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嬗變與重構:新媒體語境下侗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變遷研究
- 龍運榮
- 3439字
- 2019-07-22 15:42:41
第二節 社會生境
人類社會除了依賴特定的自然生境外,還必須依賴與自然生境相適應的各種社會組織、制度規范、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各民族還與其他民族以各種不同方式共存,也還需要其他社會范疇,如國家,以不同方式并存,這些圍繞在具體一個民族周圍的全部社會實體,又構成了該民族的另一種生存環境,即該民族的社會生境”[4]。
一 侗族源流
對于侗族的歷史源流,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主要有四種觀點。第一種認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來就勞動生息在這塊土地上,是在這塊土地上形成的人們共同體;第二種認為,侗族是從都柳江下游的梧州一帶溯河而上遷徙到今日侗鄉的,因為南部方言的侗族中都流傳有“祖公上河”的遷徙歌謠;第三種認為,侗族是從長江下游的溫州一帶經過洞庭湖沿沅江遷徙來的,因為北部方言的侗族中流傳的“祖公進寨”歌有這樣的傳說;第四種認為,侗族的主體成分是土著,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從外地遷來的其他民族成分。[5]
民族學、人類學界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的。
1000多年前,南宋詩人陸游仕途受挫,晚年安居鄉下,著有《老學庵筆記》,其卷四中記載“在辰、沅、靖州之地,有仡伶、仡覽”。辰、沅、靖州之地就是今天的新晃、芷江、玉屏、天柱、三穗、靖縣、會同一帶,正是侗族聚居區的中心地帶。其中新晃、芷江、通道、靖州、會同、綏寧是今天湖南侗族的主要聚居區。
因此,有專家認為,早在隋唐時期侗族就已作為單一民族載于史冊。唐代,侗族中的上層人物——酋長或首領開始歸附于中央王朝。唐王朝在“峒區”開始設立州郡,建立羈縻政權,任命當地的大姓首領為刺史。當時在侗族地區設立的州郡有羈縻晃州(大體包括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全境以及芷江和貴州天柱的一部分)、敘州潭陽郡(領龍標、潭陽、朗溪三縣,包括今湖南的芷江、會同、靖州和貴州的錦屏、天柱、黎平東部)、思州寧夷郡(包括今貴州的岑鞏、石阡、玉屏、三穗和鎮遠東部)、古州樂興郡(包括今貴州的從江、榕江和黎平的西南部)、融州融水郡(包括今廣西三江、融水和龍勝西北部)。唐末五代時期,封建王朝衰落,無力統治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侗族中的大姓土豪自稱“峒主”,分管誠、徽二州,轄十峒,今天的靖州、會同、芷江、綏寧、通道、黎平、錦屏、天柱等地均屬“十峒”范圍?!搬肌弊鳛槎弊迳鐣炔康男姓^劃,“峒中”的政治、經濟、軍事都由“峒主”把持。
侗族稱謂見于典籍,最早始于宋代史籍,用反切的方法記為“仡伶”或“仡覽”?!端问贰の髂舷粗T蠻》載:“乾道七年(1171年),靖州有仡伶楊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吳自由?!睆漠斍靶帐蟻砜?楊、吳兩姓至今仍然是湖南侗族的主要姓氏之一。楊再思被湖南楊姓侗族稱為始祖而備受尊崇?,F會同縣沙溪鄉一帶楊姓居民,系楊再思第七子楊政巖的子孫。相傳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楊再思的第五代孫楊盛榜由靖州遷居會同縣水一里瓦窯坪(即現會同縣若水鎮瓦窯村一帶)。后楊再思第八代孫楊再亨徙豐山鄉(即今會同縣沙溪鄉一帶),現已繁衍子孫四十余代。一千多年來,會同縣楊姓子孫以抬楊太公官轎的形式紀念楊再思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從未間斷,其中以沙溪鄉尤甚。所抬楊太公的轎子分為兩層,轎子雕有青瓦,轎頂上雕有一只象征和平的展翅欲飛的鴿子。轎門正上方為一“楊公祠”匾,門首兩邊有分書“威德”、“神恩”的匾,并有兩副對聯,里面一副為“祖德與天長”,“宗功同地久”;外面一副為“威靈顯赫”,“遠邑靖邦”。身著官袍的楊再思在轎中正襟危坐,威風凜凜。4名身著侗族節日盛裝的轎夫抬著轎子,在兩面上書“楊”字的紅色旗子和24面繪有龍、花、民間傳說人物的幡旗以及鼓樂隊、獅子隊、參加祭祀活動的成百上千各族群眾的簇擁下,走上街頭,煞是熱鬧。整個抬楊太公菩薩的活動根據路程的遠近,持續1個多小時,盛況空前。
明清以來,侗族被稱為“僚人”、“侗僚”、“峒人”、“洞蠻”、“峒苗”或泛稱為“苗”或“夷人”。民國時期稱為“侗家”,新中國成立以后稱為侗族。
二 人口分布
根據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湖南全省侗族人口842123人,主要聚居在懷化市和邵陽市。懷化市有808155人,約占全省侗族人口數的96%,其中新晃侗族自治縣193678人,芷江侗族自治縣175030人,會同縣173947人,通道侗族自治縣156719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63962人,鶴城區10370人,溆浦縣6214人,其余散居在該市各縣。邵陽市有22170人,占湖南侗族人口的2.63%,為僅次于懷化的第二大侗族人口分布地,其中綏寧縣13973人,城步苗族自治縣3498人,武岡市1765 人,洞口縣1597人。此外,全省各地亦有侗族分布。其中長沙市3357 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44人,株洲市910人,湘潭市832人,衡陽市794人,永州市771人,婁底市681人,常德市663人,益陽市571 人,郴州市466人,岳陽市384人,張家界市325人。
根據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湖南全省侗族人口854960人,占全國侗族人口的29.69%,主要聚居在懷化市和邵陽市。懷化市有816481人,約占全省侗族人口數的96%,其中新晃侗族自治縣197046人,芷江侗族自治縣186155人,會同縣170500人,通道侗族自治縣158663人,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60602人,洪江市24128,鶴城區12722人,溆浦縣5253 人,其余散居在該市各縣。邵陽市侗族人口25970人,約占全省侗族人口總數的3.04%,為僅次于懷化的第二大侗族人口分布地,其中綏寧縣19760人,城步苗族自治縣3288人,洞口縣1812人,新寧縣343,武岡市248人。全省各地均有侗族人口分布,其中長沙市5650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537人,株洲市1238人,湘潭市793人,張家界市588 人,婁底市552人,常德市467人,衡陽市449人,永州市369人,郴州市344人,岳陽市256人,益陽市266人。
從全省侗族人口變化數量來看,全省侗族整體人口增加12837人,其中懷化市增加8326人,邵陽市增加3800人,長沙市增加2293人,株洲市增加328人,張家界市增加263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減少507 人,永州市減少402人,衡陽市減少345人,益陽市減少345人,常德市減少196人,婁底市減少129人,郴州市減少122人,岳陽市減少128 人,湘潭市減少39人。其中增長最快的為張家界市,增幅達80.92%,其次依次為長沙市增幅68.31%,株洲市增幅達36.04%,邵陽市增幅17.14%,懷化市增幅1.03%。人口減少最快的為益陽市,減幅達60.42%,其次依次為永州市減幅52.14%,衡陽市減幅43.45%,岳陽市減幅33.33%,常德市減幅29.56%,郴州市減幅26.1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減幅24.80%,婁底市減幅18.94%,湘潭市減幅4.69%。
從全省侗族人口變化的區域來看,侗族人口增長的區域主要為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如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沙市和商貿物流中心株洲市,人口基數較大的懷化市增幅不大。這些地區人口增長主要是流動人口的增加,這也正好反映了湖南侗族集中聚居的懷化地區整體處于經濟欠發達的狀態。
三 語言文字
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在侗族地區,由于各地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差異,以貴州錦屏南部侗、苗、漢等民族雜居地帶為界,侗語劃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內又分為若干土語區。北部方言區包括天柱、新晃、靖州(爛泥沖)、劍河、三穗和錦屏北部,以錦屏“大同話”為代表;南部方言區包括黎平、榕江、從江、通道、龍勝、三江、融水、鎮遠和錦屏南部,以錦屏的“啟蒙話”為代表。
在湖南境內,通道、靖州、會同、綏寧、城步等縣屬南部方言區;新晃、芷江、黔陽等縣屬北部方言區。南部和北部方言之間差別不大,同源的常用詞匯達70%以上,南部和北部不同方言的人相互可以通話。[6]
由于與漢族、苗族等各民族的長期交往,北部方言受漢語影響較多,吸收漢語語詞和語法形式較廣泛,南部方言則基本保持了古侗語原貌。如芷江、新晃等屬于北部方言區,但是受漢族影響較深,很多人操漢語西南官話,綏寧、會同等地侗族也多操漢語西南官話。
1949年以前,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民間流行漢字記錄侗語。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侗族文字的創制工作,經語言工作者辛勤努力,1958年,在貴陽召開的有侗族代表參加的侗族語言文字科學討論會上,通過了《侗文方案(草案)》,采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從此,侗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
四 周邊民族
長期以來,湖南侗族與漢族、苗族、土家族、瑤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回族等民族共同居住在湘黔桂邊界地區。各民族相互交往和互動,形成了各自有效的生存空間,維持著較為和諧的民族關系。
從整體格局來看,在北部芷江侗族自治縣,主要是與漢族、苗族、土家族地區接壤;在西部的新晃侗族自治縣主要是與本縣的苗族、貴州侗族及苗族地區交界,在南部主要是與廣西桂林的壯族、布依族和水族、瑤族交界,在東部主要是在綏寧縣、城步苗族自治縣、武岡市、洞口縣境內與苗族、漢族交融。在長期的發展中,在同一區域又形成了“漢族住平地,侗族住水壩,苗瑤住高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