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政府補助研究
- 臧志彭
- 2408字
- 2019-07-22 15:14:22
第三節 文化制造業財政補貼概況分析
從總量來看,2012年,全國15940個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獲得政府財政補貼收入規模達到33.31億元,但行業間存在較大差異。2012年,政府財政補貼規模達到4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有4個細分行業。具體來看,獲得政府財政補貼規模最多的是文化用紙制造業,高達6.88億元,占2012年總補貼規模的比重為20.64%;位于第2、第3位的則是印刷復制服務業、視聽設備制造行業,獲得的政府財政補貼規模分別為5.86億元,5.33億元,占總補貼規模的比重依次是17.60%、15.99%;工藝美術品的制造行業的政府財政補貼規模為4.37億元,占13.12%,居第4位。此外,獲得政府財政補貼規模最小的文化制造業行業是辦公用品制造業、園林與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業,兩個行業的政府財政補貼規模均不足500萬元,僅為293萬元、428萬元,占政府財政補貼總量的比重僅為0.09%、0.13%。可見,從事文化制造業的高端制造領域以及相關服務行業,政府財政補貼力度相對會大一些,這反映出政府財政補貼政策引導傳統的文化制造業向新技術領域、高端文化制造業發展的導向(見圖2-9)。

圖2-9 2012年文化制造業分行業財政補貼情況
《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2013)還公布了每個行業中調查統計的企業單位數量,據此數據可以計算得到各個行業中平均每個單位獲得的財政補貼收入規模,即財政補貼在各個細分行業文化制造企業中的投入強度。從圖2-10可以看出,文化用化學品的制造行業是單位企業財政補貼強度最大的,平均每家企業獲得的政府財政補貼收入為120.11萬元;印刷復制服務行業總體財政補貼規模排在第2位,但單位企業獲得財政補貼強度為14.74萬元,則排在第8位;反差最大的是工藝美術品的制造行業,該行業雖然獲得的財政補貼總量排在第4位,但是單位企業財政收入僅為12.39萬元,排在第11位,這其中的原因在于該行業企業規模都相對不大而企業數量較多。鑒于此種狀況,建議有關部門適度加大對工藝美術品的制造相關企業的財政補貼強度。

圖2-10 2012年文化制造業分行業單位企業財政補貼收入情況
從2012年各行業財政補貼收入占營業利潤的比重看,也存在較大的行業差異。其中,文化用化學品的制造行業的政府財政補貼占營業利潤的比重最大,高達12.37%,位于第一階梯,究其原因,首先,根據2012年出臺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所謂文化用化學品的制造行業主要是指文化用信息化學品的制造,與新技術的應用密不可分。其次,排在第二階梯的是廣播電視電影專用設備的制造和印刷專用設備的制造,分別占比4.22%、3.13%,均在3%以上。再次,排在第三階梯的是政府財政補貼占營業利潤比重介于2%—3%的文化用紙制造、視聽設備制造業(包括電視機制造、音響設備制造與影視錄放設備制造),這與上文提到的這兩個行業獲得的政府財政補貼總量排在第1、第3位形成鮮明對比,由此說明這兩個行業的營業利潤規模較大,從統計數據也可以看出,分別高達254.04億元、248.05億元,從而拉低了政府財政補貼占營業利潤的比重。最后,2012年政府財政補貼占營業利潤比重最低的三個行業是園林與陳設藝術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焰火與鞭炮產品制造、玩具制造,分別占比0.38%、0.58%、0.62%,均不足1%(見圖2-11)。

圖2-11 2012年文化制造業分行業財政補貼占營業利潤比重情況
從不同區域來看,規模以上文化制造企業獲得的政府財政補貼收入差異也很大。總體來看,仍然呈現出東部沿海地區文化制造業獲得政府財政補貼收入高于中部、西部地區狀況,這與東部地區經濟發達、文化制造業企業較發達有關。從區域比較來看,補貼收入最高的首先是廣東省,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的政府財政補貼規模高達6.64億元,穩穩位于第一階梯。其次是浙江省,規模以上的文化制造業企業多達1904家,獲得政府財政補貼的規模為5.76億元,處于第二階梯,仍然遠遠高于其他省市;浙江省也是文化制造業強省,特別是以浙江義烏為載體的現代制造業集聚區,開始了由“傳統制造”到“現代化創造”的轉型。再次是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規模以上的文化制造業企業獲得政府財政補貼規模介于2億—3億元,分別為3.49億元、2.96億元與2.14億元,處于第三階梯,這三個地區的共性是文化產業較發達,擁有規模以上的文化制造業企業數量較多,例如,江蘇省擁有2160家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山東省的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達1589家,而且還涌現出一批綜合實力強的文化制造企業。最后是相對欠發達的地區青海與西藏,這兩個省的政府財政補貼規模均未達到百萬元。此外,從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補貼收入占營業利潤的比重情況來看,占比最高的省市是吉林省,高達18.5%,遠遠高于其他省市;北京市、貴州、新疆等區域的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補貼收入占營業利潤比重也較高,分別為8.4%、6.3%、6.1%;內蒙古、江西、湖北、海南、天津、新疆、云南等地區的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補貼收入占營業利潤的比重很低,均不足1%(見圖2-12)。

圖2-12 各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補貼收入與占比情況
然而,僅僅觀察各個地區的補貼總量情況是不夠的,還需要分析各個地區單位企業的財政補貼強度,以更為客觀地把握實際情況。從圖2-13可以看到,很多地區的單位企業排名與之前的總量排名出現了較大的差異。其中差異最大的地區是西藏,在文化制造業財政補貼收入總量排名中排在第30位,而文化制造業單位企業財政補貼收入排名大幅提升到了第6位,上升了24位;其次是新疆,上升了19位;然后是甘肅和貴州,都上升了17位;寧夏也上升了14位。顯然,上述地區都是西部地區,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數量本身就比較少,因而在單位企業財政補貼均值排名方面有了優勢。從下降情況來看,湖南省、江蘇省、廣東省、福建省、河南省、山東省、江西省及四川省分別下降了18位、17位、15位、14位、13位、12位和10個位次,特別是其中的江蘇省和廣東省,在文化制造業財政補貼收入總量排名中分別排在第4位和第1位,但是在單位企業財政補貼均值排名方面卻排在了第21位和第16位。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上升兩個地區的文化制造業較為發達,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數量眾多,因而單位企業獲得政府財政補貼收入較低。

圖2-13 2012年文化制造業分地區單位企業財政補貼收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