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珞珈哲學讀本
- 吳根友
- 9723字
- 2019-08-28 17:11:29
關于哲學本性問題的思考[1]
陳修齋
一
對于一門具體科學來說,只要它已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則熟悉這門科學的人,對于這門科學是什么,總可以有一個大家公認的看法或定義??墒亲鳛槿祟愐磺袑W問中最古老的學問——哲學,迄今卻沒有一個人們普遍接受的定義;對于“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人們至今仍爭論不休,而且看來還會不斷地爭論下去。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作為至少已有兩千幾百年歷史的一門學科,我們不能說其還不成熟;說這樣一門學科至今尚未有公認的確切定義只是出于某種偶然的原因,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應該說,這情況乃出于哲學的本性,是事理之必然。
首先,對于哲學是否有或應有一個為大家所接受的定義,其本身就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哲學教科書是會以斷然的態度給哲學下一個定義的,并且會認為這定義就是唯一正確的,應該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如果有誰不接受這種定義,那就是犯了錯誤??墒聦嵣?,即使在同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文獻中,對哲學的定義也不一致。例如,曾經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最通行的哲學教科書——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書,就開宗明義地說“哲學就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2]而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一文中卻說“哲學則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3]。又據說毛澤東也曾對一位科學家說過“哲學就是認識論,別的沒有”。這里至少已有三種即使并不互相矛盾但也是彼此不同的說法了。此外,如“哲學是一種意識形態”“哲學是階級斗爭的思想武器”等的說法,也是常見于馬克思主義文獻或作品中的。這些雖不全是對哲學下的完整定義,但都是對“哲學是什么”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至于其他哲學流派或非馬克思主義的作品對“哲學是什么”這問題的答案或看法,就更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了。這里沒有必要列舉形形色色的哲學定義,要指出的是:各派或每一位給哲學下定義的哲學家,大都認為自己的定義是唯一正確的,也都暗含或明示地認為對“哲學是什么”應該或可以有一個為大家所承認的答案;但千差萬別的哲學定義的存在這一事實本身就證明了“哲學是什么”這一問題并沒有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答案。因此有些哲學家承認了這一事實而認為沒有或不可能有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對哲學的定義。這就表明對哲學是否有或應有一個公認的定義這問題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的回答。
為簡便起見,可以把這種狀況稱為“哲學無定論”。事實上不僅對于哲學的定義無定論,對于哲學是否應有或能有公認定義問題以及對于哲學所討論的許多問題也都無定論。我認為,無定論正是哲學的本性,只有無定論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而真正的哲學問題總是無定論的。如果一旦有了定論,則它就是科學問題,而原本并不是或不再是哲學問題了。人類在認識發展的早期,是把一切知識統統包含在哲學之內的,其實那時對這一切問題都還未有定論。后來其中的有些問題,逐漸為實踐和理性所證實或證明而得到了被人們普遍接受的答案,即有了定論,這部分的知識就成為一門一門的科學而從哲學中獨立出去了。這樣,哲學的范圍就逐步縮小,但總還留下一些無定論的問題為哲學家們所討論。在這些問題中,有些只是暫時無定論,它們會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而最終達成定論;另有一些問題是原則上無法用實踐來檢驗而達成最后的定論的。這后一類問題我稱之為“真正的哲學問題”。據此,上述“哲學是什么”這一問題迄今既尚無定論,那它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至于它是不是原則上就不能有定論的“真正哲學問題”,則還需要作出進一步的考察和論證。
也許有人立該就會提出問題:你說哲學無定論,是不是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基本原理也都不是定論?是不是承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已使哲學從此成為科學?對此,我的答復是這樣的:我承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符合實際的客觀真理;就“科學”或“科學的”是指符合實際的、正確的而言,在一定條件下我承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符合實際的客觀真理,也承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科學的”即正確的;在這意義下也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已成為科學。但我這里所謂的“定論”,除了它是經受過或經得起實踐和理性的檢驗而得到證實和證明的真理之外,還包括能為人們(當然是指其知識或智力足以了解此理論的人)所普遍接受的意義。正是在是否為人們所普遍接受這層意義下,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并非定論。因為正是馬克思主義明確地揭示出哲學是一種有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并公開聲明自己秉持無產階級的世界觀。這也就是說,只有無產階級或自愿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人,才會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而站在與無產階級敵對立場上的人是不會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樣,怎么能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定論呢?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這樣的定論,豈不是否認了哲學的階級性?其本身不就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嗎?至于說馬克思主義已使哲學變成了“科學”,也只是就上述將“科學”理解為“正確的”而言的;如果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成為像其他科學如物理學、生物學等一樣的科學,也是不對的。其理由至少有一個,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無定論”的,即并非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而科學(至少就沒有階級性的自然科學而言,社會科學的問題則另當別論)是人們普遍接受的“定論”(即使由于種種原因,有些科學理論一時未被人們所普遍接受,但只要它是正確的,最終總是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還有某些科學問題可能也是難有定論的,我認為這些實質上是哲學問題在科學中的殘留,有如科學這個嬰兒雖已出生,但其臍帶仍連著哲學這個母體一樣)。我認為,將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科學等量齊觀,與其說是非尊崇馬克思主義,毋寧說是貶低了馬克思主義。
二
那么,究竟為什么哲學總是無定論呢?應該承認,有些問題之所以無定論,只是因為時代或其他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認識能力和認識手段還不足以揭示事物的全面客觀情況,或證實和證明某種理論或假說。一旦條件成熟,這些問題是可以得出定論的。這類問題嚴格說來并非真正的哲學問題,例如舊的自然哲學中就有不少這類問題,只是在其尚未達成定論的范圍內,才被人們看作哲學問題。這類問題我們可以撇開不談。我們所要談的是真正的哲學問題,即原則上無法達成定論的問題。我認為哲學中是有一些這樣的問題的。這類問題,大體說來也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哲學基本問題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若干問題,如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二律背反”問題之類。
為什么說這樣一些問題是原則上無法達成定論的呢?我認為,其關鍵就在于這類真正的哲學問題是以宇宙全體為其認識對象的。而要以宇宙全體作為認識對象,這本身就必然會導致“悖論”,或陷入“自相矛盾”即所謂“二律背反”之中。因為一說把宇宙本身作為認識對象,就蘊含著必有一個與此對象相對立,即在此對象之外的認識主體。因為,按定義就應該認定沒有無主體的對象,也如同沒有無對象的主體一樣。但作為宇宙全體,按定義就應該無所不包,當然也應包含那以宇宙全體為認識對象的認識主體。這樣,作為認識對象的宇宙全體就應該既不包括認識主體又包括認識主體。這就是“悖論”,或“自相矛盾”即“二律背反”。
這一根本的“二律背反”就可導致一系列的“二律背反”。
首先,宇宙全體既然無所不包,則在它之外就不能再有什么與它相對,因此它是絕對的;同時,它既成為哲學的認識對象,就應有一認識主體與之相對——不論這主體是個人,是全人類,或是“上帝”——因此又是相對的。
其次,宇宙全體既無所不包,就不能有什么東西在它之外來限制它,因此它是無限的;同時,它既成為一個認識對象,則它無論如何廣大或長久,也至少須受認識主體的限制,它不得超出認識主體所能觸及的范圍,因此它又是有限的。
如此等等,都可以說是“二律背反”或“自相矛盾”的問題。正如康德已表明的那樣,凡是“二律背反”的問題,都是雙方可以各持己見,雙方都可以通過揭露對方立論的不合理來證明自己立論的合理,實際上這類問題也就必然是無定論的。
這類問題之所以無法從正面證明自己的正確,就是因為它們原則上無法用實踐加以證實或驗證。例如,要證明宇宙全體是有限還是無限,至少就得證明宇宙全體有無開端。但我們怎么能回到宇宙存在以前或證實宇宙是怎樣開始的呢?這不是我們的能力手段尚有不足的問題,而是原則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本身既是宇宙的一部分,你就壓根兒無法超出宇宙來考察宇宙的產生。同樣,原則上我們也無法用實踐來檢驗宇宙全體的終極,不論是時間上的還是空間上的終極。說到這里,也許有人會提出關于宇宙爆炸和膨脹的理論,似乎可以斷定科學已證明宇宙是由于一次大爆炸開始的,并且在不斷膨脹;這似乎就已證明宇宙不是無限的了。且不說這在科學上還只是一種假說;即使它在科學上已得到公認,并成為定論了,也不能說它已解決了宇宙全體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哲學問題。因為作為科學的天文學或宇宙學所講的宇宙,即使不僅包括太陽系及其所在的銀河系,而且還包括許許多多甚至不計其數的河外星系,因而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那樣廣大或長久,也總是有限的。哲學上所說的宇宙全體,卻是可以超出這天文學或宇宙學所把握的宇宙的。因為即使作為科學的天文學已根據大量觀察和實驗所得的材料,運用嚴密的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得出了我們這個由銀河系和許多河外星系所構成的宇宙是在多少億年前通過一次大爆炸而開始形成的結論,哲學還是要問在這次爆炸以前宇宙又是怎樣的,這爆炸的材料又是怎么來的或怎么存在的,以及諸如此類的問題。以為僅憑科學知識就能最終解決宇宙有無開端或終結,以及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之類的哲學問題,實在是一種誤解。其實不管科學怎樣發達,也永遠無法證明哲學上所講的宇宙是有開端還是無開端,有終極還是無終極,或者是有限還是無限這類問題。利用一些天文材料來證明世界在時間、空間上的無限性,認為這就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是經科學證明了的客觀真理,這實在是既不符合哲學,也不符合科學的做法。何況較新生的天文學如上述的關于宇宙爆炸和膨脹的理論恰恰說明科學并不證明宇宙的無限性,毋寧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如果認為這種科學理論已可以駁倒肯定宇宙無限性的哲學觀點,則如上面已說明的同樣是誤解,是不成立的。那么是否可以說,既然科學也無法駁倒肯定宇宙無限性的學說,則宇宙無限就是確定了的真理呢?在我看來這也不能成立。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杜林的觀點所揭露的那樣,這種觀點只是基于如康德的“二律背反”學說所顯示的一個方面的論據,而“二律背反”中另一對立的方面,也同樣可以用這樣的論證方式來為自己辯護的。例如可以說,如果認為世界是無限的,則就須肯定在特定的片刻,有一個無窮的系列已經過去了,而這等于要在有限的時刻數完無限的數,是不可能的,因此肯定世界的無限性是不合理的?;蛘哂腥诉€可以一般地說,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主體,都只能是一個有限的存在,而有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正面把握無限,因此也無權斷定世界的無限性。其實,無限性本身就是一個無定論的概念,有人把“無限”作為描述宇宙大全、唯一實體,或“上帝”的正面的、積極的或肯定的概念;有人則認為“無限”只是一個反面的、消極的或否定的概念,例如伽桑狄就把無限性只當作一個“否定詞”[4],并認為“對于其智慧永遠被限制在某些框子之內的人來說,是不能理解的”[5]。伽桑狄和笛卡爾之間關于無限性以及其他類似的一系列問題的爭論上,是典型的哲學問題上的爭論,他們的爭論是得不到一致同意的結論的,他們誰也說服不了誰,而他們的后人盡管可以采取偏向一方的立場,但也都無法使人們普遍接受某一方的觀點。這正是哲學無定論在哲學史上的一種生動表現。
哲學的無定論最重要的還是表現在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爭論上,即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上。其實,對于哲學是否有或應有一個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這本身就可以爭論,事實上也存在著爭論。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顯然并不主張或贊同有這樣一個哲學基本問題。我們知道,近年來我國哲學界也有人——當然他們自稱是馬克思主義者,人們也承認他們是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哲學并沒有或不需要有一個基本問題。我個人對這種觀點并不贊成,但我認為在學術探討范圍內完全應該容許有提出這種觀點的自由。即使承認有哲學基本問題,是否這基本問題一定就是物質第一性還是精神第一性,即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的對立問題,當然也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我認為,接受或信奉馬克思主義的人,至少絕大多數承認這是哲學的基本問題。而在非馬克思主義者之中,也有許多是主張或接受這一哲學基本問題的,盡管可能站在對立的或不同的立場上。如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是站在機械唯物主義立場上的,黑格爾主義者是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的,但在一定意義上他們也都承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我說,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這一問題盡管被多數人接受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它也還是無定論的,并且正是頭一個無定論的問題??梢哉f,我主張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主義也不是“定論”;也許有人認為我這主張就是否認它的“客觀真理性”。這是誤解。我上面已明確說過,我承認馬克思主義是符合實際的客觀真理,但我還是要理直氣壯地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主義也并非定論。因為如果說它是定論,則如我以上所說明的它就應該為一切人所接受,這不僅完全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并未為一大部分人所接受并受到許多敵視無產階級、敵視共產主義乃至人類進步事業的人的反對這一彰明較著的事實,也是公然否定哲學的階級性因而正是違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的。是否“定論”和是否符合實際的“客觀真理”是兩回事。符合客觀實際的真理不見得就能為一切人所接受而成為定論,因為正如列寧所指出的,要是違背了某些人的利益,連幾何公理也會被否認其真理性的;反之,不是人人接受的“定論”也完全可以說是符合實際的客觀真理。哥白尼的“地動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都曾為天主教會當局和虔誠的天主教徒所拒絕承認,但這一點并不妨礙它們是符合實際的客觀真理。哲學唯物主義和這種科學真理有所不同,它即使在不被人們普遍接受為定論而仍可以是客觀真理這一點上則是相同的。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主義正是如此。但它和“地動說”“進化論”等科學理論的一時不為人們所接受畢竟不同,因為這種科學理論的不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只是由于種種歷史條件所限制而造成的暫時現象,只要它是正確的,就總會得到人們普遍接受而成為定論的。在經過三百多年之后天主教會終于不得不為因宣揚“地動說”而被宗教裁判所定罪的伽利略平反,就是生動的證明。但哲學上的唯物主義卻會永遠有它的對立面——唯心主義與之共生,或總會有一部分人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不接受唯物主義,從而使其不能成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定論。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你是馬克思主義者,你首先就該承認哲學的階級性;既然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哲學,則只要階級的區別還存在,就不可能有為各階級所普遍接受的統一的哲學。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矛盾普遍性學說來看,即使到階級消滅了,人群中其他形式的區別和矛盾,如先進與落后的矛盾,認識能力高低的區別等,還會繼續存在甚至永遠存在,這就為哲學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對立的繼續存在提供了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而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既然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那么它就是哲學貫徹始終的基本矛盾,是決定哲學本質的東西,只要哲學存在一天,它也就存在;一旦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和矛盾不復存在,哲學也就消失了。但我們上面已經論述過,總有一些問題是人們永遠無法徹底解決的,它們不可能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而成為定論的,因此哲學是不會消滅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問題正是這樣的問題,而且是第一個最基本的真正哲學問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除了上述的歷史原因之外,在理論上其本身是以宇宙全體為對象來探索本原或本質的第一個大問題。我們上面已說明,凡是以宇宙全體為認識對象的問題,其本身在邏輯上必然會導致“二律背反”,而凡是“二律背反”的問題,雙方總是可以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各方都只能靠揭露對方的不合理來為自己作辯護,難以正面證實或證明自己觀點的絕對正確,這就使其無法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而成為定論。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曾一再表明:“單靠論據和三段法是不足以駁倒唯心主義的?!?a id="w6">[6]同樣,要證明唯物主義的正確性,也不能單靠論據和三段論,即不能單靠抽象的理論論證,而要依靠人類的全部科學和實踐。即使迄今為止的科學和人類實踐已證明唯物主義的正確性,那也不是全部。這就是說,單靠某一門或幾門科學,一次或多少次的實踐,或若干次不論怎樣規模宏大、設計精巧的科學實驗,也不能一勞永逸地完全證明唯物主義的絕對真理性。馬克思主義歷來否認有這種作為對世界的“最后一言”的“絕對真理”,也從沒有認為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就是這樣的“絕對真理”。它的真理性是體現在全人類的科學和實踐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的,而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會完結的過程。這就意味著辯證唯物主義也不會有朝一日成為對世界的“最后一言”式的“絕對真理”,從而成為人人普遍接受的“定論”。
三
既然哲學不能成為人人接受的定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能成為這樣的定論,那么研究哲學又有什么意義?或有什么用呢?“學哲學有什么用?”這事實上是人們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罢軐W無用論”也是歷來就有的。不僅哲學界之外的人向哲學提出這種挑戰,而且在哲學界內部也有人,還有一些哲學派別,提出系統的理論來證明哲學的無意義和無用,主張對之加以排斥或消除。例如邏輯實證主義或邏輯經驗主義,就是把關于世界或宇宙全體的根本實在之類的問題都看成“無意義”的“形而上學”的“假問題”而主張加以排斥的。誠然,他們可以說他們主張排斥的只是“形而上學”,而不是整個“哲學”。“哲學”如果作為對科學語言的邏輯分析,則他們并不否定,而且正是他們所從事的。既然認為對于“哲學是什么”的問題本來也無定論,有人主張哲學就是對科學語言的邏輯分析,他們當然有這樣做的自由,我們無意加以否定或責難。但我們也認為其他人應該同樣有把哲學看成別的東西的權利。而對我們——至少不只是我個人,而是有許多人——來說,邏輯實證主義所認為的“無意義的形而上學的假問題”,倒恰恰是一些“真正的哲學問題”。邏輯實證主義把這些問題當作“無意義的假問題”,其主要理由就在于對這些問題作出論斷的命題都是不能用經驗來“證實”的,也不能“證偽”的。這一點我們是可以同意的。我們說“真正的哲學問題都是‘無定論’”的,這在一定意義上也與邏輯實證主義的這種觀點相吻合。但邏輯實證主義因此主張把這些問題排除在“哲學”之外,而我們則認為這些問題正是哲學所要探討的真正問題。我們也不贊成邏輯實證主義把哲學僅僅歸結為對科學語言作邏輯分析的主張,盡管承認它有這樣做的權利。
那么研究哲學,討論這些無定論甚至永遠也達不成定論的問題究竟有什么用處呢?我們認為,如果所謂有意義或有用處,就是指能給人帶來直接的物質利益,或能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則哲學的確是無用的。它甚至不能像各門科學那樣給予人們關于世界事物的具體知識。哲學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意義和用途,但不能因此就說它是無意義、無價值、無用處的。我想,學習和研究哲學至少有這幾方面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可以鍛煉理論思維能力。恩格斯早就說過:“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a id="w7">[7]用個不很恰當的比喻:學習和研究哲學之于人的精神,就像體育運動之于人的身體。體育運動也不像生產勞動那樣能直接生產物質財富,但能增強人的體力和機敏度從而使人能更好地從事生產勞動;哲學訓練則能提高人的理論思維能力,從而使人能更好地從事其他的腦力勞動。這里的理論思維能力,也包括思想方法。良好的哲學訓練能使人通過比較而掌握更正確、更好的思想方法,例如可以避免陷入有片面性、表面性等缺點的形而上學思想方法而更好地自覺掌握正確的唯物辯證法。這對于從事科學研究或其他精神生產,都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有助于使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作為立身處世之本。我們雖不認為“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對哲學唯一正確的定義,但也絕不否認它說出了哲學的主要特征。我們雖認為哲學無定論,但也絕不是說各種哲學觀點都是不分軒輊、無是非優劣可分的。我們雖永遠不可能獲得對世界“最后一言”式的“絕對真理”,但這絕不是說我們就不能通過努力學習和實踐,掌握一定的相對真理。要掌握關于宇宙人生的相對真理,樹立比較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作為指導我們思想行為的準則即立身處世之道,也只有通過學習哲學,通曉關于世界和人生的種種已有和可能有的學說和觀點,然后通過自己深入思考和比較以及實踐的檢驗,來判定其是非優劣,擇其善者而從之。只有這樣建立起來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才能植根于自己的心靈深處,或與自身融為一體,成為自我的主宰,指導自己的思想行為。
第三,有助于使人擺脫心靈的桎梏,解放思想,開闊心胸,提升精神境界。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會受到自然和社會環境種種因素的制約。如果人陷入盲目性而不自覺,則會處處感到受桎梏,受束縛。良好的哲學訓練,使人能從宇宙全體的高度來看待一切事物,看到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就會有如登高望遠,心胸開闊,眼光遠大,不至于為個人區區小事而煩惱,從而獲得精神的自由。再者,熟悉了歷史上和當代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種種哲學思想,我們也就不會陷于一孔之見,或為某種偏執之論所囿。而哲學思想實為各個時代精神文明的精華,多受哲學熏陶,自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這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大有好處而絕不可或缺的。一個沒有哲學的民族絕不可能是一個有高度文明的民族。
對哲學的意義和價值自然可以從各方面去考慮而列出很多,但就上述幾方面來看,其意義和價值已非同小可,這說明哲學絕非可有可無的,絕不能取消,事實上也無人能夠取消。當然上述幾個方面也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的,而是結合成一體的。
最后我想說的是:要想使哲學體現上述的意義和價值,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只有正確地認識哲學無定論的本性才行。如果認為哲學有定論,只有唯一一種觀點是絕對正確的,大家都該接受這種觀點,那就真是所謂“輿論一律”“思想一律”了,大家都照著一種現成的理論模式來思維,那還談得上什么鍛煉理論思維能力?如果認為哲學有定論,則人人都只能接受這種現成的定論作為世界觀和人生觀,即使它是完全正確的,這樣不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比較鑒別而直接憑學習或灌輸所接受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也不可能植根于心靈中,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真正成為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也就不能起指導自己思想行為的作用。如果哲學是有定論的,則每一個人都只能憑學習來接受這種作為定論的哲學理論,這樣也就談不上起解放思想、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了。認為哲學有定論,正是教條主義、僵化思想的根源,它和生動活潑、充滿生命力,并且不斷向前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背道而馳的。事實證明:要為改革提供一種哲學,哲學本身必須首先進行改革;而哲學要改革,就必須從認識和肯定哲學無定論開始。因為如果斷定哲學有定論,而且已有定論,就無從談哲學的改革。同時,如果要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就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并未成為定論。因為,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已成為人人接受的定論,則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以及批判和反對一切反馬克思主義或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任務就都成為不必要和不可能的了。世上哪有不為捍衛和發展自己所信奉的哲學而斗爭的馬克思主義者呢?
[1] 原載《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
[2] 艾思奇主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頁。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816頁。
[4] 參閱[法]伽森狄《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32頁。伽森狄(Pierre Gassendi),法國17世紀哲學家,又譯“伽桑狄”。笛卡爾(Descartes),法國哲學家,又譯“笛卡爾”?!幷咦?/p>
[5] 參閱[法]伽森狄《對笛卡爾〈沉思〉的詰難》,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32頁。伽森狄(Pierre Gassendi),法國17世紀哲學家,又譯“伽桑狄”。笛卡爾(Descartes),法國哲學家,又譯“笛卡爾”。——編者注
[6] 《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1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2頁。