、含義深邃的文章,并輔之以恰到好處的點撥,讓學生感悟、聯想,促使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思考。葉圣陶先生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一種境界。”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能進入這種“境界”,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了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中學語文教材大都是文學篇章,其間都貫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做到以情激情,溝通情感,充分運用課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理、情趣、情思,啟發學生的生活感受,或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自覺主動地去探求領會課文,使課文的情感因素與學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溝通,撞擊思維的火花,產生情感的共鳴。

引導討論,加強實踐。教師在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內容后,制定出切合學生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和思想水平的論題,啟發學生展開討論,提高學生認識的水平。例如,教《菜園小記》,可以從延安軍民熱愛勞動、樂觀向上的高尚情操中,進行發揚延安精神,提倡艱苦奮斗的教育,以“做一勤勞樸實的中學生”為題討論,并開展為班級、集體做好事的實踐活動。這樣,使學生在討論中加強認識,在實際活動中切身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體會到勤勞樸素的真正含義,從而產生深刻的道德認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

組合歸類,分析比較。語文教材中,優秀文化傳統有其內在的聯系。因而可就某一方面的文化傳統道德進行組合歸類,隨文究底,加深認識。我國在編纂《中國傳統道德叢書》的《規范德目卷》時,在整理分析傳統道德資料和德目的基礎上,歸納出18個基本規范,這些德目在語文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組合歸類的基礎上再進行分析比較,鑒別孰優孰劣。比較可以是同一層面的,也可以是不同層面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分析比較一定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生活現象,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少發空洞議論,多讓事實說話。對于傳統文化道德中狹隘、保守的一面,教師也應實事求是地向學生講清楚,不必諱言。

繼承是為了發展,是為了創新。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語文教學理應發揮其主學科的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社會主義的一代新人作出貢獻。

原載湖北大學《學校思想教育》1995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台东市| 军事| 醴陵市| 武隆县| 贺兰县| 成武县| 铅山县| 满城县| 杨浦区| 三门县| 竹山县| 扶风县| 容城县| 辰溪县| 彩票| 六安市| 贡山| 沭阳县| 怀化市| 六盘水市| 大港区| 康马县| 昌宁县| 合肥市| 思茅市| 望江县| 茂名市| 乡宁县| 南阳市| 沂南县| 哈巴河县| 临汾市| 曲水县| 稷山县| 泽库县| 滕州市| 鄂托克旗| 汶上县| 左贡县|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