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至今仍在傳唱,被譽為“活態史詩”,2009年10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已經出版《格薩爾》史詩共有180多部、100多萬詩行、4000多萬字,僅從篇幅來看,已遠遠超過了世界幾大著名史詩的總和。
《格薩爾》史詩傳唱歷史悠久、結構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流傳廣泛,代表著古代藏族民間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古代藏族社會歷史的一部百科全書。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原始社會形態和豐富的資料,從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斷演進,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內核,在不斷地演進中,又融匯了不同時代藏民族關于歷史、社會、自然、科學、宗教、道德、風俗、文化、藝術的諸多知識,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史料價值、欣賞價值和原生態文化價值。同古希臘史詩和古印度史詩等許多優秀的史詩一樣,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格薩爾》作為一部“活形態”的史詩,自遠古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廣大藏族讀者喜聞樂見的藝術載體,顯示出強大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許多人只聞其名,不知其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不能不視為一大憾事。語言文字方面的局限已成為這部宏偉巨著廣泛傳播乃至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礙。而享譽世界的古希臘史詩和古印度史詩之所以影響廣泛深遠,并且為世界人民所了解和喜愛,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巨著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
《象雄珍珠宗》是《格薩爾》史詩的經典版本之一。流傳已久,故事完整,語言生動,結構合理,是一部具有欣賞價值和資料價值、研究價值的版本。從這部譯著的內容而言,多拉教授翻譯時將此書分為六章,第一章描述了格薩爾的叔叔晁通打劫象雄商人,從此象雄和嶺國之間結下大仇,而后逐漸拉開激戰序幕的經過;第二章主要反映了象雄和嶺國互相襲擊軍營,最終象雄軍遭到慘敗的場面;第三章著重描寫了在兩軍激戰中象雄大臣猛將被嶺軍砍殺,東瓊、斗拉和赤蓋,聯手拋出索繩活擒赤丹的生動場景;第四章主要敘述的是象雄王闖入嶺國軍營,活捉嶺國達戎晁通的經過;第五章集中描述了象雄精兵強將堅守天險崖,嶺國精兵多次攻克未能占領時,天母尼尼嘎毛實施法術,突然降下鐵雹攻克險隘戰勝的故事;第六章反映了嶺國大王格薩爾射箭殺死象雄王之后,象雄國歸屬于嶺國的結尾。
總之,兩國之間戰爭沖突的起因則是嶺國的叔臣晁通首先挑起了事端,戰爭的結局則以嶺國大王格薩爾率領大軍,打敗象雄珍珠宗,最終獲得勝利。
這部譯著質量上乘,可讀性強,至少有以下四點突出特點。一是譯者是漢藏精通的藏族學者,翻譯功底很好,因此,原文理解透徹,語言表達清楚、準確,符合漢族讀者的閱讀口味;第二是對此書中的人名、地名、城名、國名、馬名、武器名、曲調名等,以及名詞術語盡可能地進行了統一和規范;第三是有些原始藏文中的本土化特色,在翻譯成漢文,總是感到應有的濃郁的藏族民間文學風格的意思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為了保留《格薩爾》史詩原有的風格,采用了“資料性”翻譯技巧,盡量未作純藝術化的加工和處理,保持其“原汁原味”;第四是翻譯作品故事上下連貫,文學語言優美順暢,具有較高的文學吸引力和感染力。
今天,多拉教授在繁忙的教學之余,將《象雄珍珠宗》翻譯成漢文付梓出版,這可謂是英雄史詩《格薩爾》保護與發展中所取得的一大貢獻,也是我們格學界的一大成果,可喜可賀。
此書的出版,有助于推動《格薩爾》史詩的翻譯、整理和研究,而且對加強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增進民族團結,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發掘、搶救和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多拉先生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是我的老鄉,他從小聰明好學,謙虛謹慎,吃苦耐勞。現任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教學與研究,其國家社科基金“語料庫的《格薩爾》史詩語言研究”用語料庫方法解構史詩人物、場景、生活用品、武器鎧甲等,計量化地勾勒了史詩之結構性場面。他不僅是研究《格薩爾》史詩的優秀專家,而且是對整個藏族傳統文化知識掌握較全面的一位學者。先后出版了多部藏漢文著作,發表了許多研究論文,多次主持有分量的國家人文社科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受到了同仁們的贊許。
他很年輕,有精力,有雄厚的文化底蘊。希望,在今后的諸多工作中,不斷地為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的搶救與傳承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奉獻給社會,奉獻給民族。
角巴東主
2014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