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清代學者錢大昕認為,自古以來有儒釋道三教,自明代始又多一教,為小說教,士農工商以至目不識丁之婦女兒童,無不喜聞樂見,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三教。他說,儒釋道不忍言及的奸邪淫盜之類的事情,都被小說盡相窮形,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至于飽食無事的世家子弟都被此等書誘教,行為近乎禽獸(《正俗篇》)。魯迅先生有類似的說法:“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小說,甚至于還靠從小說編出來的戲文。”(《馬上之日記》)這說明,明代以后的小說,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國民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著名學者王學泰先生就此提出了“游民文化”的觀點,以《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為主要研究對象,深入地揭示了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中的游民意識和江湖情結,因之,學界有人將其與余英時的“士文化”和吳思的“潛規則”學說,譽為“中國當代人文學科的三大發現”。雖然說“游民文化”研究的對象是宋代以后的社會,賴以立論的依據是明清時期的小說,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明清的游民,與我們研究的唐代筆記小說了無干涉,但我們卻可以據此明確地提出,大多數唐五代的筆記小說,是真正的由“士”所創作的小說,反映的是這個時期的“士”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特征。了解了這一點,對唐五代筆記小說的創作目的和思想,就易于理解了。

唐五代的小說,深具特色的是傳奇和變文,前者是文言短篇小說,被魯迅先生贊為“有意為小說”的優秀作品,具備有意虛構的特征,最為符合現代小說觀念,是唐五代小說走上成熟的標志。這類小說全出自文人之手,但數量不多。唐代變文是受到佛教俗講和佛教繪畫變相的雙重影響而出現的新面孔,被公認為唐代的白話小說。這類小說大多出自僧人、信徒和民間藝人之手,傳世作品數量也有限。從宗教文化角度研究和闡釋唐五代小說,無論選取變文和傳奇,均不足以展開,因為這二者涉及的宗教現象比較單一。相較之下,唐五代的筆記小說真可謂異彩紛呈,我們能夠從中發現一個宗教寶庫,這個時期出現的所有宗教現象都能在筆記小說里發現蹤影,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會有各種令人驚喜的收獲。筆記小說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采用隨事而記的形式敘述人事或變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說,是唐五代小說的基本類型之一,包括以鬼神精怪為題材的志怪小說和以人事活動為中心的軼事小說兩大類。相對于唐傳奇和以敦煌變文為主體的唐五代白話小說的豐富研究成果,從宗教文化的角度對筆記小說的獨立研究是薄弱的,也是必要的。

本書以筆記小說為研究對象,是因為筆記小說是貫穿中國小說史的小說體裁。唐五代時期的筆記小說,數量龐大,作者眾多,眾體兼備,而且與唐五代時期的宗法性傳統宗教、佛教、道教、民間宗教以及巫術文化及形形色色的民間信仰息息相關。可以說,唐五代時期是一個宗教大繁榮時期,這個時期的筆記小說也被浸染上了鮮明的宗教色彩。這正是本論著要著力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但是,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什么是筆記小說,哪些是筆記小說,筆記小說到底有什么內在特征,筆記小說跟筆記、傳奇是什么關系,為什么筆記小說會涉及如此之多的宗教現象,這些宗教現象對我們了解唐五代社會有什么幫助,這一系列問題,都會令每一個研究者困惑,也會促使每個研究者絞盡腦汁提出各種見解來。本論著旨在就此一系列問題做出力所能及的探索。

全書共分七章,前為緒論,后為全書總結。緒論部分回顧了筆記小說的研究狀況以及唐五代小說與宗教的研究成果,并對筆記小說的概念和范圍進行了界定,闡明本論著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第一章為唐五代筆記小說創作的宗教情懷,對唐五代社會修仙崇佛的文化心理的形成進行梳理,揭示出筆記小說作者“亦莊亦怪”的人格特征,以及“窮神變、測幽微”的宗教動機是唐五代志怪類筆記小說創作繁榮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為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與唐五代筆記小說研究。本章首先回顧了20世紀以來關于“儒教”問題的廣泛爭鳴,認為“儒教”并非宗教。第二節在吸收學界關于宗法性傳統宗教是中國古代國家宗教的觀點的基礎上,按照“宗教四要素”說對這一宗教的觀念、情感、行為和組織制度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指出其在國家政治、宗教、文化生活中的根本性決定地位。第三節是對宗法性傳統宗教影響唐五代筆記小說以及小說中表現出的相關宗教思想的闡述。

第三章為巫術文化與唐五代筆記小說。首先闡述巫術的原理與法則,第二節主要論述巫術文化在唐五代的流存狀況,區別法術與巫術。第三節根據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精怪故事的巫術文化背景,以《廣異記》和《會昌解頤錄》中的虎故事為例,進行巫術文化解讀,并指出此類故事的民間文學特征。

第四章為道教與唐五代筆記小說。第一節就道教教義、組織制度的多源共生性和道教的發展演變進行簡明闡述。第二節主要論述唐五代道教的發展狀況和特點。第三節則選取在唐代影響較大而在當前的小說研究中相對關注較少的道教法術,論述其與唐五代筆記小說的關系。

第五章為佛教與唐五代筆記小說。首先論述佛教的弘傳與中國傳統宗教心理對佛教的接受。第二節主要介紹魏晉南北朝至唐五代圍繞佛教的論爭問題,以及這個時期佛教發展的基本狀況。第三節為佛教影響唐五代筆記小說創作的情況,主要從因果報應觀念、唐代地獄觀的演變、佛教法術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第四節為寺院變相與筆記小說的對比研究,指出筆記小說和寺院變相的輔教特征。第五節主要通過對《太平廣記》“妖妄部”所收錄的唐五代筆記小說進行分析,揭示此時期佛教的異變情況,探討佛教從正統宗教向民間宗教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征。

第六章為民間宗教與唐五代筆記小說。主要論述唐五代時期在北方胡人聚居地民間傳播的彌勒教、摩尼教、祆教等的基本狀況,以及它們在唐五代筆記小說中的反映。第一節是關于彌勒信仰和彌勒教的論述。第二節就摩尼教依托彌勒信仰傳播的特點以及摩尼教的教義、發展狀況進行闡述,并結合《廣異記》數則狐妖假托彌勒佛、菩薩的故事和《北夢瑣言》“妖人”假托佛教的故事,解析此類小說的民間宗教背景和狐妖形象的本質。第三節簡要論述祆教、景教與唐五代筆記小說的關系。

第七章為宗教敘事與唐五代筆記小說的審美觀照。主要綜合考察唐五代筆記小說在時空觀念的建構、敘事風格等方面的美學特征,兼及小說批評中的宗教傳統,以此完成全書的總結性論述。

是為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南汇区| 三江| 洛南县| 东源县| 晋宁县| 新丰县| 荣成市| 仁怀市| 吉水县| 漳州市| 贡觉县| 喀喇| 安义县| 喜德县| 石屏县| 鸡泽县| 新野县| 乐安县| 崇州市| 尖扎县| 临海市| 临朐县| 樟树市| 滁州市| 靖安县| 肇东市| 临泉县| 沁源县| 安塞县| 富民县| 利川市| 高淳县| 无棣县| 江油市| 宁阳县| 青冈县| 揭东县| 太仓市| 宁乡县|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