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文化視野中的浙西南菇民山歌
- 田中娟
- 2248字
- 2019-08-16 18:43:11
第一節 菇民山歌的研究區域及概念的界定
“楓樹落葉,夫妻分別;楓樹抽芽,丈夫回家。”在浙江省的西南部有一群以種植香菇為謀生手段的人群被稱為菇民,他們每年到“楓樹落葉”時節,便到深山密林里種植香菇,到“楓樹抽芽”時回家務農,在那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自然經濟區——菇民區。為了準確地對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予以界定,我們需要了解菇民、菇民區、菇民山歌、菇神、菇神廟、三合堂等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還需要明確的是研究區域的地理位置。根據大量的史料考證,砍花法香菇人工栽培技術源自中國,源自浙江省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市)連成一片的1300平方千米的廣闊土地上。

圖1—2 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市)菇民區
一 概念的界定
菇民 是指浙西南地區以種植香菇為主業的普通民眾,屬于漢族,并無其他特殊的民族屬性,生活在浙西南慶元、龍泉、景寧一帶,他們在每年農歷十月至次年三月這一段時間內由于職業的需要,遠離家鄉,奔赴閩、贛、粵、皖、桂、湘、鄂、川、黔等十幾個省市的深山老林中種植香菇,而在次年清明時節回到家鄉時則從事農業耕種的族群。他們在本鄉、本籍同樣受到所屬政府行政部門的管轄,并不存在民族性的區別。

圖1—3 菇民
菇民區 即浙西南地區菇民居住和活動的區域。是指以砍花法栽培香菇這一技藝維系于一體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信仰、共同習俗、共同技藝、共同地域特征的群體活動區域。與行政區域的劃分不同,它屬于自然經濟區域。在歷史上約定俗成的菇民區域包括浙西南的慶元、龍泉、景寧三縣的菇民聚居地。它的成因具有復雜的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是中國香菇種植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

圖1—4 菇民區古民居

圖1—5 菇民區生活
菇民山歌菇民在傳承技藝、生產勞動和現實生活中所唱的山歌。這里所定義的山歌比普通意義上的山歌范圍要寬泛得多,它包括菇民傳授生產技藝時所唱的山歌,祭祀活動中所唱的吟誦調,生產勞動中所唱的山歌,生活娛樂中所唱的山歌以及各種謠唱曲等,還包括外來民歌及其演變后的形態,以及平常意義上的小調,菇民都統稱為山歌。

圖1—6 龍巖村民唱山歌
菇神 菇民所崇拜和祭祀的神靈,是被神化了的香菇栽培創始人。據宗譜記載,菇神——吳三公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1),名昱,因兄弟多人,其排列第三,被菇民尊稱為吳三公,傳說他發明了砍花法栽培香菇的生產技藝,教人們將闊葉林的倒木用利斧在樹木上砍出疤痕種植香菇。隨后又發明了“驚蕈術”,使香菇產量大大增加,因其是一位道士,于是砍花法栽培香菇蒙上一層神秘的道教色彩,菇民認為“驚蕈術”是吳三公借用神力才能達到的技術,因此,菇民世代尊奉吳三公為菇神,求其保佑菇業興旺發達。另一位菇神是劉伯溫,由于他為慶元、龍泉、景寧三縣的菇民種植香菇求得皇封專利,所以菇民也尊奉劉伯溫為菇神。

圖1—7 菇神吳三公
菇神廟 浙西南龍泉、慶元、景寧三縣的菇神廟宇可分為菇山神壇、村落神殿和大型神廟等幾類。在菇民區三縣范圍內均興建起侍奉五顯靈官(即五顯神)、吳三公、劉伯溫等菇神的大小神廟,設在菇山上菇寮內的稱為菇山神壇;設在菇民區每個村的村頭或村尾的菇神廟,稱為村落神殿;由三縣菇民集資興建的,規模較大的稱大型菇神廟。大型菇神廟最著名的是龍泉鳳陽山菇神廟、慶元西洋殿菇神廟、景寧英川菇神廟。
三合堂 設在菇民區各個大型菇神廟內,是供菇民領袖決策議事的場所。在所有菇神廟中,三合堂是最具有政治色彩的處所,每年的七月份,三縣菇民領袖聚集此地,對香菇業重大事件進行審議和協商,遇菇民生命財產遭受侵犯時,他們在此商議對策,作出一致對外的共同決定。如遇重大訴訟案件,他們會不惜重金聘請律師,以維護菇民利益。

圖1—8 慶元西洋殿菇神廟

圖1—9 景寧英川菇神廟三合堂

圖1—10 下田菇神廟

圖1—11 景寧三合堂
二 研究區域
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發源地的歷史可以上述到900年以前,根據大量史料考證,砍花法香菇人工栽培源自中國這已是公認的事實。它源自中國浙江省西南部的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市)連成一片的1300平方千米的廣闊土地上。這里有數以萬計世世代代以種植香菇為生的菇民,他們是這一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證者。吳三公則是被他們神化了的代表人物,以吳三公為代表的菇民所創造的香菇栽培技術,就是至今仍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的以孢子繁殖為核心的栽培技術——砍花法。本書所研究的區域是以香菇發源地吳三公的故里——龍巖村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龍泉、慶元、景寧三縣的廣大地區,人口約有25萬,即約定俗成的菇民區。它的地理范圍包括:
龍泉縣:龍南、建興、義和、天平、屏南、瑞洋、均溪、大賽等原建制鄉。
慶元縣:齋郎、合湖、張村、石湖、后廣、四山、大濟、楊樓、舉水、荷地、左溪、青竹、江根、官塘、竹口等原建制鄉。
景寧縣:毛坪、連川、黃湖、英川、隆川、葛山、秋爐、葉橋、路茲、沙灣、標溪、梧桐、大地等原建制鄉[3]。
上述菇民區總人口在清朝乾隆年間約15萬,至1990年已達25萬左右,其中慶元達13萬,龍泉6.5萬,景寧5.5萬。在菇民區內95%的農民都以香菇種植為主業,世代延續至今。
研究范圍內的菇居區,是一種獨特的、以砍花法栽培香菇這一技藝維系于一體而演變成的自然經濟區。這個經濟區之形成,從其地域特征、生產技藝、語言體系、民俗信仰的高度統一性來看,其歷史是漫長的,其形成牽涉到諸多社會原因和自然原因,這是中國香菇發展史上的一種特殊產物。更因其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生產場面遍及大江南北,而與任何一種以物產和栽培技藝見長的農業經濟區不同,通過研究其形成、發展與變化,使人們在考察一種文化現象的生成和發展時,逐漸從直觀的感受上升為一種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