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阿蘭·巴丟生平及著作

(一)家庭背景

阿蘭·巴丟(Alain Badiou),1937年出生在摩洛哥(Morocco)的拉巴特(Rabat)。[1]阿蘭·巴丟成長在一個極具左翼色彩的家庭之中。他出生后不久,“二戰”爆發,1940年在德國法西斯鐵蹄的踐踏下法國淪陷。法國左翼分子成立抵抗組織,反抗德國納粹的入侵和法國貝當維希政府的投降政治。阿蘭·巴丟的父親雷蒙·巴丟(Raymond Badiou)就是積極的左翼分子之一。當時的雷蒙·巴丟是巴黎高師的高才生,所學專業是數學。作為數學家的雷蒙·巴丟帶給阿蘭·巴丟的是數學思維方式及嚴謹的、邏輯性的行為方式。法國光復后,雷蒙·巴丟在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擔任市長十三年之久。他的左翼活動和從政經歷對年幼的阿蘭·巴丟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用阿蘭·巴丟自己的話說:“我們家本質上具有左翼傳統。我父親給我兩個印象:‘二戰’期間參加的反納粹抵抗運動,以及他也是當權的社會主義的斗士,因為他在法國一個大城市圖盧茲當了十三年市長。我的故事就是與這種官方左翼決裂的故事。”[2]阿蘭·巴丟“與這種官方左翼決裂”是通過他參加的兩次活動實現的:一次是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另一次是1969年比利時大罷工。這兩次活動對阿蘭·巴丟的政治觀念、哲學觀念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尤其是作為記者的阿蘭·巴丟被派去報道比利時工人罷工。在與礦工工人的接觸中,深刻了解了他們的鄉村社會生活。這段經歷決定了巴丟的哲學始終“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發言和演說,站在人類共通性的最模糊的部分上,站在平等那一邊。”“哲學的金科玉律絕對是平等。”[3]真正的理論只能在革命的斗爭實踐中形成。

阿蘭·巴丟的母親也畢業于法國巴黎高師,所學專業是法國文學。如果說父親給予巴丟的是數學的嚴謹、哲性思維和左翼立場的話,那么母親給予他的則是文學的、詩性的熏陶,并賦予他充滿詩意的人生。巴丟說:

我父親是巴黎高師數學系的畢業生,我母親則是巴黎高師法國文學專業的畢業生。我也是巴黎高師的畢業生,是什么專業呢?是哲學。也就是說,或許這是唯一能夠在文學母性和數學父性之間建立雙重親子關系和自由流通關系的方式。這就是哲學本身的啟示:哲學語言通常在數學和詩之間,母親和父親之間,建構自己的空間。[4]

母親親身經歷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促使巴丟對哲學產生了新的看法。母親曾經給他講述了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母親在認識父親之前,在阿爾及利亞教書,當時她對一個哲學老師產生了熱烈的愛情,但由于各種原因無法與他終成眷屬,這種深刻的、刻骨銘心的愛一直支撐著母親到81歲高齡。這個故事使巴丟得出的哲學結論是:哲學并未終結,“因為它仍在自身中游蕩,因為對現存的問題仍有更進一步的必要。我相信這是其本質。哲學的本質正是一種我們薪火相傳的永恒的東西”。[5]

在母親的熏染下,巴丟的人生及其思想都充滿了詩性特征。巴丟不僅本人創作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同時,對馬拉美、佩索亞、策蘭、蘭波、貝克特等人的文學作品進行了獨特的解讀,他們的作品也成了巴丟闡述其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想最主要的話語資源。此外,巴丟的著作也充滿著詩性的魅力。因此,齊澤克這樣評價阿蘭·巴丟:“巴丟是一個極具魅力的知識分子。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嚴格的數學知識、真正的哲學情懷、藝術家的敏感以及激進的政治活動結合在一起。”[6]

(二)學習經歷[7]

從巴丟的學習經歷來看,可以說他是一個成長在學院里的哲學家。然而他卻是一名反對學院派哲學思想的哲學家。

巴丟中學畢業于圖盧茲(Toulouse)的貝爾維尤實驗中學(Lycée de Bellevue)。于1954—1955年在圖盧茲的古典費馬學校(Lycée Fermat)讀文科預科。1955年之前,阿蘭·巴丟成長于法國巴黎的外省,1955年來到巴黎。并于1955—1956年在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學(Lycée LyceLouis-le-Grand)讀高等師范學院文科預科。1956年考入巴黎高師,直到1961年一直就讀于巴黎高師。他對數學情有獨鐘,這為他后來提出的數學本體論的哲學思想奠定了基礎。1960年通過了從教資格考試。1962年服義務兵役一年。1963—1965年在法國的蘭斯中學教書。1965—1969年在蘭斯大學任助教(Assistant)和助理講師(Matre-assistant)。1968年,巴丟受福柯的邀請,成為萬森納(Vincennes)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的一名教師,并于1969—1983年在該學院擔任助理講師,于1983—1990年擔任講師(Matre de Conférences)。隨著他1988年《存在與事件》一書的問世,1989年他被授予哲學教授資格并于1990—1999年間一直擔任主席。1969年直到1999年的三十年間中,他一直在巴黎第八大學教書。他與米歇爾·塞爾(Michel Serre)、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弗朗西瓦·夏特勒(Franois Chatelet)、利奧塔(Jean-Franois Lyotard)、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阿蘭·米勒(Alain Miller)等人都是同事。在此期間,他與德勒茲、利奧塔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二人的哲學著作被巴丟看作是阿爾都塞的科學馬克思主義項目的不健康的變體。1999年,他回到巴黎高師,并擔任了哲學系主任。他還是國際哲學學院(The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簡稱CIPh)的重要負責人,同時還在國際哲學學院開設一個很受歡迎的研討班,討論內容從“反哲學家”(圣保羅、尼采、維特根斯坦、拉康)到20世紀主要的概念變革。

就讀于巴黎高師期間,阿蘭·巴丟接觸到了他哲學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位導師:薩特、拉康和阿爾都塞。他們三個人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阿蘭·巴丟哲學思想的形成。“薩特教給我的東西很簡單,存在主義……概念通常也必須是存在……拉康教給我的是連接,即主體理論同形式理論之間的必然連接……阿爾都塞教給我兩樣東西:沒有適合的哲學的主體……只有思想的方向;哲學必須進行區分和劃界,即同那些不是哲學的東西區分開來……”[8]

在這三個人當中,對巴丟影響最大的還是阿爾都塞。在巴黎高師期間,巴丟是阿爾都塞的學生,聆聽他所講授的課程。阿爾都塞對《資本論》的解讀深深吸引著巴丟。后來巴丟與巴里巴爾、朗西埃、馬舍雷等人都是阿爾都塞名著《讀〈資本論〉》一書的撰寫者。1967年巴丟加入了阿爾都塞開創的一個研究斯賓諾莎的小組。同年,他被阿爾都塞邀請參加了“科學家的哲學課堂”(“Philosophy Course for Scientists”)。巴丟在這個哲學課堂上進行了幾次演講,在這些講稿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他的《模式的概念》(Le concept de modèle)一書。此書是巴丟早期最重要的著作,書中體現出他深受阿爾都塞思想的影響。但是從1968年以后,巴丟就開始反對阿爾都塞。

(三)政治實踐

19世紀末的德雷福斯事件后,整個20世紀的法國知識界形成了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的傳統。阿蘭·巴丟與阿爾都塞、薩特等一代知識分子,都是當時法國極為活躍的政治活動家。巴丟受到來自父親和導師阿爾都塞左翼思想的影響,他積極參加左翼政治活動,這一系列活動對巴丟哲學思想的形成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955年,他剛剛來到巴黎時,即爆發了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戰爭。1958年,他協助建立了聯合社會主義黨(United Socialist Party,PSU),這是法共的一個分支,他們強烈譴責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戰爭。聯合社會主義黨成立后,隨即展開了反對法國向阿爾及利亞出兵的反戰活動,巴丟是反戰組織的積極成員之一。他走上街頭,高喊“阿爾及利亞和平”的口號,參與反戰示威游行,并與前來鎮壓的警察進行身體搏斗。1960年8月,薩特聯合了當時法國知識界的120位反戰人士,發表了《121人宣言》,公開支持阿爾及利亞的反法獨立運動,支持法國青年和士兵的反戰行為。通過參與此次反戰運動,阿蘭·巴丟認為,哲學只有介入社會才能存在,他反對學院派的哲學立場。他說:“唯有哲學真正掌握了時代的節奏,它才能存在。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運動,也不是與我們無關的政治,而是當代人經常發作的痛楚,哲學必須要驗證這種痛楚,或者說,讓哲學誕生在今天人們的傷口處,而知識分子們生產的哲學太過圓滑世故。”[9]他還認為,革命思想并非來自書齋,不是幾個哲學教授在書齋里發明出來的,而是在與統治者血與火的斗爭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1968年,受到“五月風暴”的影響,巴丟開始將自己的政治思考轉向建立一個分離性的毛主義組織,即法國馬列共產主義聯合組織(Group for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on of Marxist-Leninst Communists of France,UCFML)。巴丟在這一組織中長期擔任領導人。他還是一個后政黨組織——政治組織中心(The Center of L’Organisation Politique)的成員。這一組織關注最廣泛的介入式話題,如勞工、移民、住房等話題。

(四)主要著作

自25歲發表第一篇文學作品,如今年逾古稀的阿蘭·巴丟幾乎已經著作等身。這些著作按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論文集、評論集、文學作品等幾大類(各類之間也有相互交叉,如哲學與政治學、倫理學著作之間就是如此)。

哲學著作包括:《模式的概念》(1969)、《主體理論》(1982)、《能否思考政治》(1985)、《存在與事件》(1988)、《哲學宣言》(1989)、《數與數字》(1990)、《條件》(1992)、《倫理學:論惡的理解》(1993)、《吉爾·德勒茲:存在的喧囂》(1997)、《圣保羅:普世主義的奠基》(1997)、《過渡本體論簡論》(1998)、《非美學手冊》(1998)、《元政治學綱要》(1998)、《世界的邏輯:存在與事件2》(2006)、《第二哲學宣言》(2009)、《哲學在當代》(與齊澤克合著,2009)、《維特根斯坦的反哲學》(2009)、《尼采的反哲學》(2009)、《愛的多重奏》(2009)、《海德格爾:納粹,女人,哲學》(2010)、《性關系根本不存在:拉康二講》(2010)、《哲學與事件》(2010)、《瓦格納五講》(2010)、《有限與無限》(2010)、《政治與哲學的隱秘關系》(2011,英譯本《激進分子的哲學》,2012)、《柏拉圖的理想國》(2012)、《法國哲學的冒險》(2012)、《超驗數學:元本體論與實存》(2014),等等。

政治學著作包括:《矛盾理論》(1975)、《論意識形態》(1976)、《黑格爾辯證法的理性內核》(1977)、《陰暗的災難》(1991)、《情勢1:科索沃,九一一,希拉克與勒龐》(2003)、《情勢2:伊拉克,圍巾,德國與法國》(2004)、《情勢3:猶太一詞的范圍》(2005)、《情勢4:論薩科齊的意義》(2007)、《論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2008)、《情勢5:共產主義假設》(2009)、《歷史的重生:造反和起義的時代》(2011)、《反猶太主義無處不在,今日法國》(2011,英譯本《反猶太主義反思》,2013)等。

其他論文集、評論集如:《劇院狂想曲》(1990)、《貝克特:不竭的欲望》(1995)、《無限性思想》(2003)、《理論書寫》(2004)、《世紀》(2005)、《邊界》(2006)、《論辯術》(2006)、《小萬神殿:戰后哲學家》(2009)、《電影》(2010)等。

文學創作方面,巴丟創作了小說三部曲和戲劇三部曲。1959年他的第一部散文式小說《觀星臺:反向旅途1》(Almageste.Trajectoire inverseⅠ.[Prose].Paris:Seuil,1964.)于1964年出版。1967年他又出版了另一部長篇小說《羅盤:反向旅途2》(Portulans.Trajectoire inverseⅡ[Roman].Paris:Seuil,1967)。與原計劃創作的第三部小說《角斗士》(Bestiaires)構成了他的小說三部曲,只是由于各種原因,第三部小說流產告終。1979年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戲劇《紅披肩》(L’charpe rouge.[Romanopéra].Paris:Maspero,1979.)。此后,又創作了他的戲劇三部曲。1994年創作了一部鬧劇《細心的艾哈邁德》(Ahmed le subtil.[Farce].Paris:Actes du Sud,1994.),接著又于1995年創作了戲劇《哲人艾哈邁德》及其續集《煩惱的艾哈邁德》(Ahmed le philosophe,suivi de Ahmed se fache.[Théatre].Paris:Actes du Sud,1995.),從而形成了艾哈邁德戲劇三部曲。1996年還創作了喜劇《南瓜》(Les Citrouilles.[Comédie].Paris:Actes du Sud,1996.)。1997年發表了他的又一部長篇小說《世間凈土》(Calme Bloc ici-bas.[Novel].Paris:P.O.L.19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溪县| 金塔县| 沈丘县| 云林县| 克什克腾旗| 堆龙德庆县| 玉环县| 泗水县| 泸定县| 双峰县| 株洲县| 弋阳县| 金门县| 长兴县| 慈溪市| 山东| 五家渠市| 遂宁市| 安仁县| 安丘市| 巨鹿县| 新丰县| 开封市| 临泽县| 修文县| 榆树市| 富锦市| 忻州市| 永平县| 开原市| 旺苍县| 汉阴县| 鸡泽县| 平舆县| 乃东县| 红桥区| 黄骅市| 义马市| 大兴区| 鄂托克前旗| 安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