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展開維度
- 于希勇
- 1895字
- 2019-07-16 11:18:30
引言小結(jié)
按海德格爾的說法,闡釋(auslegung)即“把什么東西放出來”,從而實現(xiàn)理解的發(fā)展。一如國內(nèi)學(xué)者張汝倫所言:“既然說要在此在對世界的理解中追索闡釋現(xiàn)象,那么被闡釋的東西就是已經(jīng)以應(yīng)手事物的樣式被給予我們的世界。”[43]
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中講道,在17—20世紀(jì)之間有三個“著名的時代”:笛卡爾和洛克的時代、康德和黑格爾的時代,以及馬克思的時代。當(dāng)今時代,常規(guī)意義上的時間已進展到21世紀(jì)。然而,人類的生存命運依然需要從總體上改善。在此意義上,我們這個時代并沒有根本超脫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語境,“回到馬克思”需要“理解馬克思”。如此,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每一次重新閱讀,意味著自覺將理解根植于思想土壤;對文本做出的每一次闡釋的更新,意味著向著文化前景更進一步。
西方結(jié)構(gòu)主義者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言稱,讀者有“創(chuàng)造意義的自由”?!拔覀儭睂︸R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理解與闡釋,應(yīng)是有立場、有原則的創(chuàng)造自由。唯其如此,才能接近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達至的歷史那一度,接近他們達至的倫理思想史的那一度——歷史的本質(zhì)性與社會的現(xiàn)實性那一度。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頁。
[2]《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頁。
[3]甘紹平:《功利主義的當(dāng)代價值》,《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生報》2010年第5期。
[4]高國希:《借鑒西方倫理學(xué)的視角轉(zhuǎn)換與方法論原則》,《中州學(xué)刊》1995年第5期。
[5]宋希仁主編:《西方倫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頁。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頁。
[7]Peter Ellyard,“Designing 2050:Imagining and Building a Global Sustainable Society”,Journal of Future Studies,Volume 15,Number 3,2011.
[8]高國希:《道德哲學(xué)》,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頁。
[9]安啟念主編:《當(dāng)代學(xué)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俄羅斯學(xué)者卷》,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頁。
[10][美]阿拉斯戴爾·麥金太爾:《倫理學(xué)簡史》,龔群譯,商務(wù)印書館2003年版,第282頁。
[11][法]Louis Althusser,Marxism and Humanis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9,pp.229-230.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5頁。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頁。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頁。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頁。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頁。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51頁。
[18]Wood,Allen W.,Marx's Immoralism,Konigstein:Hain Press,1986,p.688.
[19]Ibid.,p.698.
[20]Wood,Allen W.,Karl Marx,Boston:Routle Kegan Psul,1981,pp.126-127.
[21]Ibid.,p.127.
[22][美]理查德·米勒:《分析馬克思——道德、權(quán)力和歷史》,張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頁。
[23][美]理查德·米勒:《分析馬克思——道德、權(quán)力和歷史》,張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頁。
[24]Lawrence Wilde,Introduction to Marxism's Ethical Thinkers,Hampshire:Palgrave,2001,pp.3-4.
[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100頁。
[26]Sidney Hook,F(xiàn)rom Hegel to Marx:Studies In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Karl Marx,London:Reynal &Hitchcock Press,1936,pp.50-51.
[27]Kai Nielsen,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Morality,Ideology,andH istorical Materialism,Boulder,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8,pp.3-6.
[28][美]史蒂文·盧克斯:《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袁聚錄譯,田世錠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頁。
[29]S.Sayers,“Analytical Marxism and Morality”,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Supplementary Vol.15,1989,pp.81-104.
[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175頁。
[31]同上書,第437—438頁。
[3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2頁。
[33]余京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道德維度及其當(dāng)代觀照》,博士學(xué)位論文,安徽大學(xué),2010年,第48頁。
[34]Sean Sayers,Marxism and Human Nature,London:Routledge,1998,p.112.
[35][美]特雷爾·卡弗:《馬克思與恩格斯:學(xué)術(shù)思想關(guān)系》,姜海波、王貴賢等譯,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頁。
[36]R.G.Peffer,Marxism,Morality,and Social Justic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chapter 1.
[37]俞吾金:《傳統(tǒng)重估與思想移位》,黑龍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頁。
[38]《列寧全集》(第23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79頁。
[39]張一兵:《文本學(xué)解讀語境的歷史在場:當(dāng)代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研究的一種立場》(作者序),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
[40]邱柏生主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tài)分析(結(jié)束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頁。
[41]郗衛(wèi)東編寫:《美國學(xué)者伍德論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國外理論動態(tài)》1998年第2期。
[42][英]亨利·西季威克:《倫理學(xué)方法》,廖申白譯,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頁。
[43]張汝倫:《〈存在與時間〉釋義》,學(xué)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