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文化視野中的浙西南菇民山歌
- 田中娟
- 841字
- 2019-08-16 18:43:10
第一章 引論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農業種植的分工往往構成了不同的村落經濟類型,糧農、果農、菜農、棉農、菇農等各具特色。農業經濟生產的豐富知識與技能,與其土風相俗的樸素特點,傳襲了幾千年。因此就形成了經濟民俗的各種事象和經濟民俗的傳承。本書中的經濟民俗特指圍繞香菇生產而產生的各種民俗事象。
在浙西南洞宮山脈腹地,百山祖的北麓,甌江的源頭,有一個千年古村——慶元縣龍巖村。這個原始森林環繞的村莊,古樹參天,山清水秀,是香菇鼻祖吳三公的故里,世界香菇的發源地。龍巖村地處慶元、龍泉、景寧三縣交界處,800多年前吳三公在這里發明了香菇人工栽培砍花法,造福了全人類,龍巖村因此聞名遐邇,也積淀保存了比較完整的香菇歷史文化遺產。隨著制菇技術的傳播,在慶元、龍泉、景寧一帶形成了以圍繞香菇種植為核心的特殊的經濟民俗事象。這里保藏和儲存的文化傳統也源源不斷地為現代菇民及中國香菇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和靈魂。在確立民俗學概念的過程中,有一段話常被人引述:“引起民俗學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狀,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時所舉行的儀式;不是漁網和漁叉的物造,而是漁夫入海時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橋梁或房屋的建筑術,而是施工時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會生活。”[1]在龍泉、慶元、景寧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保存了許多活化石般的民俗儀式,使現代許多學者趨之若鶩。在現代香菇產業化生產的時代原以為是神話、迷信、消亡了的民俗風情又完整地再現并演繹著,現代菇民和菇商對菇神吳三公及其精神的崇拜將使社會學家們驚嘆不已;菇民候鳥式的遷徙生活將令人類學家們驚奇不已;菇民保持香菇生產記憶的民歌將使音樂學家們贊嘆不已。伴隨著菇神祭祀這種經濟民俗活動的菇民山歌也再度蕩漾在龍泉、慶元、景寧一帶的菇山、祭祀、廟會以及慶典儀式上。這種一度認為在現代化香菇生產中已經消亡的香菇經濟民俗,如今在香菇發祥地以及菇民區還得以保存,并且筆者驚奇地發現在第一香菇生產時代[2]的制菇技術是通過山歌予以傳承的,香菇生產事項與音樂活動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圖1—1 龍巖村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