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立論依據及全書基本框架

本書的主要研究思路就是在介紹巴丟哲學基本思想的基礎上,以其“非美學”思想為核心,探索巴丟“非美學”文藝思想及其當代視野和當代意義,進而管窺巴丟的文藝思想大廈。

(一)選題意義

其一,本書旨在對巴丟文藝思想進行系統研究。從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國外對巴丟的研究如火如荼,已經出現了幾部研究巴丟哲學思想的專著,還出現了幾部導讀性專著和介紹性專著。但是尚且沒有研究其文藝思想方面的專著,更沒有對其“非美學”文藝思想進行系統研究的專著。從國內情況來看,目前只有幾部譯著,藍江譯《世紀》和鄧剛譯《愛的多重奏》,陳永國教授翻譯的《激進哲學:阿蘭·巴丟讀本》和一些短篇的譯文,國內學者對巴丟的研究論文只有二十余篇。希望本書能對國內阿蘭·巴丟文藝思想研究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其二,分析了巴丟哲學在后現代主義“哲學終結”之后歷史性出場的原因及理論和現實意義。后現代主義的解構思潮宣告了“哲學的終結”、“理論的終結”、“人的終結”,巴丟哲學的出現,旨在終結“哲學的終結”,為哲學的未來指引一條可能的通道。這也是學術界熱烈關注巴丟哲學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本人試圖對巴丟在“后學之后”的歷史性出場的必然性及深層學理原因進行分析,以此突顯巴丟哲學思想的獨特性及其現實意義及理論價值。

其三,梳理了巴丟哲學思想的獨特性及其理論意義。在哲學史上,巴丟首次提出了“數學即本體論”的哲學命題,具體而言,他將數學中的集合理論作為其哲學本體論,在哲學史上有開創性意義。他關于科學、政治、藝術、愛是哲學得以實現的四個真理程序的命題也具有理論開拓性。他對真理、存在、事件、主體等范疇進行了獨特的解釋,形成了巴丟特有的哲學范疇,這些術語的新解形成了其獨特的事件哲學思想。本書試圖運用關鍵詞的方式,對巴丟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基本范疇進行初步把握,分析其哲學思想與其文藝思想之間形成的新的“非寄生性”關系,突顯其文藝思想的獨特性。

其四,首次對巴丟獨特的“非美學”文藝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與研究。國外個別論文談到了巴丟的詩學思想、非美學概念、電影理論及巴丟對貝克特、馬拉美等人的解讀,但目前尚沒有對其“非美學”文藝思想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本書以巴丟的文藝思想的核心概念“非美學”一詞作為切入點,分析“非美學”與傳統美學及“反美學”的關系,梳理巴丟對貝克特、馬拉美等人的“非美學”式解讀的要點,歸納總結巴丟“非美學”文藝思想的核心內涵及具體內容。相信巴丟獨特的“非美學”文藝思想,必將為當代文藝理論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理論話語資源。

其五,分析了巴丟“介入式”的哲學立場及其對當代藝術批判的現實意義及理論價值。巴丟近期的哲學思想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對當下現實的“介入”立場,他將自己早期的“純理論”建構的思想放在了“當代世界的邏輯”中,從“現象學”的角度展開了對“事件”、“真理”、“身體”、“真理—主體”等范疇的研究,并對當代藝術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分析了當代藝術可能的出路問題。這些思想無疑對于我們思考當下文藝理論問題及文藝現實問題,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二)研究內容

本書試圖解決下面一些具體問題:

其一,阿蘭·巴丟思想的歷史性出場問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表明,學術界對巴丟的熱烈關注主要集中在最近十年以來。這一現象背后存在怎樣的歷史必然性?他對當代三大哲學思潮的批判其合理性和矛盾性何在?其思想有何積極影響,又有哪些局限?

其二,阿蘭·巴丟哲學思想的基本把握問題。巴丟關于“數學=本體論”的命題,關于“回到柏拉圖”的哲學姿態,是哲學的一種螺旋式上升呢,還是哲學的“倒退”?是保守,抑或是激進?巴丟哲學是回歸了哲學的“現代性”?抑或標志著后現代之后哲學的“新生”?巴丟的事件哲學、真理哲學、主體思想的淵源何在?其哲學思想的獨特性何在?

其三,巴丟文藝思想的系統梳理問題。巴丟的文藝思想、現代詩學思想與其哲學思想的內在關系如何?其“非美學”思想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非美學”是一種“美學”思想嗎?抑或是一種“反美學”、“超美學”思想?為什么說“非美學”是詩與哲學關系的一種全新構想?巴丟如何分析解讀貝克特、馬拉美等人的文藝作品或詩學思想?從中體現了巴丟怎樣的詩學思想?他們在巴丟哲學思想中占有怎樣的地位?

其四,巴丟思想的當代視野問題。巴丟哲學思想如何介入當下?他對當代“世界邏輯”持怎樣的觀點?他如何評價當代藝術?他的思想對于中國當代文藝研究有何現實意義?

總之,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巴丟已有研究中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的,筆者的目標就是通過自己對巴丟原著的研讀,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試圖對以上一系列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這些問題中的核心是關于巴丟“非美學”文藝思想的問題。巴丟所謂的“非美學”是一個極具獨創性而又內涵豐富的概念。概而言之,“非美學”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內涵:

其一,“非美學”是指藝術與哲學的關系的一種全新構想。

巴丟認為,“非美學”首先是指藝術與哲學的一種全新的關系:藝術并非哲學的研究對象,而是哲學的條件。藝術與科學、政治、愛共同構成了哲學得以存在的四個真理程序。關于藝術與哲學的關系問題,是自前蘇格拉底時代以來歷經了兩千多年的古老話題。西方哲學思想史上對這一問題有過各種各樣的觀點。巴丟將歷史上關于這一問題的看法高度概括為三種圖式。20世紀關于這一問題的看法仍然延續了古典時代的三種圖式,因此,巴丟試圖找到關于藝術哲學關系的“第四種”關系。這種新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一種“非美學”的關系圖式。

其二,“非美學”還指特定藝術“內在哲學效果”。

這里巴丟所謂的“特定藝術”有明確的所指。從藝術類型來看,“特定藝術”指詩歌、戲劇、小說、散文、電影、舞蹈、音樂等。當然又并非指這些類型中的全部,而是在每種藝術類型中,巴丟都有他所推崇的代表藝術家和代表作品。例如詩歌中的“特定藝術”主要指馬拉美、蘭波、策蘭、佩索亞等人的詩作;小說、戲劇主要指的是貝克特的作品;電影、舞蹈、音樂等藝術樣式中,巴丟也經常引用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進行分析。而所謂的“內在哲學效果”主要指上面列舉的這些“特定藝術”中包含了巴丟的某些哲學思想。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巴丟并非將這些藝術家、藝術品作為他的哲學思想的研究對象和注腳,恰恰相反,他認為這些藝術作品本身存在這些“內在的”哲學效果,因為在巴丟看來,“非美學”的首要的含義就是:藝術并非哲學的研究對象,而是哲學得以存在和展開的條件。

其三,“非美學”既是巴丟解讀詩歌、小說、電影、戲劇等藝術的新方法、新角度,也是一種獨特的文藝思想。

正是由于“非美學”是哲學與藝術關系的一種新的構想,因此,巴丟對藝術作品的解讀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學”解讀,而是一種“非美學”的解讀。這種解讀的方法就是將藝術作為哲學的條件而不是哲學研究的對象來進行解讀,同時,通過“非美學”式的解讀,試圖發掘出這些特定的藝術類型和藝術作品中的“內在哲學效果”。所謂的“內在哲學效果”,在巴丟看來,就是指這些特定的藝術作品本身就是真理的生產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這種“非美學”式解讀,形成了巴丟獨特的“非美學”文藝思想。

(三)全書框架

本書在介紹巴丟哲學基本思想的基礎上,以其“非美學”(inaesthetics)思想為核心,探索巴丟“非美學”文藝思想、詩學思想及其當代視野,管窺巴丟整個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想大廈及其當代意義。

除了“導論”,全書共分為六章,具體內容概要如下:

第一章,“阿蘭·巴丟思想的歷史性出場”。介紹巴丟思想的理論淵源與發展線索,他的哲學思想之所以在最近十年成為世界學術界的焦點之一,有其歷史性出場的必然性。他對當代“后”學持激進的批判態度。不僅如此,他的哲學思想別具特色,具有極強的原創性,他提出的“數學即本體論”哲學觀點,他的“回到柏拉圖”的哲學立場,他關于真理、主體、事件等哲學范疇的獨特解釋等,都使巴丟哲學獨樹一幟。其雄心就是要“開創哲學的未來”,要讓哲學“站起來,走!”,“向前邁進一步”。而不是與“后”學研究者一起哀悼“哲學的終結”。

第二章,“藝術是哲學的四個真理程序之一”。要理解巴丟的這一觀點,首先要對其哲學思想有基本的了解。為此本章前半部分對其哲學基本命題,如“數學即本體論”、“藝術是哲學的四個類屬真理程序之一”等,進行介紹研究;然后對其哲學關鍵詞,如事件、真理、主體、事件點、情勢、情勢狀態、表現與再現、集合論、包含與屬于等進行分析介紹,在此基礎上,把握其哲學基本思想。在巴丟看來,藝術不再是哲學的研究對象,而是哲學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哲學的四個真理程序之一。因此,藝術與哲學的關系是一種全新的“非美學”的關系。

第三章,“文藝思想核心:‘非美學’”。巴丟在《非美學手冊》一書中,解釋了“非美學”這一核心概念的兩個基本內涵:其一,“非美學”是哲學與藝術的一種新的關系,即藝術不是哲學的對象,而是哲學得以實現的條件;其二,“非美學”是對特定藝術的“內在哲學效果”的研究?!胺敲缹W”與傳統美學及“反美學”有區別也有聯系。“非美學”既是一種“反美學”,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反美學”,而是一種新的藝術與哲學關系的視角,是一種研究解讀藝術的新的方法論,更是巴丟獨創的文藝思想。

第四章,“‘非美學’的文藝解讀”。本章分析介紹了巴丟對貝克特小說、戲劇等作品的“非美學”解讀,總結了巴丟對貝克特作品解讀的“非美學”方法論內涵:“非美學”解讀方法是一種“反傳統式”解讀,一種介入式的“強力閱讀”,一種“哲學式”解讀。然后對巴丟的電影藝術思想進行了研究。巴丟在幾篇文章中,提出了“電影是第七種藝術”,“電影是一種‘加一’的藝術”,電影是一種“不純”的藝術,“電影是一種‘大眾藝術’”等觀點。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與哲學的關系更加復雜。巴丟提出,不僅電影需要哲學地解讀,更為重要的是,哲學也需要電影,哲學也要像電影這種“大眾藝術”一樣,成為一種“大眾哲學”,哲學需要成為一種介入現實生活的“介入式”“大眾哲學”。

第五章,“‘非美學’的詩學思想”。巴丟并沒有從傳統文學批評的角度,運用象征主義的理論對馬拉美詩歌進行解讀,而是從其獨創的“非美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挖掘其中包含的“內在哲學效果”——“非美學”文藝思想。巴丟的哲學思想、“非美學”文藝思想,與馬拉美的詩作及其詩學思想有許多契合點,馬拉美主要詩學思想是一種“否定”的詩學理論,這與巴丟的“減法”數學本體論不謀而合。馬拉美認為現實除了虛空什么也沒有,與巴丟的“存在=空”的思想一致;馬拉美的“沉默的、純化的”語言觀,詩人應該在詩中消失隱退等觀點,與巴丟的事件、真理、主體思想極為相近。這也是巴丟極其推崇馬拉美的主要原因。本章最后分析了巴丟解讀馬拉美的獨特方式,總結出巴丟獨特的“非美學”的詩學思想。

第六章,“巴丟文藝思想的當代視野”。巴丟哲學新著《世界的邏輯》是其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轉折,他開始由《存在與事件》中的抽象“存在”、“事件”、“真理”的思考,轉向“存在”在“世界”邏輯中的表象的“現象學”研究。因此,他的哲學思想由抽象轉向具體,由理論建構走向現實“介入”。他主張用“唯物辯證法”的真理形式來反對當下世界“民主唯物主義”的邏輯——“語言”與“身體”的統治。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哲學范疇,如“大邏輯”、“新身體”、“主體—真理”、“真理—身體”等。巴丟從這種“介入的”哲學立場出發,展開對當代藝術的批判。他認為當代藝術處于“語言”與“身體”的世界邏輯的統治之下,主張藝術家不要做一個“浪漫主義的形式主義者”;當代藝術的主要任務是創造藝術主體的“第三種范式”,是創造一種新的藝術普遍性——藝術真理;當代藝術的真正功能是創造一種新的可能性;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新形式的創造,更是一種“藝術政治”、“藝術倫理”。


[1]摩洛哥是非洲北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從15世紀開始受到西方一些國家的入侵。1904年10月,法國與西班牙簽訂了瓜分摩洛哥的協定。1912年3月30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同年11月,法國與西班牙重新簽訂了瓜分摩洛哥的《馬德里條約》。1956年3月2日,摩洛哥獲得獨立,首都拉巴特。

[2]Alain Badiou,Philosophy as Biography,http://www.lacan.com/symptom9_articles/badiou19.html.

[3]Ibid.

[4]Ibid.

[5]Alain Badiou,Philosophy as Biography,http://www.lacan.com/symptom9_articles/badiou19.html.

[6]參見齊澤克為彼德·霍爾沃德Badiou:A Subject to Truth(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3,pp.4—8)一書寫的序言。

[7]參考了Alan D.Schrift,Twentieth 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Key Themes and Thinkers,(Blackwell Publishing,2006,p.91)中的部分相關內容。

[8]Alain Badiou,Philosophy as Biography,http://www.lacan.com/symptom9_articles/badiou19.html.

[9]Alain Badiou,Philosophy as Biography,http://www.lacan.com/symptom9_articles/badiou19.html.

[10]由于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現在很難統計出準確數字。以上這一系列數字僅僅是筆者查閱若干重要外文數據庫和相關研究資料所作的粗略的統計,實際數量要遠大于這個數字,而且這里只是統計了巴丟的專論性文章,不包括主要涉及巴丟思想或一般性訪談等其他方面的文章。

[11]Peter Hallward,Badiou:A Subject to Truth,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3.Peter Hallward,Think Again:Alain Badiou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London:Continuum,2004.Jason Barker,Alain Badiou: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Pluto Press,2002.

[12]《存在與事件》法文原版1988年出版:L’être et l’événment,Paris:Seuil,1988.英譯本2005年出版:Bing and Event,trans.Oliver Feltham,London:Continuum,2005.《世界的邏輯》法文原版2006年出版:Logiques des mondes,Paris:Seuil,2006.英譯本2009年出版:Logics of Worlds:Bing and Event,2,trans.Alberto Toscano,London:Continuum,2009.其他比較重要的哲學專著還有《主體理論》、《哲學宣言》、《第二哲學宣言》、《模式的概念》等。

[13]Alain Badiou,Infinite Thought:Truth and the Return to Philosophy,trans.and ed.Oliver Feltham and Justin Clemens,New York:Continuum,2004,p.56.

[14]見齊澤克為本書寫的序。Foreword:Hallward’s Fidelity to the Badiou Event。

[15]Peter Hallward,Think Again:Alain Badiou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London:Continuum,2004.

[16]這些文章均見:Peter Hallward,Think Again:Alain Badiou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London:Continuum,2004。

[17]Jason Barker,Alain Badiou: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Pluto Press,2002.

[18]Gabriel Riera,Alain Badiou:Philosophy and Its Condition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

[19]Sam Gillespie,The Mathematics of Novelty:Badiou’s Minimalist Metaphysics,Melbourne,Australia:re.press,2008.

[20]Christopher Norri,Badiou’s Being and Event:A Reader’s Guide,London:Continuum,2009.

[21]Fabien Tarby,La Philosophie d’Alain Badiou,Paris:éditions L’Harmattan,2005.此外,Fabien Tarby還著有“Matérialismes d’aujourd’hui:de DeleuzeBadiou”(Paris,éditions L’Harmattan,2005)一書。另外,Charles Ramond和Bruno Besana(與Oliver Feltham一起)還主編了巴丟研究論文集,等等。

[22]Antonio Calcagno,Badiou and Derrida:Politics,Events and their Time,London:Continuum,2007.

[23]Antonio Calcagno,“Jacques Derrida and Alain Badiou:Is There a Rela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Time?”Philosophy &Social Criticism,Vol.30,No.7,2004,pp.799—815.

[24]Bruno Bosteels,Badiou and Politic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9.

[25]Bruno Bosteels,“Post-Maoism:Badiou and Potitics”,Positions: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Vol.13,2005,pp.575—634.

[26]Andrew Gibson,Beckett and Badiou:The Pathos of Intermitten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7]巴丟著有評論貝克特的專著:Alain Badiou,Beckett:L’increvable désir,Paris:Hachette,1995(On Beckett,trans.A.Toscano,ed.Nina Power,London:Clinamen Press,2003)。

[28]如:Jean-Jacques Lecercle,“Badiou’s Poetics”,in Peter Hallward(ed.),Think Again:Alain Badiou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London,Continuum Books,2004,pp.208—217。

[29]Gabriel Riera,“For an‘Ethics of Mystery’:Philosophy and the Poem”,in Gabriel Riera (ed.),Alain Badiou:Philosophy and Its Condiotion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pp.61—86.

[30]Pierre Macherey,“The Mallarme of Alain Badiou”,in Gabriel Riera(ed.),Alain Badiou:Philosophy and Its Condiotion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pp.109—116.

[31]Alex Ling,“Can Cinema Be Thought:Alain Badiou and the Artistic Condition”,Cosmos and History,Vol.1,No.1—2,2006,pp.263—276.

[32]Jacques Ranciere,“Aesthetics,Inaesthetics,Anti Aesthetics”,in Peter Hallward (ed.),Think Again:Alain Badiou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London:Continuum Books,2004,pp.218—231.

[33]如齊澤克的文章:“Psychoanalysis in Post Marxism:The Case of Alain Badiou”,The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Vol.97,No.2,1998,pp.235—261。

[34]http://www.washington.edu/students/icd/S/chid/498hias.html.

[35]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onlinecourse/LacanBadiou/index.html.

[36]汪民安主編:《生產》第三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7]Peter Hallward,Badiou:A Subject to Truth,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3.

[38]陳永國主編:《激進哲學:阿蘭·巴丟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9]目前關于Alain Badiou名字的翻譯最主要的有三種:巴丟、巴迪歐和巴迪烏,還有少數人譯為巴迪尤、巴蒂烏、巴狄烏、巴迪厄等。本書一律使用“巴丟”這一譯名。

[40]參見論文最后的參考文獻“英文部分”。

[41]如:Jean-Jacques Lecercle,“Badiou’s Poetics”,in Peter Hallward(ed.),Think Again:Alain Badiou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London,Continuum Books,2004,pp.208—217。

[42]Gabriel Riera,“For an‘Ethics of Mystery’:Philosophy and the Poem”,in Gabriel Riera (ed.),Alain Badiou:Philosophy and Its Condiotion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pp.61—86.

[43]Pierre Macherey,“The Mallarme of Alain Badiou”,in Gabriel Riera(ed.),Alain Badiou:Philosophy and Its Condiotion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pp.109—116.

[44]Alex Ling,“Can Cinema Be Thought?Alain Badiou and the Artistic Condition”,Cosmos and History,Vol.1,No.1—2,2006,pp.263—276.

[45]Jacques Ranciere,“Aesthetics,Inaesthetics,Anti-Aesthetics”,in Peter Hallward (ed.),Think Again:Alain Badiou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London,Continuum Books,2004,pp.218—23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延津县| 大渡口区| 额济纳旗| 明光市| 六盘水市| 墨竹工卡县| 富阳市| 嵊州市| 平南县| 繁峙县| 信宜市| 阿合奇县| 峨眉山市| 朝阳县| 天全县| 东源县| 临汾市| 郴州市| 西藏| 百色市| 化德县| 西畴县| 肇庆市| 林州市| 资中县| 钦州市| 西城区| 青川县| 太原市| 天津市| 庄浪县| 青川县| 连城县| 赣榆县| 万全县| 门头沟区| 垦利县| 肇东市| 铁岭市| 呼图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