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核心修辭學
  • 胡習之
  • 8699字
  • 2019-08-16 19:00:26

第一節 修辭的核心原則

修辭的核心原則就是合目的原則。它源自對修辭行為的核心因素,即修辭目的的概括。

一 修辭的目的

修辭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深究起來卻并不簡單。在中外修辭學史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很多。比較有影響的,如:

1.勸說。西方古代修辭學認為修辭的目的在于勸說,規勸或說服聽眾,使其接受某一種觀點或采取某一種行動。亞里斯多德就將修辭學定義為“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2]

2.達意傳情。何爵三在《努力學報》創刊號(1929年9月)上發表的《中國修辭學上的幾個根本問題》中認為“修辭最大的目的應是‘用最有效的方法傳達思想感情’”。[3]陳望道亦言:“修辭原是達意傳情的手段。主要為著意和情,修辭不過是調整語辭使達意傳情能夠適切的一種努力。”[4]

3.求美。這種觀點在中國20世紀20、30年代,乃至當今都很有影響。

4.動情。王易認為修辭的目的在于解決“如何表達”而令讀者“動情”,陳介白也認為修辭的目的即在于“動情”,就是要求修辭不僅要使文章富于情,而且要使它能刺激讀者的感情。[5]

在當代對修辭的目的仍然有很多探索,例如:

5.宗廷虎、李金苓認為“修辭的目的是讓讀聽者理解和感受”。[6]

6.陳汝東認為“修辭的目的是實現社會控制、達到協調人際關系”。[7]

7.尹鐵超、劉彥卓認為修辭的目的是出眾,“通過語言來突出自我,表現與眾不同才是修辭的目的”。“人們利用修辭這一語言的非工具特點來表現出眾,而出眾的目的就是要換取某種利益,如名聲、社會地位、集團權力、經濟利益、愛情乃至性。這就是修辭的目的。”[8]

以上所列觀點源自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體現了不同的修辭觀。對修辭的目的還可以從其他層面、其他角度來認識。

我們認為修辭的目的是修辭行為的目的,是通過修辭努力、修辭追求來更好、更有效地達到交際目的。換言之,修辭的目的就是通過優化設計語言表達以更好、更有效地達到交際目的。

修辭行為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這“有目的”的“目的”即是修辭目的。修辭目的和具體的交際目的緊密相連,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交際目的,它是通過修辭努力、修辭追求來更好、更有效地達到交際目的,因此,它的內涵比交際目的豐富。修辭目的也不完全等同于形象生動、簡潔明快等所謂的修辭效果。我們認為修辭目的具有層次性,它包含了兩個層次的目的。第一層次目的為交際目的。交際目的就是修辭主體交際時的具體目的,即特定的寫說目的。第二層次目的為優化設計語言的目的。優化設計語言的目的包括追求表達的美感度與力度的目的和追求有好的反響的目的。追求表達的美感度與力度就是修辭主體追求自己的思想內容能準確、鮮明、生動、得體、有力地表達出來;追求有好的反響就是追求在接受對象那里有肯定的積極的評價、態度、反應。第一層次目的是修辭目的的核心目的、根本目的,它產生于修辭主體的大腦之中,或者說生成于修辭主體的意識之中,在修辭行為中顯現。一般情況下,修辭主體的修辭行為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某種具體的目的,修辭行為的產生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當然,在具體的修辭活動過程中“這一目的”可能會發生變化:修正或者變更等)。第一層次的特定的寫說目的亦可稱為修辭目的的“底蘊目的”。第二層次目的是保障目的,即為了保證第一層次目的達到的修辭策略、方法運用的外在目的,或者說修辭文本的建構目的,亦可稱之為修辭目的的“外顯目的”。

修辭目的包含的兩個層次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三種子目的,即:子目的1——交際目的——這是修辭的根本目的,此為修辭目的的第一層次;子目的2——追求表達的美感度與力度的目的和子目的3——有好的反響的目的。子目的2和子目的3同屬修辭目的的第二層次。這三種目的的結合構成了修辭目的的有機整體。

修辭的目的如何表述?在當代對修辭目的或修辭的根本目的的表述,最為流行的當數“追求理想的修辭效果(表達效果、交際效果)”,如有語言學辭書在解釋“修辭效果”時說:“指在修辭活動中,修辭現象同表達內容相結合所產生的效應,也就是對聽讀者產生的影響和作用。評價修辭效果好壞的標準,是看修辭方法的運用是否適應所表達的題旨和情境,離開一定的題旨和情境,修辭效果就無所謂好壞。追求理想的修辭效果是修辭的最根本的目的。”[9]而“修辭效果”這個概念,很多人往往又將其等同于“靜態的修辭手段所具有的潛在的修辭色彩、修辭功能”,因此這種表述往往容易使人對修辭的目的產生誤解,即認為修辭的目的就是追求表達的美感性(美感性往往又被誤解為言辭的華麗)。現實生活中這種誤解比較常見,應該和這種表述有關。我們把修辭的目的表述為“通過優化設計語言表達以更好、更有效地達到交際目的”是想通過顯現修辭目的的層次性(第一層:達到交際目的,第二層:更好、更有效——追求表達的美感度與力度和有好的反響)來凸顯修辭的核心目的,以避免將修辭目的等同于“追求表達的美感性”或簡單等同于“交際目的”的誤解。如上所述,追求表達的美感度只是修辭的目的之一,而且還不是修辭的核心目的。修辭的核心目的是實現交際的目的。修辭目的也不能簡單等同于交際目的,否則修辭努力、修辭追求就會無法體現。

二 合目的原則

合目的原則是修辭的原則之一,其基本內容為:任何修辭行為都有修辭目的,修辭目的影響、制約著修辭行為。其基本要求為:修辭行為、修辭話語必須適切修辭的目的,具體而言,即:(1)修辭行為、修辭話語必須適切交際目的;(2)修辭行為、修辭話語必須具有表達的美感度與力度;(3)修辭行為、修辭話語必須具有好的反響。“合目的原則”中的“目的”是指內容更加豐富的“修辭目的”,而非單一的“交際目的”。

三 合目的原則是修辭的核心原則

在修辭學領域,“修辭原則”具有多義性,有些人所說的“修辭原則”只指修辭的最高原則、根本原則或者說基本原則,有些人所說的“修辭原則”則泛指在調整、修飾語言時所遵循的所有標準、準則。而且對修辭原則的表述也是五花八門。據曹德和的初步調查,自現代修辭學誕生以來,關于修辭原則的不同表述已有20多種。他指出:“所以出現不同表述是因為存在不同需要,幾乎每一種表述都是長短互見。目前所謂修辭原則有的屬于操作原則,有的屬于效應原則,有的屬于操作原則與效應原則的結合。進行比較研究時不能違反‘異類不比’的規則”。[10]對修辭原則的多元化表述本書不予評介。我們認為所謂修辭原則是指為了實現修辭目的在調整、修飾語言時所應遵循的標準、準則。它是多元的,而非唯一的。修辭原則有核心原則(或者說最高原則、根本原則)與非核心原則之別。修辭原則地位并不平等。修辭的非核心原則是修辭各個層面的各種具體原則和規則,應該有多種,比如,“自我原則”“前提原則”“視點原則”“立誠原則”“得體原則”“定位原則”等都是修辭的非核心原則。修辭的核心原則(或者說最高原則、根本原則)則是統帥著修辭各個層面的各種具體原則和規則的最為關鍵的修辭原則,它是唯一的。我們立足于不同修辭原則之間的關系,把合目的原則看作修辭的核心原則,或者說修辭的根本原則、最高原則。其理由如下:

(一)交際目的是交際的核心,修辭目的是修辭行為的核心

人們的言語交際行為起因于一定的交際動機,并指向一定的交際目的。交際動機與目的影響并決定著言語行為的發展方向。言語交際的目的是表達主體與交際對象進行交際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言語交際的核心。言語交際的整個過程,自始至終都是在交際目的的制約下進行的。表達主體要實現交際目的,接受對象要把握表達主體的交際目的,交際雙方圍繞交際目的相互作用,從而完成交際過程。可見交際目的是言語交際的核心要素。《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一進榮國府的言語交際行為起因于其交際動機:“秋盡冬初,天氣冷將上來,家中冬事未辦”,需解決“冬事”;指向其交際目的:上榮國府尋些“好處”,亦即三十九回從平兒角度敘述的“打抽豐”。這種“尋好處”的交際目的制約并影響著劉姥姥同賈府上下的言語交際行為:話語角色的定位、修辭話語的選擇等等。劉姥姥從自己特定的交際目的出發,圍繞交際目的調控語言,組織話語;作為交際對象的賈府上下在交際中也明了劉姥姥的交際目的,且促成其交際目的的完成。因此劉姥姥最終滿意而去,即在言語交際行為的完成中實現了自己的交際目的。從劉姥姥單方面來看,交際目的是其出發點和歸結點;從劉姥姥與賈府上下的互動來看,交際目的是雙方(多方)圍繞的中心。這證明了交際目的是交際的核心。

同理,修辭行為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修辭目的是修辭行為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修辭主體進行修辭活動的核心。而且修辭行為是一種言語表達行為,這種言語表達行為其實質就是一種修辭目的的表達和實現行為。因為修辭目的是修辭行為的核心,所以作為對修辭行為核心因素的總結、提煉與提升而形成的原則——合目的原則理所當然成為修辭的核心原則。

(二)合目的原則是一切修辭原則的中心

對修辭的原則或基本原則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很多種。比如,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認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這可看作陳先生對修辭基本原則的一種表述,在當代人們常常將其分解為修辭的兩條基本原則:“適應題旨”和“適應情境”(倪祥和曾將“適應題旨”“適應語體”“適應語境”并列為修辭的三大基本原則[11])。張弓《現代漢語修辭學》明確指出“修辭的原則是:結合現實語境,注意交際效果”。[12]倪寶元主編《大學修辭》:“修辭的原則最重要的是這樣三條:一、語言材料的規范和變異的適度性。二、信息的真實、切題、適量性。三、對語言環境的得體性。”[13]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從“對象、自我、語境、前提、視點”方面概括修辭的原則,提出:把握交際對象,保持自我本色,同語言環境相一致,明確前提,視點適當。[14]王希杰《修辭學通論》提出了經濟原則、適度原則、得體性原則等,并且將得體性作為修辭的最高原則。[15]這近三十種修辭原則在修辭原則系統中地位并非完全平等,有些適用面寬些,有些適用面窄些。只有一種修辭原則起著統帥其他修辭原則的作用,是其他修辭原則所圍繞的中心。這條原則就是合目的原則。“明確前提”也好,“保持自我本色”也罷,乃至“適應語體”“適應語境”等其他一切修辭原則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所提出的標準、準則,互不相同,但無疑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對這些原則的遵循,其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達到交際目的,即為了實現修辭的目的。由此可見合目的原則是修辭原則的核心原則。需要說明的是,“適應題旨”這個原則一般認為包含兩方面內容:適應中心意思,適應寫說目的,應該說與我們所論最為接近。我們不取適應題旨原則作為修辭的核心原則,并非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出于我們對修辭的本質,對修辭的目的的認識。

四 合目的原則的次準則

合目的原則要求修辭行為、修辭話語必須適切修辭目的,它包含四個次準則:(1)修辭話語的內容必須適切交際目的;(2)修辭話語的形式必須適切交際目的;(3)修辭話語能增加表達的美感度與力度;(4)修辭話語在接受對象那里有好的反響。

(一)修辭話語的內容必須適切交際目的

人們的言語交際行為源自表達主體一定的交際動機,并指向一定的交際目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就個別人而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那愿望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16]言語交際的動機決定了表達主體是否產生言語交際的欲望,即決定了“說不說”,在言語交際動機的基礎上產生的言語交際的目的則決定了表達主體“為什么說”。而有了“為什么說”,才有了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即說什么。恰如有些學者所言“言語的產生是個有目的的活動,該說些什么都是根據目的而決定的”。[17]“說話者根據自己的目的在頭腦中產生所要表達的思想,確定說話的內容。古德曼稱之為‘說什么’的問題。”[18]由此可見,言語交際過程中表達主體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所要達到的言語交際目的,相互關聯,密不可分。言語交際的目的決定著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服務于和服從于言語交際的目的。另一方面表達主體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又反作用于言語交際的目的,也就是言語交際的目的的實現有賴于表達主體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言語交際要適切交際目的,首先必須做到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適切于交際的目的。表達主體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如果不適切于言語交際的目的,違背或偏離了言語交際的目的,那么整個言語交際活動十有八九不會成功。從修辭的角度來說也是如此。修辭話語的內容如果不適切于言語交際的目的,違背或偏離了言語交際的目的,那么整個修辭活動不會成功。例如,大學者胡適,學貫中西,長于文章,也善于辭令,但有一次卻因言辭不當討了個難堪。那是在某個宴會上,胡先生遇到長他十幾歲的齊如山先生,沒話找話地說了這么一句:“齊先生,我看你活到九十歲絕無問題。”齊老先生愣了一下,然后說道:“我倒有個故事,有一位矍鑠老叟,人家恭維他可以活到一百歲,他憤然作色曰:‘我又不吃你的飯,你為什么限制我的壽數?’”胡適先生一聽急忙道歉:“對不起,我說錯了話。”胡先生的本意是恭維齊老,但齊老已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因此用“九十歲”來恭維就不像恭維,倒像是詛咒了。胡先生疏忽了說話對象的特定條件,其修辭話語內容不能指向恭維的交際目的,導致修辭目的與修辭效果南轅北轍。這個例子從反面啟示我們,修辭行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使修辭話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適切于自己所要達到的交際目的。

(二)修辭話語的形式必須適切交際目的

言語交際的目的和修辭主體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或曰話語內容緊密相連,和修辭主體所運用的語言形式或曰話語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言語交際的目的屬于“為什么說”的問題,思想內容屬于“說什么”的問題,那么話語形式就是“怎么說”的問題。一般說來在思想內容適切交際目的的前提下,修辭主體所運用的話語形式如何則決定了交際目的能否實現。所以修辭主體在思想內容適切交際目的的同時,還應做到話語形式與交際目的適切,否則即使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適切交際目的,也難最終取得交際的成功。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兩個苦朋友求見,一個被封官,一個被砍頭的民間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傳說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他以前相交的一幫苦朋友有些照舊過著很窮的日子。有一天,其中一個朋友從鄉下趕來,他哀求黃門官進去啟奏:有舊友求見。朱元璋念及舊情,傳他進去了。見面的時候,他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灌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朱元璋聽他巧妙地把過去的事情講出來,并且說得委婉、含蓄、好聽,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羽林軍總管。而另一位苦朋友聽見了,也想辦法見到了朱元璋。見面后他就直通通地說:“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了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下滿把地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去。葉子哽在喉嚨口,苦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口中一把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揭了自己的“老底”,等不及聽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故事中的兩個苦朋友的交際目的相同:都想撈些好處,他們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也基本相同,都是敘述兒時的同一次經歷,應該說和交際目的是適切的,但一個達到了目的,一個沒有達到,反而丟了性命。原因就在于第一個苦朋友所運用的話語形式(含蓄婉轉的形式)比較恰當,能適切交際目的,而第二個苦朋友所運用的話語形式(過于直白的形式)很不恰當,不能適切交際的目的。

本來思想內容或者說話語內容和話語形式從哲學角度而言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需要形式來表現,形式又必須統一于內容。從修辭角度來說,修辭主體應該追求話語內容與話語形式的完美統一、完美結合,既注重話語內容,注重“說什么”,又注重話語形式,注重“怎么說”;既精心組織話語內容,又精心選擇足以負載、體現這一話語內容的形式,使話語內容和話語形式同步適切言語交際的目的。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敬一丹在談到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交流感的追求時舉過一個話語內容和形式較好結合的例子。有一期《焦點訪談》節目的內容是談讓孩子們看到真人演的戲。她設計了兩個開頭:A.我國有三億少年兒童,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生活在偏遠的農村,那里文化生活相對貧乏,孩子們很少有機會看到真人演的戲。為了讓孩子們看到真人演的戲,兒童藝術工作者忙碌在臺前幕后。B.一位中年人告訴我,他小時候從來沒有看過真人演的戲。后來,當兒童話劇《馬蘭花》被拍成電影時,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電影散場了,他舍不得那馬郎、小蘭、大蘭,舍不得那小兔、老貓、狗尾巴草,于是他就藏在電影院的角落里,等下一場電影開演,他再鉆出來接著看。就這樣,他一連看了七場《馬蘭花》。后來,當他終于走進中國兒童劇場看到真人演的《馬蘭花》時,他已經當了父親。他是領著女兒來的。他說,帶女兒來,是因為她已經到了該看兒童戲的年齡,而自己來,則是為了補上小時候的遺憾。為了不讓現在的孩子留下這種遺憾。兒童藝術工作者忙碌在臺前幕后。同事們認為B更好,于是敬一丹選用了B。從后來的播出效果看,B的交流感好得多,因為它比A更注重話語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在同樣的主題下,它以細節取勝,從小角度切入,抓住成年人的心理談兒童戲的話題,使這一話題有更廣泛的社會性,而恰恰是成年人的關注,才能真正促進兒童戲的發展。[19]

(三)修辭話語能增加表達的美感度與力度

修辭目的是修辭行為的目的,是通過修辭努力、修辭追求來更好、更有效地達到交際目的。合目的原則要求修辭行為必須適切修辭目的。修辭目的最為重要的內容就是交際目的,因此合目的原則首先要求修辭行為必須適切交際目的,沒有實現交際目的的修辭行為是失敗的修辭行為。我們可以說成功的修辭行為必須是實現了交際目的的,但不能反過來認為實現了交際目的的修辭行為一定是成功的修辭行為。因為修辭目的除了交際目的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方面,即追求表達的美感度與力度的目的和追求有好的反響的目的。

修辭追求是一種審美追求,修辭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審美實踐的過程。修辭主體在選擇語言材料、運用修辭方法組織修辭話語的時候,在注重實現交際目的的前提之下,必須追求修辭話語的審美性,做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給人帶來心靈上的美感。修辭話語的美感度與力度體現于編碼的藝術性和技巧性,藝術性、技巧性高,相對應的美感度就高,一般力度就大。例如,有一對夫婦參觀美術展覽,丈夫見一幅裸女油畫僅以幾片樹葉遮羞,便張口注目地盯著,半晌不曾移步前行。其妻開口道:“喂!你是想站到秋天,待樹葉落下才甘心嗎?”妻子沒有說“你這個色鬼,看什么看,還不快走!”之類的話,而是如是說,應該說更能達到交際目的。現在的話語,側擊旁敲,含蓄委婉,既避開了聽者不愿聽的粗話詈語,又傳遞了自己所要傳遞的信息。俗而不粗,優美文雅,聽者愛聽,說者又不失禮。其修辭話語既增加了表達的美感度,也增加了表達的力度。

(四)修辭話語在接受對象那里有好的反響

修辭行為不能以交際目的的達到為唯一目的,修辭行為還必須注意接受對象的感受,注意接受對象對修辭話語的評價、態度與反應,也就是說追求修辭話語在接受對象那里有好的反響,即修辭行為、修辭話語的認同程度高、肯定程度高,或者說美譽度高。

以前舉江西宜春旅游政務網首頁通欄廣告語——“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為例。宜春市旅游局之所以推出“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而不是近似的“宜春,一座叫做春天的城市”或其他話語形式,顯然是出于追求高關注度的交際目的。這則廣告語利用言語“叫春”的多義性,讓接受者產生低俗的語義聯想,從而揚名于天下(不管是什么樣的名了),這個交際目的應該說達到了,但社會反響并不好,修辭效果并不好,因為違背了社會的公序良俗,應該說修辭目的沒有完全達到。下面事例中的服務員一以交際目的(查房)的達到為唯一目的,不顧接受對象的感受,修辭話語的美譽度為零。相反,服務員二顧及交際對象的感受,其修辭行為的認同度高,修辭話語的美譽度高,修辭效果極佳:

由于工作或是旅游等原因,經常到一個城市出差。第一次來到這座城市的時候,我住進了一家招待所。當我退房時,服務員沒好氣地說“你先等著,我檢查一下房間,看有沒有損壞東西或是丟東西。前幾天,有個客人偷走了一條毛巾,還有個客人把床單燒了一個洞……”她這樣說話,簡直有點侮辱我的人格!不用說,下次我再來這個城市,再不會住這個招待所了。

第二次我住在近鄰的賓館,到退房時,服務員說:“先生,請您稍等,我去看一看房間,看你有沒有落下東西。”我等候時明白了,原來她要檢查房間,可是她的話很讓我受用。以后要是我還來這個城市的話,我肯定還到這里住。我敢肯定,這家的效益一定比那家好,因為他們懂得“說話”也是一筆可以挖掘的財富。(王長英《會說話也是財富》,《揚子晚報》2007年3月6日)

當然,使語言表達在交際中產生好的反響和效應是修辭的一個目的,追求編碼的藝術性和技巧性,也是修辭的一個目的,但這二者不是修辭的根本目的、最終目的。修辭的根本目的、最終目的應該是達到交際目的。一味追求形象生動,只在乎編碼的藝術性和技巧性,不管交際目的能否達到,不管修辭話語的接受美譽度,不行;只管交際目的達到,而不管修辭話語的審美性和接受美譽度,也不行。修辭不能是小人,小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修辭是君子,修辭“擇手段而達目的”,“擇手段”的時候既考慮根本目的達到,也考慮話語的審美性和接受美譽度。修辭的理想狀態應是修辭話語(修辭文本)呈現審美性、達到交際目的和在交際中產生好的反響和效應的完美統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枞阳县| 承德县| 泊头市| 壤塘县| 洛宁县| 桑植县| 多伦县| 乐清市| 怀化市| 龙口市| 万盛区| 壤塘县| 新晃| 页游| 瑞安市| 翼城县| 楚雄市| 邓州市| 绍兴县| 阜阳市| 岳池县| 镇安县| 衡水市| 黄骅市| 磐石市| 西城区| 高邮市| 邻水| 宁蒗| 张家港市| 卓资县| 冷水江市| 兴业县| 西和县| 兴业县| 工布江达县| 定结县| 乌拉特中旗| 尉犁县|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