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樣本簡介

筆者在研究地點選擇上有所考慮。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大都以“純農村”為研究對象,滿江村民委員會下莊村地處城鄉結合處,與大理的其他眾多白族鄉村一樣,沒有更多的旅游資源可以利用。隨著近些年大理市的城區不斷向東擴展,下莊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變化。當地白族婚俗一方面保留有白族村落習俗的一些特征,同時又不斷接受著城市婚俗的影響。筆者希望通過對這類帶有普遍性的普通白族村落婚俗文化變遷的研究,更好地觀察白族婚俗的漸變過程,從而發現更深層次的問題。

大理市經濟開發區滿江辦事處滿江村民委員會下莊村概況如下:

大理市經濟開發區滿江辦事處滿江村民委員會下莊自然村坐落于洱海東南岸,大理州政府辦公區(龍山)以東,處于城鄉結合部。下莊自然村村莊占地面積530畝,所屬4個農業社,村民戶數976戶,總人口3927人。下莊村原屬大理市鳳儀鎮管轄,后因大理市總體城市規劃與開發建設的需要,于2002年7月1日建制劃歸開發區。村里設有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組長,全村黨員人數147人,其中35歲及以下56人,35歲以上91人,男性102人,女性45人,大專及以上學歷23人。[2]

在1949年以前,下莊村的民房、寺廟都是土坯房。寺廟破爛不堪,村莊也不大,村內垃圾亂堆。村子里原來沒有學校,老師講課就借私人的住房,讀書的人有20—30人。起初只有1個老師教4個年級,就在同一個房間上課。后來學校就搬到寺廟了。學生上學每學期學費就交1—2升米,老師也不講究。多數人家的孩子都不上學。送孩子上學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經濟因素,二是家長的教育意識。有些人家雖然經濟條件好也不一定送孩子上學,有些家庭雖然困難,但父母也堅持讓孩子讀書。

1949年以前村中有十二三戶地主,地主主要是土地占有量較多,有剝削——雇有長工、短工,放高利貸(錢、糧食)。其中一家大地主不僅本村有地,在彌渡也有土地(這些當年的地主,其經濟條件、生活水平和住房還不如今天的一般老百姓)。新中國成立后,村民的階級成分主要有貧農(有茅草房、土地少、給人做工)、雇農(有少量土地,全靠打工糊口)、中農(有地有房、自給自足)、富農(有少量土地、有牛馬,有少量高利貸)、地主(土地、牛馬多,主要靠雇農耕作、放高利貸)。在土地改革中,地主家的財產重點發放給貧農、雇農,1952年土地改革結束,把村中的大多數地主遷到了彌渡。

1953年陸續有農戶自愿組成互助組,主要是解決資金匱乏、請工難的問題,于是采用換工記工分的辦法。在此過程中就確定了一個試點,摸索合作化形式。到1954年普及合作社,1956年全部都是高級社,村民的牛馬等大牲畜折價入社,各戶自己開發荒灘的土地部分仍歸自己所有。互助組、合作社保持時間最長的也就一年。1957年開始搞生產隊,之后就是“大躍進”時期。

20世紀60年代村里有了電燈。1969—1971年搞圍(洱)海造田,下莊村周圍都是荒灘,隔一段水才有一塊地,到七八月雨水天,洱海水就淹過地。為此在洱海邊筑埂阻攔湖水,填土600—700畝地。每逢雨水天就設排澇障,逐漸使荒灘變成良田,并因此擴大了下莊的村莊面積。60年代村里逐漸有了副業,主要是搞機械、建筑。70年代村莊面積只有現在村莊的1/3左右,農民收入少,村莊變化不大,只是少數幾家老房翻修,也就是把院子里的這面墻做成水泥,抹上石灰。70年代中期在村北邊修建了學校。

“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村里戲臺木板被敲掉了一部分。后來村里請人來戲臺耍魔術,戲臺是木板地。戲臺下面約有兩米高的空間是個碾米站,可燃物較多。魔術表演結束人們也散了,沒想到晚上戲臺被焚燒了。戲臺被焚燒后還遺存一些斷墻朽木。

1976年大隊把村內原有較為分散的幾家機械隊進行組織,統一管理,出外去找活干,掙點錢。因人才數量少,隊里就加大技術培養力度,由技術員帶徒,逐漸培養了村內的骨干力量。為這些人后來闖市場、發家致富奠定了技術基礎。1984年下莊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時,爭論很激烈,有技術的人都希望承包,而當時干部考慮一些沒技術的家庭需要幫扶,主張繼續搞集體。但群眾不理解,最終決定承包,于是機械隊也就逐漸散伙,各自搞副業。

80年代后村莊面積擴大了許多,村民經濟能力增強了,民居中水泥房逐漸出現。這時建造的新房都只是兩層,一是傳統民俗觀念還較濃郁,村民依然遵循民居不能高過本主廟的習俗,二是經濟能力限制。后來逐漸突破,蓋上了三四層,高過了本主廟。

村內戲臺、寺廟是村民休閑活動、文化娛樂中心。隨著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家都感覺戲臺、寺廟破爛不堪,一些垃圾長期堆在里面,有礙觀瞻。村莊土路晴天灰、雨天泥,路不好走、菜不好賣,村民都希望改變這種狀況。1986年村里就組織大家集資修路。各家按人頭湊錢,并組織大家到外面耍龍掙錢,獲利1萬元。同時又到外出打工的人家,挨家挨戶要捐贈,少則幾百元,多則上萬,總共募集了十多萬元。于是請了一家機械隊修建了戲臺、村委會辦公室、菜市場、北邊的小平房、村里的主要交通道路。由于工程量大,1995年施工,需耗資22萬元,欠機械隊七八萬元,后來通過爭取到一個建房指標,解決機械隊長的住宅地,才抵消了欠款。通過建設,下莊村村心巷道已硬化4000米,未硬化1000米。

2000年修建了村內公廁,由集體、村民、交通局共同出資15萬元建成。2006年以來村民就有了重修寺廟的愿望。因村民經濟發展,居住條件改善,而寺廟仍是土墻土瓦,感到一是對不起祖宗,二是有損村子形象,提議重修。本主廟的底座水平線低于外面的公路2米左右,呈鍋底狀。因此重修本主廟,石腳高度在原有的水平線基礎上提高了2米多,比大理市經濟開發區指揮部前的公路高30厘米。在本主廟的選址問題上也有爭議,有人建議修到村外海邊比較顯眼的地方,以便吸引游客。后來多方考慮仍在原本主廟址上擴建,以方便村民。要重修寺廟,但村里卻無人了解本村本主廟的歷史,對名字、原因都不清楚,為此村干部專門到州、市博物館、文化館了解、調查,才理清、理順。[3]并寫下《本主序》和《重建本主廟序》:

下莊村本主廟始建于1008年(北宋大中祥符九年,戊申年)。因天長日久,地震和風雨襲擊,在原址上經幾毀幾建。公元1923年(民國十二年,癸亥年)因自然災害大地震的影響,本主廟子孫殿已多處損壞,村民們節衣、省食修復了本主廟子孫殿,復塑本主及合壇文武之金身。直到1951年由于當時歷史原因,把本主廟及子孫殿內諸像、碑文皆毀,千年存下一片二尺長一尺寬的板瓦也難逃此劫,后到1986年(丙寅年)全村人民捐資捐物,自籌資金,又一次復塑了本主廟子孫殿內的全部神像,至今歷史已跨進到2006年,由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英明,推動了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前進,經濟得到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已達小康,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多數農戶蓋起了二層、三層、四層的樓房,可是本主廟仍然是土墻土瓦毫無改變,破爛不堪地位于本村比較集中和熱鬧的中心地方。就是本主廟前的農貿市場,也遠遠適應不了下莊村800多戶、3000多人民的需求。經各級干部和群眾代表進行了多次協商討論決定擴址重建本主廟、老年活動中心及農貿市場為一體的工程項目,建設計劃得到了群眾的擁護,2006年7月31日就正式成立了籌備組,開始進行工作,擴建需要調換下莊一社打場1.599畝土地,用于擴建用地,將原本主廟、子孫殿占地面積497.34平方米,現擴建為883.3平方米。擴大以后寺廟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市場寬敞舒適,這樣使古典文化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活躍又邁出了新的步伐。在干部、群眾的配合支持和施工隊的努力下,全部工程于2008年2月落成竣工(見附錄圖1.3)。雄偉壯觀的本主廟、子孫殿、老年活動中心門樓,映襯著戲樓,爭相輝映,展現在村子中央。它是下莊村干部、群眾共同心血的結晶。金碧輝煌的門樓照壁、肅穆慈祥的本主及全壇文武之神和子孫殿內的全壇圣像大放異彩,讓善男信女四時享祭,借以規范道德、凈化心靈、祈求國泰民安,時和歲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清吉平安之愿也。龍德昭遠,天長地久。

重修本主廟,既是村民生活富裕的體現,也是對民族民間信仰的強化。

依照大理市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發展目標的需求,大理市區沿洱海南岸的走廊地段向東延伸,大理市政府計劃把原來面積為23平方公里的城市擴大為27平方公里,住宅和建設需要占用農村土地。2004年大理市創新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統征了下莊自然村水田2292.55畝,山地260畝,村民均為失地農民,正逐步辦理“農轉城”。據不完全統計,每天有近千人到附近工地打工,也有部分勞動力從事個體工商業或到附近城區餐館、中介所等從事服務業。到外縣或到外省的勞動力不到其外出務工總人數的1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云浮市| 浮梁县| 赤水市| 上杭县| 伊吾县| 绵竹市| 池州市| 岐山县| 汉沽区| 竹溪县| 淮滨县| 柞水县| 五峰| 平度市| 韩城市| 中超| 绥阳县| 浦城县| 东港市| 沁源县| 崇仁县| 都昌县| 阳信县| 铜梁县| 楚雄市| 和平县| 江油市| 无极县| 青铜峡市| 昌宁县| 堆龙德庆县| 宁陵县| 休宁县| 通化县| 彰化市| 合肥市| 沧州市| 无棣县| 余庆县|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