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元陽縣卷)
- 馬翀煒本冊主編
- 4540字
- 2019-07-22 15:16:04
第一節 元陽縣自然地理環境
元陽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南岸,東經102°27′—103°13′,北緯22°49′—23°19′。東接金平,南連綠春,西與紅河毗鄰,北與建水、個舊隔紅河相望。
一 元陽縣地形地貌
哀牢山脈為橫斷山脈南段云嶺山脈南延的東部分支,其最高海拔3000余米,隔元江與滇東高原相鄰,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澗縣境向東南延伸,自墨江、元江之間進入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后盤踞在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境內,沿元江蜿蜒伸展到越南北部紅河與沱江之間。哀牢山脈主體部分由變質巖系組成,片麻巖、片巖、石英巖、大理巖等分布面積廣大,山脈兩側為中生代紅色砂頁巖、泥巖等。哀牢山脈受元江及其支流阿墨江、把邊江、藤條江等切割,山脈又分出若干條分支,在其中下段,元江及其支流經過地區有一些斷陷盆地基礎上發育的寬谷盆地,如元江壩、南沙壩、勐拉壩、騎馬壩等。哀牢山區總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地勢起伏大,“V”形地貌發育充分,山脈脈狀分布明顯,主干山脈與水系干流平行相間分布。[1]
云貴高原是中國梯田的主要分布區,特別在云南南部的哀牢山區最為典型。元陽縣境屬哀牢山脈南段,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由于北受紅河、南受藤條江深切,形成中部高、兩側低的地勢??傮w呈現出重巒疊嶂、溝壑縱橫、山地連綿、山梁之間“V”形地貌發育充分的地貌特征。人們為了生計,只好在山梁、緩坡地帶開辟田地,梯田稻作農業是人們利用自然的一種很好的選擇。
二 元陽縣氣候
元陽縣地處滇南低緯高原,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類型。但由于受大氣環流與地形的影響,又形成氣候類型多樣的立體氣候,孕育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山地垂直氣候特征,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布著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七種氣候類型。氣候類型的立體分布導致其氣候要素也呈立體分布不均。地處哀牢山區的元陽縣境雖然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但因其地勢南北低、中部高的特點,形成暖濕氣流的迎風坡,故雨多霧濃,高山區常年多霧,呈“云?!逼嬗^。年日照總時數僅1569—1770小時,比州內北部壩區明顯偏少,打破了日照時數隨緯度增高而遞減的規律。[2]
表1-1 1998—2013年縣城南沙各月氣溫統計
從表1-1可知,低海拔河谷地區(以現在的縣政府所在地南沙鎮為代表點),年平均氣溫為24.4℃,縣城南沙是全省氣溫最高的縣城之一。歷年月平均氣溫最高出現在2013年6月,月均值為29.9℃。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3.2℃,出現在2005年5月17日。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3.7℃,出現在1999年12月31日。年平均活動積溫為8790℃。季節氣溫情況:春季平均氣溫為25.0℃,無“倒春寒”。夏季平均氣溫為28.8℃,無低溫冷害現象。秋季平均氣溫為24.5℃,無連續陰雨天氣過程。冬季平均氣溫為18.4℃。2005年5月,南沙極端最高氣溫超過39℃的多達20天。其中:超過40℃的16天,連續超過40℃的12天,17日出現的43.2℃,居全省最高,高溫持續日數居云南歷史記錄之首。
降水量分布除受大氣環流影響外,與地形、山脈走向等密切相關。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于北部,東部多于西部,高山多于河谷。南部多雨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北部高海拔山區(以新街為代表點)年平均降水量為1400—1600毫米,北部河谷少雨區(以南沙為代表點)年平均降水量為800—1100毫米。季節分布特點是:春、夏、秋、冬四季降水量分配分別是全年總水量的20%、40%、30%、10%,全境日水量≥0.1毫米的多年平均為190天,日水量≥10.0毫米的多年平均為44天,日水量≥25.0毫米的多年平均為14天,日水量≥50.0毫米的多年平均為3天,日水量≥100.0毫米的28年中出現3天。干熱河谷(南沙)日水量≥0.1毫米的多年平均為117天,日水量≥10.0毫米的多年平均為29天,日水量≥25.0毫米的多年平均為7天,日水量≥50.0毫米的多年平均為1天,日水量≥100.0毫米的在1993—2005年的觀測資料中未出現過。[3]
元陽新街鎮周邊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20.8小時,日照率為41.57%;縣城南沙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10.4小時,日照率為41.33%。日照總體分布是:南坡大于北坡,西部山區多于東部山區,北部河谷區少于高山區,南部河谷區則多于高山區。春季日照最多,夏季日照最少。高山區(以新街為代表點)年平均蒸發量為1500.6毫米,縣城南沙年平均蒸發量為2190.3毫米。蒸發量分布呈干熱河谷區多于高山區,迎風坡多于背風坡。
元陽老縣城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3,極端最小相對濕度為8,出現在1986年3月17日。年平均水汽壓為15.7帕,極端最大水汽壓為27.9帕,出現在1963年7月22日。極端最小水汽壓為3.6帕,出現在1996年1月1日??h城南沙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2,極端最小相對濕度為9,出現在1998年2月15日。年平均水汽壓為21.9帕,極端最大水汽壓為59.4帕,出現在1995年5月25日。極端最小水汽壓為4.4帕,出現在1999年12月24日。[4]
元陽老縣城區周邊年平均霧日181天,為多霧區,平均雨日231天,平均露日145天,平均雷日65天,1978—1996年合計雪日3天,合計雹日43天,合計大風日34天,合計霜日13天,共出現霜日10年次;縣城南沙平均雨日165天,平均露日190天,平均雷日32天,1993—2005年合計雹日2天,合計大風日33天,終年無霧、無霜凍。
元陽老城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常年多東南風,風向頻率為49%。歷史最大風速為17米/秒,出現在1983年4月27日;縣城南沙年平均風速為1.8米/秒,常年多東南風,風向頻率為60%,歷史最大風速為21米/秒,出現在1995年4月4日。[5]
三 元陽縣土地資源
元陽縣國土面積為2189.88平方公里,多系坡地,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地面積占59.1%,土地利用率較低。據1986年4月全縣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縣境內分布有赤紅壤、紅壤、燥紅壤、磚紅壤、黃壤、黃棕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9個土類,12個亞種,33個土屬,47個土種,土壤面積287.94萬畝,占總面積的86.58%。耕地面積49.32萬畝,宜林荒山、宜牧荒山和水域23.86萬畝,石山、道路、房屋44.61萬畝。全縣有高產農田71866畝,中產田地282545畝,低產田地81578畝。據1994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顯示,全縣土地面積為331.18萬畝。按區域劃為4個土地利用區,即北部低山河谷的果、糧、牧區,海拔144—1200米,土地面積83.83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5.3%;中部中半山糧、林、果區,海拔1200—2939.6米,土地面積132.4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0%;西南部中低山林、果、糧區,海拔468—2310米,土地面積95.46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8.8%;東南部中低山糧、林、礦區,海拔545—2731米,土地面積19.49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5.9%。[6]
四 元陽縣森林植被
元陽縣國土總面積2189.88平方公里。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17203.8公頃,占53.5%;非林業用地面積101784.2公頃,占46.5%。至2013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3.5%。林業用地按地類統計,有林地82701.8公頃,占70.6%;疏林地316.5公頃,占0.3%,灌木林地18015.0公頃,占15.4%,未成林造林地2141.3公頃,占1.8%,無林地13983.9公頃,占11.9%,苗圃地45.3公頃。[7]
元陽縣的森林植被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但因地區及氣候差異,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以下六種類型。[8]
稀樹草坡類型。分布于紅河沿岸,海拔700米以下。喬木以木棉、毛葉黃杞、火繩樹為主,草本以禾本科旱生扭黃茅為主。
季節雨林類型。分布于藤條江、烏拉河沿岸,海拔900米以下。優勢樹種有大白花羊蹄甲、木棉、榕樹、馬蘭樹、八寶樹。在陰坡地帶有野蕉、大野竽。人工植被有橡膠、香蕉、菠蘿、木薯等,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葦類為主。
針闊混交林。分布于縣境西北部,海拔800—1400米地帶,以思茅松為主,松櫟混交,櫟類以麻櫟占優勢。這一地區有珍貴樹種紅椿。
落葉、常綠闊葉林。分布于海拔1400—1800米,遍布境內。優勢落葉樹有椎櫟、苦楝、酸棗、野核桃、野櫻桃、黃杞;優勢常綠樹種有栲類、細柄蕈、紅油果、木荷。林下多萎科、薯科高大草本植物。
常綠闊葉混交林。分布于東、西觀音山,海拔1800米左右地區。優勢樹種有殼斗科、多種絲栗、金縷??岂R蹄荷、木蘭科、山茶科、樟科、竹類等。
暖性方竹林。分布于海拔1800米地區,多生長在常綠闊葉混交林內,竹類連片成林,以方竹、滑林、箭竹為最多(見圖1-1)。
圖1-1 元陽縣植被垂直分布示意
資料來源:元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元陽縣志》,貴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頁。
元陽縣境內生物資源豐富,據1995年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調查,境內現有珍稀野生植物19科,珍稀保護植物22種。動物有爬行類6科8屬10種,兩棲類7科7屬14種,鳥類9科50屬62種,獸類17科28屬31種,屬國家保護動物22種,省級保護動物4種。
植物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華桫欏;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長蕊木蘭、水青樹、馬蹄參、鵝掌楸、木瓜紅、董棕、野山茶、紅花木蓮、大王杜鵑、紅椿、箭根薯;省級保護植物有毛尖樹、云南山橙、蜘蛛花、滇南紅花荷、云南崖摩、東京山核桃、越南四照花等。
動物境內生長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蟒蛇、蜂猴、熊猴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斑靈貓、金貓、水鹿、斑羚、巨松鼠、白鷴、原雞、草鶚、大壁虎、紅羅瘰疣螈、虎紋蛙、眼鏡蛇19種。[9]
五 元陽縣河流水系
元陽縣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全長700余公里,總流量一般為42.7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15.6立方米/秒,分屬紅河(元江)和藤條江水系。這兩大河流水系自西北向東南橫穿過元陽縣北部和南部,與其大小支流形成水網密布的河流格局,為元陽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水資源基礎。
紅河(元江)發源于大理州魏山縣小珠街,其干流自西北向東南經紅河、石屏、元陽、建水、個舊、金平、蒙自、河口8個市縣,由河口縣向東南入越南后稱紅河,在紅河州內干流長240.6公里,高差251.6米,集水面積11496平方公里,最大流量49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292立方米/秒,平均年徑流量92.69億立方米。流經元陽境內的馬街、南沙、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嶺6個鄉鎮,至金平縣小河口出境,境內流程90公里,積水面積1271.3平方公里。其在元陽縣的主要支流有烏灣河、丫多河、者那河、麻栗寨河、大瓦蔗河、楊系河、芒鐵河、芒鞏河、逢春嶺河等,整條水系成羽狀分布。
藤條江發源于紅河縣架車鄉,經紅河縣洛恩,綠春縣戈奎,元陽縣沙拉托、黃茅嶺,金平縣老勐、老集寨、勐拉等鄉,至金平縣金水河鎮那發出境入越南匯入李仙江下游黑水河后入紅河。最大流量338立方米/秒,最小徑流0.3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22.7立方米/秒,平均年徑流量7.18億立方米。其在元陽境內流經沙沙拉托、牛角寨、俄扎、攀枝花、黃茅嶺5個鄉,至金平縣老勐出境,境內流程48公里,積水面積774.9平方公里。其元陽的主要支流有烏拉河、金子河等,整條水系成羽狀分布。
元陽境內的河流補給主要來源是大氣降水,年總降水量35.55億立方米,年徑流量20.8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6.09億立方米。降水量分布南部多于北部,東部多于西部,高山多于河谷。按國家水利區劃標準評估,元陽屬多水帶地區。從總降水量、徑流量、地下水資源總量看,元陽水資源豐富,全縣每平方公里產水約94萬立方米,人均徑流量7104立方米,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每畝耕地占有水量7039.39立方米。據1982年水資源調查,1980年全縣可利用水量為14728.9萬立方米。其中:工農業用水量約12190.3萬立方米,尚余水量2538.6萬立方米。
元陽境內雖有大小河流29條,但由于山高坡陡,地面侵蝕切割較深,形成水源低,耕地高的狀況,加之境內由于地形所限,沒有較大蓄水設施,農田用水主要靠水溝灌溉。由于不同地區降水量、徑流量、產水量不一,境內有少雨區、中雨區和多雨區之分。觀音山以南地區降水多于北部,屬多雨區,人均占有水量7393立方米,人均用水405立方米,旱澇保收程度達30%。觀音山以北地區降雨少于南部,人均占有水量3428立方米,人均用水552立方米,旱澇保收程度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