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聲弦歌: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研究
- 任紅軍
- 2898字
- 2019-08-16 19:10:04
四 本著的研究范式
本著的研究,以文獻研究為基礎,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為了研究的順利進行,先將文中涉及的相關音樂材料發展手法及曲式分析有關概念進行闡釋。中編:在掌握較為充分的音樂文獻基礎之上,力求準確把握柴科夫斯基的創作歷程和創作思想,對《四季》逐一進行本體研究,獨立成文。下編: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歸納總結出柴科夫斯基《四季》創作的藝術特色。
在本體研究時,從對每一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入手,剖析作品的思想內涵;然后具體分析作曲家是用哪些音樂材料發展手法來實現他的創作意圖的。分析時,筆者將重點關注每一首作品題詩所賦予的音樂內涵,以及作品整體的結構特征、和聲特征、調性布局特征等。而在比較研究時,則注重系統歸納、總結作曲家創作《四季》時的整體創作思想、曲式結構及曲式結構各組成部分的創作特點、音樂的陳述方式、旋律創作特征、鋼琴織體形態、調性思維、和聲風格、復調技法等等特征。
[1]參見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第423—426頁。
[2]也即莫斯科音樂學院時期。
[3]與這種觀點相反,“它于1868年2月的首演令觀眾感到欣喜。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給予了高度贊賞。當時在梅克夫人處任家庭琴師的德彪西聽過這次演出,感到異常興奮。列夫·托爾斯泰說,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他最喜歡這部交響曲”。參見毛宇寬《俄羅斯音樂之魂——柴科夫斯基》,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頁。
[4]參見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中國人視野中的歐洲音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頁。
[5]參見張紅霞《柴科夫斯基評傳》,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頁。
[6]參見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中國人視野中的歐洲音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頁。
[7]柴科夫斯基在交響樂創作中不僅經常把圓舞曲作為交響樂的音樂主題,而且經常把交響樂的某一樂章寫成圓舞曲(如他的第三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這些圓舞曲抒情而又富有詩意,體現了作曲家心目中向往的和諧、溫馨的生活小天地。這其實也是作曲家內心情感的一種真實寫照——對夫妻和諧的家庭生活的向往與求之不得的無奈。
[8]參見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頁。
[9]參見毛宇寬《俄羅斯音樂之魂——柴科夫斯基》,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4頁。
[10]參見[美]約瑟夫·馬克利斯《西方音樂欣賞》,劉可希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第91—92頁。
[11]參見馮志平《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頁。
[12]參見宋莉莉《斯克里亞賓晚期音樂觀念與創作的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頁。
[13]嚴格意義上講,還不能算是套曲形式。套曲原義是指成套演出的樂曲,套曲的內部在主題或題材上有一定關聯,有時甚至是緊密相關的,如舒曼的《狂歡節》套曲,不僅有題材內容上的關聯,在音樂上也有貫穿的主導動機;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由十二首獨立成章的性格小品組成。
[14]參見張洪島《歐洲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頁。
[15]參見焦靜《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及其風格特征(上)》,《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16]參見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中國人視野中的歐洲音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頁。
[17]參見蔡良玉、梁茂春《世界藝術史音樂卷》,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頁。
[18]參見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頁。
[19]參見張霞《柴科夫斯基的鋼琴作品〈六月——船歌〉的演奏與分析》,《樂器》2005年第6期。
[20]參見[蘇]勒·波里亞科娃《柴科夫斯基的〈四季〉》,陳綿譯,音樂出版社1957年版,第3頁。
[21][俄]基里爾·彼得洛維奇·康德拉申:《俄羅斯夢幻:如何解讀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陳復君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
[22]彭志敏:《柴科夫斯基交響曲》,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23]毛宇寬:《俄羅斯音樂之魂——柴科夫斯基》,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年版。
[24]參見[蘇]勒·波里亞科娃《柴科夫斯基的〈四季〉》,陳綿譯,音樂出版社1957年版,第3頁。
[25][蘇]勒·波里亞科娃:《柴科夫斯基的〈四季〉》,陳綿譯,音樂出版社1957年版,這也是筆者在有限條件下所查證到的唯一一本有關《四季》專論的譯文文獻。
[26]參見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頁。
[27]參見葉松榮《西方音樂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頁。
[28]參見黃曉晴《四季如歌——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音樂特征分析》,《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29]參見王艷芳《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中的大自然形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30]參見吳英蓮《柴科夫斯基與他的鋼琴小品〈四季〉》,《遼寧工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31]參見高雅莉《關于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音樂性的研究》,《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11期。
[32]趙屏國:《鋼琴套曲〈四季〉的演奏與教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
[33]參見趙屏國《鋼琴套曲〈四季〉的演奏與教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編者的話”。
[34]同上。
[35]同上。
[36]參見張愛民《柴可夫斯基鋼琴小品〈四季〉之教學分析》,《民族音樂》2007年第1期。
[37]參見彭云姝《柴科夫斯基〈四季〉鋼琴演奏研究》,《理論界》2013年第4期。
[38]參見張一茵《淺談柴科夫斯基的鋼琴小品〈十月——秋之歌〉的分析與演奏》,《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39]參見《音樂生活》2012年“品鑒四季”專欄。李虻教授的撰寫體例給本著的撰寫以極大啟示。
[40]參見任紅軍《從〈六月——船歌〉看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的藝術特點》,《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41]參見任紅軍《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十一月——在馬車上〉藝術特色分析》,《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42]參見任紅軍《柴科夫斯基〈四月——松雪草〉的藝術特色》,《民族音樂》2010年第3期。
[43]參見任紅軍《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十二月——圣誕節〉音樂分析》,《大舞臺》2010年第6期。
[44]參見任紅軍《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之〈一月——爐邊〉藝術特色分析》,《民族音樂》2011年第5期。
[45]參見曹藝峰《解析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46]參見尹萍《柴可夫斯基〈四季〉主題段的分析》,《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48]參見郭亞梅《功能性與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獲〉的和聲分析》,《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第3期。
[49]參見尤云飛《淺析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舞蹈性節奏》,《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50]參見吳寧《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碩士論文。
[51]參見滿園園《從鋼琴套曲〈四季〉看柴科夫斯基的創作風格》,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52]參見謝曉軼《試論柴科夫斯基鋼琴組曲〈四季〉的審美特征》,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53]參見李藝《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的和聲分析》,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54]參見尹頌華《鋼琴套曲〈四季〉的藝術特征及其演奏與教學》,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
[55]參見周玲捷《柴科夫斯基〈四季〉創作特征及演奏分析》,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56]參見王文婷《柴科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演奏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