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商業電影及其影響研究
- 陳眾議 葉雋等
- 805字
- 2019-08-16 19:05:26
五
《申報》對泰坦尼克號海難的報道到4月21日就戛然而止,但其內容卻不時被其他中文報刊當做史料引用。當年6月出版的意在培養新國民精神的《共和國教科書·新國文》將這些報道改寫編入高小第一冊第十五、十六課(《鐵達尼郵船遇險記》),其中雖無片言只語提到船上華人乘客,但通過濃墨重彩于英國船長和船員的恪盡職守(為此不惜篡改事實,謂船長甫接“有大冰山在航路之北方”的警訊即“下令警備,沿航路之南而進”)及美英男子面對死亡時的“騎士精神”和“英雄氣概”而寄托了“中國國民性批判”,所以與之配套的《新國文教授法》就該文主旨提示教師云:“男子退后,婦孺登艇,死生存亡在呼吸間,而能穆然退讓,不違船長之命令,歐人守法,可見一斑。”
20世紀初期正是西方各國致力于“國民性”或“種族性”建構的時刻,按《人類的主人》的作者基爾南的說法,“那正是帝國主義的高峰,同時也是現代政治宣傳、將敵人抹黑、為朋友漂白的手段快速增長的時代”。但西方為推行其殖民主義統治而建構起來的西方中心論和文明等級論的假設卻被中國新派人物當做證據,用來建構“中國人的劣根性”。1936年10月,也就是持續多年的“國民性批判”已讓國人普遍接受自己是“劣等民族”的時候,林語堂主編的旨在從西洋雜志譯介文章而讓國人“更親切認識西洋文化之真面目”的上海《西風》雜志刊發洪鵠所撰《鐵達尼上的國恥》。與《申報》當初的《再紀英國大商船遇難詳情(續昨)》一樣,該文在描繪船上英國船員和美英乘客的崇高表現后,筆頭一轉,直奔題旨:“在婦孺亂哭亂喊的混亂聲中,男子大多頗為鎮靜。救生艇放到海中去時,大家都沒命向救生艇沖去,船上職員為維持秩序計,在大揮拳頭之余,并向天空放了三槍,情形才和緩下來。可是在這時候,丟盡中國人面子的事發生了。‘四個中國人鬼鬼祟祟地躲進一只救生艇的船底去’。這是《哈柏士雜志》上所說的。中國人不慣遵守秩序的精神,在這里完全表現無遺。這是我們的奇恥大辱。中國又多了一個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