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何為:現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 徐碧輝
- 1295字
- 2019-08-16 19:09:50
第三章 中國當代實踐美學(上)——李澤厚實踐美學的“二律背反”
實踐美學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在20世紀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由于20世紀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馬克思主義美學成為占主流地位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是唯一的美學,因而,也可以說,實踐美學是20世紀中國美學的最高成就。在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的現代性啟蒙中,實踐美學以它所倡導的主體性和對個性的張揚,成為這場思想解放運動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它立足于人類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實踐活動,從這種最基礎、最根本的活動中來解釋人類審美活動的本質,使美學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基礎之上。
實踐美學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的本質大討論,雛形于60年代,誕生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成熟于80年代末,90年代則為其深化和分化時期。
實踐美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李澤厚。其他如朱光潛后期、蔣孔陽、劉綱紀、周來祥、李丕顯、楊辛、甘霖、楊恩寰、梅寶樹等一大批學者,也都是實踐美學觀點的贊同者或支持者。進入90年代以后,一批中青年學者的加盟,使實踐美學呈現出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和更充滿活力的局面。
20世紀50年代,在美的本質的大討論中,李澤厚提出美是客觀性和社會性的統一,美感具有功利性和直覺性二重屬性。60年代,李澤厚提出自然美的本質在于“自然的人化”,美是“自由的形式”,并對美下了一個經典性的定義:“就內容言,美是現實以自由形式對實踐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現實肯定實踐的自由形式。”[1]70年代末,李澤厚出版了他多年研究康德哲學的成果《批判哲學的批判》,這部著作在新中國哲學界首次提出主體性概念,并提出了文化心理結構的“積淀說”,用積淀說去闡釋中國思想發展的歷史,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該書提出了建立人類學本體論哲學(“主體性實踐哲學”)的構想,通過對康德先驗哲學的改造,建立起一個包括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在內的完整的哲學體系。在這部著作中,李澤厚提出了自然的人化的兩個方面,即外在自然的人化改造和人本身內在心理結構的改造。也就是說,實踐美學的核心思想在這部著作里已經提了出來。由此,可以把《批判哲學的批判》看做實踐美學誕生的標志性著作。80年代后期,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擴展了“自然的人化”思想,提出“自然的人化”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內在自然的人化”便是建設與工具本體相對立的心理本體,建立身心和諧的“新感性”。90年代,李澤厚對“新感性”的內容作了展開論述,新感性落實為“情本體”。進入21世紀,李澤厚主要轉向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研究,試圖將儒家的實用理性和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實踐哲學和美學,明確提出,“內在自然人化”的核心是倫理學,但審美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明確和充實了“情”的內涵,表現出從人類學本體論哲學的“類”本體向“情本體”的“個體”本體轉移和深化的趨勢。
李澤厚實踐美學的核心概念是“自然的人化”。但其主要范疇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20世紀50—60年代是“實踐”,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期是“主體性”和“積淀”,80年代末是“新感性”,90年代以來則是“情本體”。本章將對李澤厚實踐美學的發展歷程、主要范疇與命題、理論和實踐意義、思維方式及其內在矛盾等問題作出敘述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