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嬗變與重構:新媒體語境下侗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變遷研究
- 龍運榮
- 7438字
- 2019-07-22 15:42:41
四 研究理論與方法
(一)研究理論
本書主要的理論是社會文化變遷理論,其核心概念是現代化與文化傳播。
社會文化變遷是民族學人類學的重要理論之一。無論是早先的進化論學派、文化傳播學派還是歷史學派或文化生態學派,都將文化變遷作為研究的重心。進化論學派認為,人類自從與動物分離以來,在生產技術、社會組織、婚姻、法律、宗教、思想意識等方面都在不斷地進步,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從蒙昧、野蠻的原始社會逐步走向19世紀的文明社會;并認為世界上各民族都有獨立創造發明的能力,都大致經歷了或將經歷相同的一系列發展過程。傳播學派認為,文化變遷的過程就是傳播的過程,文化主要是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遷,強調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移動。而歷史學派既看重社會內部因進化、發現和發明所引起的變化,又重視外部的自然環境的變化、民族間的接觸和政治制度的改變。文化生態學派把文化變遷看成對環境適應的結果,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社會與環境相互影響的特殊適應過程所引起的,越是簡單的社會受環境的影響越直接。同時,技術與環境之間也具有相互制約和促進作用。功能學派則從社會文化結構和功能的變化來探討文化的變遷。馬克思、恩格斯探討社會發展的動力時,認為生產方式是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指出了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起決定的作用,而物質生產本身又包含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這對矛盾和另外一對矛盾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些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變遷的動力。恩格斯強調在社會發展中各種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合力的作用,但更強調經濟條件歸根到底還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社會文化變遷理論認為,按分類來講,社會文化變遷可以分為無意識變遷和有意識變遷。無意識變遷是完全遵循自然變遷的規律,沒有任何方向和目的性的變遷。有意識變遷又包括主動變遷、指導性變遷和強制變遷三種類型。有意識變遷是現代社會變遷的主要形式。
文化變遷的主要機制為創新、傳播和涵化三種。創新,通常包括發現和發明兩種。涵化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接受、適應(同化或融合)、抗拒。傳播依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傳播、間接傳播和刺激傳播三類。民族學人類學認為,傳播是文化變遷過程的重要內容,是創新的普遍形式。早期進化論者不僅強調發明和發現,也指出了傳播的作用。摩爾根說,“所有的重大發明和發現都會自行向四方傳播”;泰勒也講“文化的傳播法則”;馬林諾夫斯基認為,社區內部所引起的文化變遷是由于獨立進化,不同文化接觸產生的文化變遷則是由于傳播,他甚至把借用看作與其他的文化創新形式一樣具有創造性。傳播有幾個特點:(1)傳播是一個選擇的過程。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被接受或抗拒,視其對接受一方的效用和適應性而異,傳播的速度各不相同。A.M.羅杰斯等認為,對某一特定的創新所采用的速度,取決于創新在接受一方文化中的相對優越性、適應性、復雜性、可行性和可鑒性,即新的文化特質與舊特質相比的優越程度,與現存的價值觀念、經驗和需要的適應程度,被理解和應用的難易程度,能夠進行試驗的范圍大小,其結果的可見程度,等等。(2)傳播是互相的,雙向進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觸,文化的傳播一般是相互的、雙向進行的,它們有選擇地互相采納對方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叢體。(3)文化傳播的范圍或借用的程度取決于兩個民族之間接觸的持續時間和密切程度。
金耀基認為,現代化是社會文化變遷理論的一種,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主要是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從歷史上講,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以西歐及北美等地國家近現代以來形成的許多價值為目標,尋求新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內涵相近。一般而言,現代化包括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領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四個亞過程:技術的發展;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的生產更多是用來作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工業化;都市化。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隨之發生變化:官僚政治逐漸發展;學習的機會擴大;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力減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社會流動增加;技術的大爆炸,它使人類思想以驚人的速度和數量增長和傳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在縮小,而專業技術領域的差別卻在擴大。
從世界范圍的現代化發展歷程來看,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第一次現代化,又稱經典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對發達國家而言,第一次現代化的大致時間是1763—1970年;發展中國家,迄今還沒有實現第一次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又稱新現代化、后現代化、后工業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對發達國家而言,第二次現代化的大致時間是1971—2100年;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同時面對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的挑戰。第二次現代化不是文明進程的終結,將來還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現代化等。
幾乎與現代化理論研究同步,西方學者對發達工業國家未來的發展進行研究,并提出了許多種新理論。例如,后資本主義社會(達倫多夫, 1959)、后工業社會(貝爾,1973)、后現代主義(Lyotard,1984;Rose,1991;格里芬,1997)、后現代化理論(Crook,1992;Inglehart, 1997)、知識社會(萊恩,1966)、信息社會、網絡社會和數字化社會等。其中,后工業社會和后現代主義是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緊密相關的,后現代化理論則與經典現代化理論相對應。
后現代主義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根據韋氏辭典,后現代(postmodern)指20世紀中葉在西方藝術、建筑和文化等領域興起的思潮,它分析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和危機,反對現代化運動的哲學和實踐,主張復興傳統要素和技術。有些后現代主義者傾向于對現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構;有些后現代主義者比較重視后現代社會的建設和創造;有些后現代主義者把社會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即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后現代社會。但是,他們關于“后現代”的時間含義,沒有形成一致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后現代是一種文化思潮,不是一個時間概念;有些學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歷史階段稱為“后現代階段”;有些學者提出“后現代時代”。后現代思潮在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領域都有反映。有人認為,后工業社會理論、后現代主義等是后現代化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們是后現代化理論在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的反映。
后現代化理論是西方學者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理論。它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是直線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轉變,已經從現代化階段進入后現代化階段。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就產生了后工業社會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在今后30—50年,發達工業國家將進入后工業社會。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 1997)把1970年以來先進工業國家發生的變化稱為“后現代化”。他認為,后現代化的核心社會目標,不是加快經濟增長,而是增加人類幸福,提高生活質量。
在現代化理論家看來,后現代化也是現代化研究的一個領域,它是關于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研究。例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布萊克教授在1976年出版的《比較現代化》一書中談到,有大量文獻討論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往往把它們稱作“后工業化社會”。
大眾傳媒是興起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現代化理論關注的焦點。現代化理論把傳媒的高度發展看成社會現代化的特征之一,對傳媒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寄予很高期望。美國社會學家勒納在1958年發表的《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的現代化》一書中就提出大眾傳媒可以幫助人們突破地理的限制,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培養現代性格,從而加速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美國現代化專家阿歷克斯·英格斯在《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一書中也認為,社會現代化關鍵是人的現代化,而“使用一架收音機很可能是他真正參與這個世界的開始”,“在我們看來,一個現代人應當經常與大眾傳播媒介接觸,如報紙、電影、收音機,如果有,還包括電視”,“較為現代的人對于新的大眾傳播工具較為信任,而不太現代的人則信賴傳統的消息來源”。[15]其實,在現代化研究中,對大眾傳媒一直有兩條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徑。一條是以傳播學的四大奠基者(拉扎斯菲爾德、拉斯韋爾、霍夫蘭、盧因)為代表的美國實用主義色彩的傳媒效果研究,認為大眾傳媒的興起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社會現代化加速發展的縮影和助推器。另外一條則是源自歐洲(以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的傳媒批判研究,認為大眾傳媒的發展并沒有實現預期的現代化目標,反而出現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
與現代化緊密相關的是關于現代性的理論。現代性是現代化的結果和內在規定性[16],或者說,“所謂現代化,具體體現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現代性生長和構成的過程。……換言之,現代性是現代化的理論抽象、基本框架;現代化是現代性的具體實現、現實展開;現代性代表著與‘傳統性’不同的理念和因素,現代化代表著與‘傳統社會’不同的嶄新時代和社會形態”[17]。
西方現代性概念與內涵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豐富的過程。17世紀笛卡兒時代,現代性的核心是數學,期望以數學的原理解釋社會和宇宙。而到18世紀,“現代性”內涵已經有所改變,此刻“現代性”指的是啟蒙運動,它關注的是人權和社會解放。哈貝馬斯談到現代性是“一項未竟的事業”指的就是啟蒙運動。而到19世紀,現代性主要指的是工業化運動。可是到了20世紀,它反過來在很大程度上就變成了對工業化后果的一種抗議,站到了科學和技術的對立面。作為現代性論述的經典代表,馬克斯·韋伯、尤爾根·哈貝馬斯和安東尼·吉登斯等人將如下概念構成其核心范疇: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工業化、城市化、科層化、世俗化、市民社會、殖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族國家、全球化等。[18]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性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在當代知識話語中,現代性指的是:以文化為意義和意識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為社會意義和意識的生產、消費和流通的過程。“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化’,指的不是別的,就是‘現代性’的上述形式。此一西方文明的現代形式不乏其他特征,諸如資本主義、世俗文化、民主、個人主義、人文主義等。這些特征分散來看,本身很難說是史無前例,唯有當它們與科學、技術、工業和自由市場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構成了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現代性。”[19]
其一,“將‘現代性’理解為‘現代社會生活’或‘現代世界’”。將其“等同于現代社會(及其相應的經濟、政治與文化)形式”。其實也就是將“現代性”概念等同于“現代”概念。其二,“將‘現代性’理解為貫穿在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的某種內在精神或體現、反映這種精神的社會思潮。從這種角度來加以理解的‘現代性’,往往成為‘現代主義’或‘現代精神’的同義詞”。其三,“將‘現代性’理解為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人與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所具有的一種特殊性質或品質,以及人們對這些特殊性質或品質所獲得的某種體驗”[20]。
現代性有兩種同源而又彼此相互沖突的類型。一是制度層面的現代性,是在西方近代工業文明中與時俱進的現代性,它的旗幟是科學和技術進步,它是工業革命即資本主義所引起的廣泛經濟和社會變遷的產物。二是文化現代性,或者叫作美學現代性,它本身構成對先者的反叛和超越。制度層面的現代性的主角是資產階級,這正是文化現代性的批判對象。我們今天談論的現代性概念主要是資本和制度上的現代性,它延續啟蒙運動的傳統:堅信科學技術可以造福人類,“時間就是金錢”替代了“時間就是力量”,崇拜進步和理性、人文主義、自由理想、實用主義,崇拜行動和成功,等等。它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失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事業的主導理念。而文化的現代性,“首先,它意味著宏大敘事的解構,意味著平面化、瑣細化、去深度”[21],“其次,文化現代性意味著藝術是大眾的藝術,而不復是天之驕子們的專利”[22]。“最后,文化現代性意味著對我們日常生活常新不敗的‘審美化’傾向,始終能夠保持一種批判意識。”[23]
(二)研究思路
本書的研究思路是:以湖南侗族核心聚居區的芷江、通道、新晃、靖州、綏寧、會同等縣為田野調查點,對田野調查點的新媒體發展情況進行了解,總結該區域的新媒體發展現狀與特點;同時對田野調查點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現狀、特點與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新媒體對調查點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影響方式、規律與特點,并指出新媒體時代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具體影響方式和特點提出新媒體時代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主要措施與對策。同時,總結新媒體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影響機制,為其他民族地區或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提供借鑒和參考。
(三)研究方法
本書采用民族學田野調查和傳播學量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扎實的田野調查資料為依托,從微觀層面對新媒體時代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現狀、特點與存在的問題,以及新媒體對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影響方式、規律與特點,進行定性研究;同時,輔以傳播學量化分析方法,從宏觀層面對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現狀、特點與存在的問題,以及新媒體對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影響方式、規律與特點進行量的考察。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圖對新媒體時代湖南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問題有一個整體而全面的把握,通過探索新媒體對湖南侗族傳統文化的影響方式、規律與特點,總結其影響機制,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新媒體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策略和措施,并將其推而廣之,為其他民族地區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提供借鑒和參考。
本書調查分田野調查和網絡調查兩種形式。
田野調查。課題組成員分別于2012年7—8月、2013年7—8月、2014年7—8月三次深入湖南侗族比較集中的芷江、通道、新晃、靖州、綏寧、會同等縣田野調查點進行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700份,回收652 份,回收率93.14%;其中有效問卷615份,占全部問卷的87.86%。從性別構成來看,男性328人,占全部人數的53.3%;女性287人,占全部人數的46.7%。男女比例跟湖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比例基本一致。[24]從民族構成來看,侗族437人,占全部人數的71%;苗族168人,占全部人數的27.3%;漢族人數占全部人數的1.7%,基本反映了湖南侗族地區侗族苗族聚居的特點。當然,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一些民族成分認定與認同方面的新問題,留待討論。從年齡分布來看,41—55歲的339人,占全部人數的55%;56歲及以上的130人,占全部人數的21.1%,基本反映了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留守、年輕人外出打工的情況[25]。另外,受客觀因素影響,年紀較大者接受訪問的情況較少。從職業分布來看,農民528人,占全部人數的85.8%。明確自己為打工者身份的15人,占全部人數的0.02%。其實,農民中也有很多人為打工者,打工者同時也絕大多數是農民,他們具有雙重身份。
網絡調查。課題組在問卷星官網發布“侗族文化傳播問卷調查”的互聯網調查問卷,發布地址為http://www.sojump.com/report/3604406.aspx,發布時間從2014年11月15日至2015年1月3日共50天,回收調查問卷197份。從性別構成來看,男性124人,占總人數的62.94%;女性73人,占總人數的37.06%。從民族構成來看,其中侗族89人,占全部人數的45.18%;漢族67人,占全部人數的34.01%;苗族28人,占全部人數的14.21%。從年齡構成來看,20歲及以下的7人,占總人數的3.55%,21—30歲的55人,占總人數的27.92%;31—40歲的74人,占總人數的37.56%;41—50歲的54人,占總人數的27.41%;51歲以上的7人,占總人數的3.55%。
本書田野調查使用的統計軟件是SPSS 19.0,主要用于計算頻率、百分比、相關性參數等。其中多項選擇都為值為1時制表的二分組統計結果,百分比均為相應百分比。網絡調查的相關統計數據由網站自動生成。
[1]方朝暉:《多元現代性研究及其意義》,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年第5期。
[2]龍運榮:《新媒體時代黨報創新與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7—34頁。
[3]莊曉東:《網絡傳播與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建構》,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4]孟繁華:《傳媒與文化領導權:當代中國的文化生產與文化認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莊曉東:《網絡傳播與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建構》,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6]王真慧:《市場經濟背景下畬族文化現代性建構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年。
[7]海闊:《大眾傳媒與中國現代性:一種傳播人種學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年。
[8]肖青:《民族村寨文化現代建構》,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9]崔榕:《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性建構》,載《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第4期。
[10]李春霞:《地方性知識的建構與變遷——電視對彝族鄉村傳統的影響研究》,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7期。
[11]劉鶴:《抗戰時期湘西現代化進程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12]陸漢文:《現代性與生活世界的變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13]錢春蓮:《幻影年華:跨越時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4]田中陽:《雙輪:本土與現代》,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殷陸君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141頁。
[16]劉建新:《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及其當代意義》,載《求實》2006年第8期。
[17]周穗明:《現代化——歷史、理論與反思》,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75頁。
[18]海闊:《大眾傳媒與中國現代性:一種傳播人種學的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6年,第7頁。
[19]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頁。
[20]參見金岱《文化現代化:作為普世性的生活方式現代化》,載《學術研究》2011年第1期。
[21]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頁。
[22]同上書,第39頁。
[23]同上書,第41頁。
[24]湖南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3768248 人,占51.41%;女性人口為31915474人,占48.59%。
[25]調查發現,受訪的侗族農村,由于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十多歲外出打工者較為普遍,二十多歲結婚生子者較多,所以農村四五十歲就當爺爺奶奶,留在家里照顧小孩而成為“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