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本課題研究現狀

鋼琴音樂創作在柴科夫斯基的音樂創作中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除了十六部鋼琴小曲集和G大調奏鳴曲之外,鋼琴還運用在協奏曲和室內樂的合奏曲里(如《紀念偉大藝術家》的三重奏,浪漫曲的伴奏)。柴科夫斯基的鋼琴曲多數是小型的;內容通常是抒情的,描述大自然的,是一些農村小景,人民的習俗和舞蹈。看起來,這些小曲子在柴科夫斯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抒情詩在詩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柴科夫斯基經常專心于大型作品的構思(如交響樂、歌劇、芭蕾舞劇、交響詩等),在書信和發言中,談到和想到的也都是這些,其中很少涉及小的抒情曲。[20]或許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國內外學界對柴科夫斯基的關注點也主要集中在對其交響樂、芭蕾舞劇等較大型作品的研究上,如[俄]基里爾·彼得洛維奇·康德拉申的《俄羅斯夢幻:如何解讀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21]、彭志敏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22]、毛宇寬的《俄羅斯音樂之魂——柴科夫斯基》[23]等。對類似《四季》這樣的“小品”關注較少。但是,他的鋼琴小曲正如同浪漫曲一樣,常常反映出當時大型作品的主要內容的思想和情緒。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柴科夫斯基創作風格是統一和有機的。[24]

而在為數不多的對《四季》的研究上,無論是從對《四季》的普及性音樂介紹及評論的角度還是從演奏角度抑或創作技法的角度,大多集中在對單個或少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研究上;盡管也有學者及研究生在有關論文中對《四季》進行了專題研究,但也大都集中在對作品的分述或者從對《四季》某一特性問題如音樂的審美特征或是演奏教學等角度進行論述,缺乏對《四季》的整體比較研究及文本內涵的觀照。具體而言,本課題國內研究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1.對《四季》的普及性音樂介紹及評論

對《四季》的普及性音樂介紹及評論主要散見于對柴科夫斯基音樂創作生涯的綜述性介紹文獻中。在國外,有一本蘇聯勒·波里亞科娃的《柴科夫斯基的〈四季〉》[25],該書對《四季》的創作背景進行了解讀,并對《四季》中十二首樂曲逐一從音樂情緒表達上進行了解讀。在國內,這類研究主要以各種西方(外國)音樂史著作為主。如蔡良玉的《西方音樂文化》中有關柴科夫斯基生平及創作的介紹,其中涉及對《四季》的少量介紹[26];再如葉松榮的《西方音樂史》中對柴科夫斯基生平及創作的介紹,涉及對《四季》少量介紹[27]等。而除了專著,論文對《四季》的介紹相對而言則要多得多。

這中間,首要的當屬中央音樂學院趙屏國教授1993年在《人民音樂》第6、7、8期以連載形式刊發的《論柴科夫斯基的鋼琴套曲〈四季〉》,文章以立體解剖的形式,旁征博引,將作曲家《四季》的創作與他其他的音樂作品進行橫向聯系和比較,為讀者較為全面地揭示了《四季》中十二首作品的音樂內涵。除此以外,這類論文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如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黃曉晴老師的《四季如歌——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音樂特征分析》,文章從“現實題材音樂中的浪漫主義、音樂表現的抒情性和悲劇性、音樂個性化中浸透著民族性”[28]三個方面對《四季》的音樂特征進行了解析,較為詳細地闡述了柴科夫斯基的創作初衷和對這種生活體驗的高度藝術概括。再如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附中王艷芳老師的《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中的大自然形象》,文章獨辟蹊徑,從音畫結合的角度,對《四季》中所描繪的春夏秋冬截然不同的大自然形象進行了解析[29],對套曲《四季》從一月至十二月的音樂形象以畫面介紹的形式形象地進行剖析,解讀了每個月不同的音樂形象;此外還有吳英蓮的《柴科夫斯基與他的鋼琴小品〈四季〉》[30]、高雅莉的《關于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音樂性的研究》[31]等。

2.從演奏角度對《四季》進行探討分析

從演奏角度對《四季》進行探討分析是目前研究成果里面所占比重較大的部分。這類文章主要針對柴科夫斯基《四季》中的個別或幾首篇目從演奏角度進行探討分析。這中間最有代表意義的應該是趙屏國教授編著的《鋼琴套曲〈四季〉的演奏與教學》[32]一書,在書中作者指出,“……《四季》始終是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的規定曲目。雖然在《四季》中沒有艱深、華麗的技巧,但每位選手必須通過演奏《四季》來展示他們對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理解、感覺和掌握歌唱性風格作品的彈奏能力”[33]。《四季》的重要性自不言喻,但如何演奏好《四季》中的每一首作品呢?在書中,趙屏國結合自己多年豐富的鋼琴教學經驗,指出,“指導教師首先對作品要理解得透徹,同時善于啟發學生理解、把握作品的音樂語言和風格”[34],至于需要理解哪些內容,趙屏國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三點意見:“第一是要理解柴科夫斯基之所以能夠寫出如此耐人尋味的音樂、永恒的旋律的根本原因;第二是要讓學生了解作品產生的背景;第三是通過對每一段樂曲的分析、講解,加深理解。”[35]尤為重要的是,趙屏國教授針對《四季》中十二首作品的不同特點,逐一逐節進行學理分析,輔以經典人文闡釋,鞭辟入里,講解形象細致而生動;對《四季》中十二首作品進行了全面的解構與全新建構。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分散的針對某一首作品的演奏指導,如張愛民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小品〈四季〉之教學分析》[36]、彭云姝的《柴科夫斯基〈四季〉鋼琴演奏研究》[37]、張一茵的《淺談柴科夫斯基的鋼琴小品〈十月——秋之歌〉的分析與演奏》[38]等。

3.從創作技法上對《四季》個別篇目進行研究

這類文章主要研究柴科夫斯基《四季》中某一首或幾首樂曲所采用的各種創作技法如曲式結構、音樂材料發展手法、和聲特征、調性布局等等。這其中,可以四川師范大學李虻教授2012年在《音樂生活》“品鑒四季”[39]連續12期刊發的對《四季》中十二首作品的曲式分析文章為代表。文章以曲式分析為綱,從宏觀結構到細微材料對作品進行了普適性解讀,可謂典范。拙文《從〈六月——船歌〉看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的藝術特點》[40]、《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十一月——在馬車上〉藝術特色分析》[41]、《柴科夫斯基〈四月——松雪草〉的藝術特色》[42]、《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誕節〉音樂分析》[43]、《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一月——爐邊〉藝術特色分析》[44]等,也是對此課題的系列嘗試,上述文章均從作品的曲式結構特征、主要的材料發展手法、和聲及調性布局特點等層面對作品進行了詳解,在《四季》的研究中有一定代表意義。

除此以外,這類文章還有:曹藝峰的《解析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45]、尹萍的《柴可夫斯基〈四季〉主題段的分析》[46]、唐勇的《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爐邊〉調性思維》⑩瑏瑠、郭亞梅的《功能性與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獲〉的和聲分析》[48]、尤云飛的《淺析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舞蹈性節奏》[49]等。

4.碩(博)士論文專題研究

碩士論文專題研究雖然集中在對《四季》的整體研究上,但這一類研究多以分論為主,或從音樂哲學的角度,或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對《四季》中的曲目進行逐一論析。如:吳寧的《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研究》[50],文章分為兩部分,對每一首樂曲分別進行了分析和闡述;第一部分是對《四季》每一首樂曲進行的教案式分析,第二部分是對分析方法本身進行操作性層面的分析;文章除對樂曲的作曲技法、美學意義進行分析與闡述之外,還對樂曲所涉及的其他音樂作品進行了分析、比較;另外,對分析中所涉及的俄羅斯的文化、思想及部分哲學問題,在論文中也進行了闡述。再如滿園園的《從鋼琴套曲〈四季〉看柴科夫斯基的創作風格》[51],文章共分序言、正文、結論三個部分:序言簡要介紹了“套曲”這一體裁形式大致的發展概況,《四季》在世界鋼琴文獻中的地位及其研究意義;正文首先介紹了柴科夫斯基的生平、性格特征和一生中的三個創作階段,然后分別從十二首作品的音樂內容、結構、音樂表現要素等三個角度作進一步的分析論證;最后在前兩章的分析基礎上,總結出作者創作風格的四個特征,即詩意的標題性,模擬的創作手法,浪漫主義特色與民族主義特色并存的創作風格,簡潔性與多樣性并存的創作風格;結論部分對本人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并就作曲家在《六月——船歌》第二部分后面和聲的使用問題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再如謝曉軼的《試論柴科夫斯基鋼琴組曲〈四季〉的審美特征》[52],文章通過對《四季》樂曲中所涉及的俄羅斯民族樂派、俄羅斯的文化、思想問題的闡述,以及與俄羅斯同時期音樂家的比較,從藝術的審美方面對柴科夫斯基的鋼琴組曲《四季》的審美特征進行了探討;以及李藝的《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聲分析》[53]等。

除此以外的研究則大多結合鋼琴演奏分析,如尹頌華的《鋼琴套曲〈四季〉的藝術特征及其演奏與教學》[54]、周玲捷的《柴科夫斯基〈四季〉創作特征及演奏分析》[55]、王文婷的《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演奏研究》[56]等。

而博士論文方面,據查閱,目前國內尚無對《四季》進行系統研究的博士論文文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报价| 池州市| 永州市| 兴山县| 平罗县| 广汉市| 湘潭县| 阿图什市| 合川市| 泸州市| 新营市| 分宜县| 西林县| 盐池县| 台中市| 临邑县| 马公市| 呼伦贝尔市| 新竹县| 汶上县| 南木林县| 黄骅市| 驻马店市| 桑植县| 章丘市| 烟台市| 永春县| 玉林市| 运城市| 商丘市| 佳木斯市| 江阴市| 砀山县| 吴堡县| 和平区| 高清| 丹寨县| 克山县| 郯城县|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