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易經》定性新探

關于《易經》的定性問題,歷來是見仁見智。有的認為是占卜書,有的則認為是哲學書,且長期爭執不下。筆者認為,《易經》最基本的內容,是“尊天循道”的樸素唯物論,“闔辟通變”的中國式辯證法,“三才交感”的古代信息論,“居正持中”的政治倫理學與“窮神知化”的傳統預測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簡稱為“五位一體論”。(參見王家忠《〈周易〉“五位一體論”》,《社會科學報》2001年10月4日)

一 《易經》是樸素的唯物論

《易經》的唯物論性質已為學術界普遍認同。這是因為,它承認有客觀存在的“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而且《易經》與以往的坤乾不同,從尚坤轉而尊乾,“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盡管反映了母系衰微、父系上升之勢,但客觀上更符合以“天”為中心的事實。這在認識上實現了一次哥白尼式的變革,盡管這個“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感受之天,即包含了人對天的認識和了解。三才之道中,天道、地道是基本的,人道是受天地之道制約的,而“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就是說主觀辯證法——人的變化之道,是服從于客觀辯證法——天地變化之道的。從其認識路線來看,《易經》的成卦,是觀物取象的方法,所謂“仰觀、俯察、近取”,這是“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

對《易經》唯物論持懷疑態度的人,主要是對其預測方法存在誤解。其實,從《易經》的一貫精神來看,《易經》預測不但是唯物論,而且是能動的唯物論。首先它堅持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同時三道之間又息息相通,人試圖通過觀物取象來獲得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種觀物取象的方法是經過幾代人長期地演習和文化積淀而逐步形成的,經過從個別到一般,從抽象到具體,最終產生了“易與天地準”的八卦符號。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充滿了各種迷信色彩,但拋開種種煩瑣的儀式,剔除其神秘的雜質,其基本認知過程是唯物的。同時《易經》預測活動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動發出信號(意念),作用于外界而接受信息反饋的過程,即一個“格物致知”的過程。

二 《易經》是中國式的辯證法

毛澤東指出:“辯證法的宇宙觀,不論在中國,在歐洲,在古代就產生了。”(《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頁)眾所周知,《易經》的辯證法思想十分豐富、深刻。但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用西方的辯證法范式來剖析《易經》辯證法,特別是受蘇聯教科書辯證法體系的影響,存在著對《易經》辯證法曲解和肢解的傾向。筆者認為,必須準確理解辯證法的本質含義,全面把握《易經》辯證法的思想體系。辯證法是關于聯系和發展的學說。《易經》內容繁雜、涉及廣泛,但卻集中體現了統一的哲學原理:陰陽變化的規律。正如朱熹在《周易本義〈序〉》中所說:“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易經》辯證法自成體系,且每一卦就是一個辯證命題,是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幾千年辯證法思想的源頭活水。

從形式上看,《易經》辯證法具有周期性或圓圜性特點,無論是整體的六十四卦的演變過程,還是每一卦的變化,都是如此,尤其在乾卦中體現得最突出。依此,有人說,《易經》的發展觀是循環論,其實,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圓圜性和周期性特點是客觀存在的,況且,作為一種占卜工具,其循環性只是形式上的,并不妨礙事物的多樣變化和無限發展。

從內涵上看,《易經》辯證法的突出特點是其系統整體的思想。所謂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把宇宙萬物歸納成不同層次而互相制約的三大系統,三大系統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三道之間雖各有自己的特性,然而又是息息相通、歸于一理的。六十四卦構成一個大系統,每宮八卦則是一個中系統,每一卦又是一個小系統,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相互聯系和轉化。每一卦都是一個辯證全息胚,不僅體現著三才之道,而且蘊含著尊天循道、居正通變的思想,自身六爻相生相克、承乘比應、自下而上生成演化,同時又與外在環境密切聯系并相互作用。從主卦到變卦,既是內部對立統一、相生相克、陰陽轉化的結果,又是系統與環境、內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相互聯系和作用的結果,所謂陰陽和合、五行生克、三才交感。其中貫穿著對立統一、物極必反的思想,而自始至終又體現著居正執中、中正和合、和諧統一的觀點。在《易經》的形成與演化進程中,不斷體現著抽象與具體、歸納與演繹、邏輯與歷史、分析與綜合等合理的認知與思維方法。對《易經》辯證法,應從整體上來把握,即作為一個有機的體系來看,而不能僅僅局限于“履霜堅冰至”是質量互變,“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是否定之否定之類的斷章取義。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同一個世界,同一灣心靈。人類文明生成的原點是人的心靈,心有靈犀一點通,于是一些諾貝爾獎獲得者,就來中華五千年文明礦藏中‘掘寶’,中華古籍就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眼中的一片智慧綠野。”(王建堂:《諾貝爾獎與中華古籍》,《科學時報》2010年2月26日)

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榮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對中華古籍情有獨鐘。1962年,中科院冼鼎昌到玻爾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一天被邀到其家做客,玻爾饒有興致地談起了中國哲學,特別是關于《易經》的談話給冼鼎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20世紀初,物理學界提出著名的“波粒二象說”,后又提出“測不準原理”;1927年玻爾在充分肯定“測不準原理”的同時,自己又提出“并協原理”。玻爾認為,“波粒二象”既是互相排斥、又是確定存在的,即并協、互補。真理具有兩個側面,如同一枚錢幣具有兩個側面一樣,每個側面都是正確的,它們是對立的,但又是并協的。后來玻爾逐漸把并協原理發展為一種并協哲學。1947年,因玻爾在科學上的成就及對丹麥文化的重要貢獻,丹麥國王破格授予其榮譽徽章;當玻爾必須為自己禮儀罩袍上選定一個圖案時,他選定了中國古代“太極圖”,并題詞:“對立物是并協的(互補的)。”太極圖準確、形象、完美地表達了并協原理的深刻內涵,是人類對“宇宙生成”符號表達的極致。這些表明玻爾承認中國古代文明與現代科學之間深刻的和諧一致,用東方神秘文化印證了物理學尖端科學理論。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認為至少在弱相互作用領域內,宇稱并不守恒。這一年年底,吳健雄等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1957年12月10日,楊、李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獲獎后說:“我懷疑德國物理學家拿波特的奇偶性意見,這和我40年代在云南昆明西南聯大做大學生時代念《易經》的心得有關,《易經》中既有陰陽相對的道理,也有陰陽消長或陽盛陰衰、陰盛陽衰、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參見王建堂《諾貝爾獎與中華古籍》,《科學時報》2010年2月26日)《周易》啟迪了楊、李的智慧,楊、李詮釋了《周易》的神奇。

三 《易經》是古代的信息論

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質過程、能量過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普遍現象,它是系統內部和系統之間通過相互聯系而實現和保留的某一事物的形態、結構、屬性和含義的表征。事物之間相互作用,往往在對方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跡,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就成為關于該事物的信息。人們常常利用這種信息傳遞和儲存的現象,通過信宿了解信源,以間接的方式觀察和推測天文、氣象、農作甚至人事的變化趨勢。

列寧指出:“斷言一切物質都具有意識,這是不合邏輯的”,“但是假定一切物質都是具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這是合乎邏輯的”。(《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頁)系統內部及系統之間或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反映,是通過信息的交換而實現的。從物質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活動,再到人類的意識,既是信息反映能力的提高和超越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積淀和累積的過程。動物接受外界刺激的反映活動是通過反射而實現的。生物學家發現,任何生物體均具有兩套系統——感受器系統和效應器系統。靠著前者,生物體接受外部刺激;靠著后者,生物體對這些刺激作出反應。二者構成了生物的功能圈。卡西爾卻指出,除了在一切生物種屬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統和效應器系統以外,在人那里還可以發現存在于這兩個系統之間的第三個系統——“符號系統”。這個新的獲得物改變了整個的人類生活。有了它,人類就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由此而構成了人類豐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但《易經》的象征符號與一般的文字符號有所不同:(1)一般的文字符號是從具體(象形)到抽象,最后逐漸剝離了具體,而《易經》符號在高度抽象的同時又有著豐富的具體,并且在運演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具體加以充實;(2)《周易》符號不是一般的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信號(語言、文字等),而是人與客觀存在及其發展態勢之間的一種信息交流;(3)《易經》符號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現存事物或外界的刺激,而是主動地發出信息,通過物化過程獲取可觀的物象,使潛在信息顯態化,再破譯這種物象符號形成對事物發展趨勢的判斷,具有主動性和選擇性;(4)一般的文字符號作為人際交往的工具是有局限性的,有時是人為虛假的,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而《易經》符號則要力圖揭示和表征事態的真象(天道、人道、地道),所謂“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信息的本質特征在于它的表征性。《易經》是一套特殊的表征符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古代的信息論。

四 《易經》是政治倫理學

《易經》尊天循道、闔辟通變,核心卻是為了人事。從客觀上說,做人處事要遵循三才之道,從主觀上說,在特定社會中要服從該社會的秩序與規范。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三才之道的“人道”不能完全與“規律”畫等號,在這里把“道”理解為“規則”更確切。它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可能與現實的統一、應有與現有的統一,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規則是陰與陽的結合交替,人的規則是柔與剛的結合交替。《易經》是變易之道,但其中又有不變之道,那就是尊天、居正、持中的思想。乾為天,坤為地,乾坤之道乃君臣之道,由此派生出其他之道。所以《易經》的倫理思想是以政事為核心而展開的。《系辭下》說:“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就是說,第二爻和第四爻同具陰柔的功能而各居上下卦不同之位,兩者象征的利害得失也不相同:第二爻處下居中多獲美譽,第四爻處上居下多含惕懼,因為靠近君位。陰柔的道理,不利于有遠大作為;其要旨在于慎求無咎,其功用在于柔和守中。第三爻和第五爻同具陽剛的功能而各居上下卦不同之位:第三爻處下卦之極多有兇危,第五爻處尊居中多見功勛,這是上下貴賤的等差所致。大略說來,若陰柔處三五陽位,就有危患,若陽剛處三五陽位就能勝任。這種“居正持中”的思想是《易經》倫理的核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發了自強不息、誠信待時、扶正壓邪、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以弱勝強、應勢通變、中正和諧的思想,不僅體現了政治統治的秩序性、規范性,而且體現了政治斗爭的策略性、藝術性。

五 《易經》是傳統的預測學

既然天、地、人各有其道,那么怎樣才能自覺地把握和遵循這種“道”行事,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呢?動物只能用其靈敏的感受器來判斷環境安全與否,而人卻能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來測試事態的利與害。從投石問路、竹竿探路,到觀測各種物象變化,利用各種占卜材料獲取外界信息的表征物象,最后經過幾代人的演練而形成具有“一般與個別統一,抽象與具體統一”的八卦表征符號,體現了人類在探知世界變化規律方面的不懈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唯物與唯心、科學與迷信的長期的復雜的斗爭,唯物主義者力圖對此作出唯物的解釋,唯心主義者則企圖將其神秘化。其實,從《易經》的一貫思想來看,《易經》預測只能是唯物論的。因為它強調有客觀的“道”,世間萬物無不循道而行。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的共同本性是對立統一、交感變化。通過仰觀、俯察、近取,形成高度抽象又豐富具體的表征符號,以此來獲取事物發展變化的信息,這在本質上和投石問路是一樣的。但在歷史上和社會上,確實有人將這種預測活動煩瑣化、神秘化了,使其蒙上了濃厚的迷信色彩,其中,尤以朱熹的《周易本義〈筮儀〉》最為典型。正像馬克思在分析歐洲近代哲學時所說,舊唯物主義者忽視了主體的能動的方面,而這種能動性被唯心主義者發展了,但卻是片面地發展了。科學發展到今天,世界物質統一論,宇宙全息統一論,意識起源論,以及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腦科學等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對《易經》預測作出唯物的科學的解釋,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觀點加以批判,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以推動《易經》研究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易經》是能動的唯物論,《易經》是傳統的預測學。

總之,《易經》是五位一體的,其要旨就是“循道”—“通變”—“交感”—“持中”—“抉斷”,不僅體現在整體上,而且體現在每一卦之中。舍少一個環節或方面,都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易經》的精神。(參見王家忠《〈周易〉定性問題之我見》,《東岳論叢》2007年第3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永济市| 香港| 宜兰县| 石狮市| 原阳县| 垫江县| 广平县| 霸州市| 平湖市| 长沙市| 沁阳市| 天气| 古交市| 博野县| 措勤县| 大渡口区| 那坡县| 抚顺市| 宁强县| 汶上县| 东阳市| 基隆市| 武夷山市| 抚远县| 曲阳县| 滕州市| 京山县| 盈江县| 南充市| 嫩江县| 星子县| 开阳县| 旬阳县| 延寿县| 乐业县| 西和县| 灵丘县| 双鸭山市| 西充县| 潞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